最先将梵高椅介绍到日本的,是陶艺家滨田庄司。以滨田为轴心,在民艺运动家之间,这把椅子的人气与日俱增。
滨田庄司于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出生于东京芝町的某文具店之家。该店除了进口和销售欧洲的颜料、钢笔、肥皂等,也是一个文化沙龙般的场所。此外,滨田初中时就经常光顾横滨的一家古董店,见识过不少西洋的座椅,从很早起,他就熟悉和憧憬西洋文化,是摩登少年的先锋。
年末大扫除的当天,滨田庄司从家中搬出温莎椅,并在它们的包围中迎接来客。
涉足陶艺后,他与比自己高两届的学长河井宽次郎相识,又结识了柳宗悦和英国陶艺家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1887—1979)等后来肩负起民艺运动重任的伙伴们,与他们有了深入的交流。
所谓民艺,是指从寂寂无名的工匠手中诞生的日常生活用具及其创作活动,是民众工艺的缩略语,属于新造词。1926年(大正十五年),由思想家柳宗悦等人开始倡导,进而发展成一种生活文化运动,它致力于发现诞生于各地的风土、植根于日常生活的日用工具中的“健康之美”。
二十六岁那年,滨田受里奇的邀请远赴英伦,与后者共度了近四年的创作时光。这里的生活让他与西洋的椅子为伴,他被那些由无名工匠制作出来的民间座椅深深吸引,其中有温莎椅——一种将圆棒形的椅腿和靠背插入座面成型的椅子,以及用Rush(灯心草和香蒲草等植物的总称)编结成座的“Rush Bottom Chair”等椅子。
其后不久,他因关东大地震而回国,却没有停止向日本介绍优质的西方座椅。后来,他又与柳宗悦一起再度赴英,并从英国引进了三百把椅子到日本出售。
精通外文的滨田积极在世界各地演示陶艺制作,举办展览会,并在他所到之处收集各种民艺品。他非常关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只要听说有值得一见的好东西,即便连当地导游都认为不够安全的地方,他也甘愿冒险前往。
1963年,六十九岁的滨田去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地周游了十个月。就在这次旅行中,在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瓜迪克斯(Guadix),滨田亲睹了当地工匠用木工具熟练地切削原木、迅速制成椅子的情景。其形制比英国的“Rush Bottom Chair”更朴素,当他得知这种椅子在当地历史悠久且至今活跃于百姓的生活时,惊讶不已,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一头驴背来成捆的细长木料,由孩童卸下,丢到院子里,一个男人立即上前分选,用相应的材料制作前短后长的椅腿。只见他双手握住刨子的手柄,刨去圆材的外皮。比照样品的尺寸开孔,以插入棱木。加工得略宽的棱木用于靠背,稍窄的用于椅腿,眨眼之间便将它们装配完成。由于是原木生材,切削得带有棱角的棱木尚冒着汁液,就被敲进圆孔中。随着木材的干燥,它们会咬合得很紧。如果掐表计时,只需十五分钟即可完成一把椅子的骨架。做好八个骨架之后,小孩子又将它们固定在驴背上,用干草编结座面。七八年前,每把椅子的售价为270日元。
(《乡村的椅子》,《世界的民艺》,1972年)
在《世界的民艺》(滨田庄司等著)中以《乡村的椅子》为题介绍了梵高椅。
转年,即1964年,滨田在东京日本桥的三越百货举办了一场展销会,将从西班牙和墨西哥采购来的五千件民艺品集中展售。展览颇具规模,并得到了西班牙大使馆的赞助。伯纳德·里奇和西班牙大使也出席了开幕式。这些来自瓜迪克斯的座椅,被成排摆放在会场中心区域。其中有小号的儿童椅,也有椅腿和靠背板由机械加工成圆柱形的款式。这里就是梵高椅初次亮相日本的舞台。只是那时,滨田还未使用“梵高的椅子”这一称呼,而是唤其为西班牙的乡村座椅,或吉卜赛人的手工椅子。
说来,1964年也是东京奥运会召开的那一年,日本正处于经济高度增长的时期。同年又开放了海外旅行,民众的视野开始向海外拓展。当时,滨田已获得了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人间国宝”)的荣誉,并接替柳宗悦,成为日本民艺馆的馆长,正处于事业的成熟阶段。民艺的繁荣气势聚集了不少目光,滨田精选的西洋民艺品因而乘势热销。据记载,展览期间共售出了五千件展品中的四千五百件之多。据到过现场的人介绍,梵高椅每把售价为二千到三千日元。
西班牙民艺展的海报。
西班牙民艺展的招待请柬。
梵高椅在会场中央成排摆放。
滨田庄司在开幕式上致辞。
1 伯纳德·里奇也光临会场。
2 展览图册中出现了“盛况!”的字样。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共售出四千五百件展品。
3 儿童椅及部分椅腿和靠背采用机械加工的座椅也于展览现场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