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十二年(616),荥阳。
瓦岗大军旗开得胜,连下荥阳郡数县,直接攻到了荥阳郡内。但很快,翟让就急得跳脚了。
翟让叫来了李密,急匆匆地说:“不能再待在荥阳了,我们马上撤回瓦岗。”
说完之后,翟让发现李密没有半点儿惊慌,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他。
这小子大概搞不清状况吧。
翟让提高声调,几乎是吼着说出了那个名字:“张须陀就要杀过来了。”
能让翟头领惊慌失态的自然不是等闲人物。那些年,对起义军来说,“张须陀”这个名字具有极大的震慑力。
张须陀,弘农阌乡人(杨玄感老乡),少年从军,征战南北,在残酷的沙场之上练就了一身杀敌的本领。
第一个领会到张须陀可怕的人是起义首倡者兼《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填词作曲者王薄。王薄是个好的宣传人才,一首歌谣鼓动起天下人,但他选错了造反的地方。
王薄是齐郡邹平人。造反靠乡亲,于是王薄就在家门口拉起了大旗。队伍成立后,他没有兔子不吃窝边草的觉悟,经常领着队伍席卷郡地,终于惹毛了齐郡的郡丞。
郡丞不是一郡之长,是郡守助理,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助理可比郡守猛得多。
郡丞正是张须陀。
有一次,王薄照常出动攻打县府,抄大地主的家。一路扫来,连战连捷。不久后,王薄来到泰山脚下。
眼前就是丛林,王薄断定这一次出击圆满结束了,于是架锅做饭。
炊烟升起的时候,张须陀的部队已经渐渐靠近。
张须陀跟踪王薄很久了。一直以来,王薄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张须陀要逮住他们不容易,但现在王薄这群人终于停下了脚步并放松了警惕。
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与此同时,齐郡的官兵出现在营外。
冲在最前面的是一个灵官般的壮汉。此人挥枪袭来的模样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义兵的噩梦。
张须陀的突然袭击取得了奇效。王薄丢盔弃甲,狼狈逃走。
脱离战场后,王薄收集散兵,渡过济水,准备回家。这一次他是认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显然,张须陀认为并没有完。
张须陀乘胜追上,在临邑又截住王薄对其一顿猛攻,差点儿把王薄打到辽东去。
王薄愤怒了!出来混,何必这么认真,不给我活路,那大家就拼了。
很快,齐郡境内的义军头领都认识到勇猛的张须陀堪称义军公敌。于是,很少集体行动的义军联合起来——长白山王薄、平原郝孝德、豆子贼孙宣雅等组成十万联盟军进攻张须陀。
事实证明,人多未必管用。张须陀只用了两万兵马就击败了这支联盟军,顺便缴获物资无数。
仔细研究张须陀这个人,发现其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首先,他具有大隋军官没有的东西——仁义。
当年山东大饥,四处都是饥民,张须陀打开官仓赈济灾民。有人好心提醒他,最好等上面的圣旨下来了再开仓赈灾。
张须陀指着外面奄奄一息的灾民,告诉对方说:“我们可以等旨意,但外面这些人等得了吗?”
体恤郡民的张须陀在群众中拥有极高的声望,这是他能获悉王薄踪迹的原因。
此外,张须陀还具有大将必备的素质——勇猛。
据史书所记,有一回,一位叫裴长才的义军头领领着两万兵马直接杀到了张须陀的城下。张须陀来不及集结部队,领着五位骑兵就杀出了城(勇气更嘉),转眼间,被围了数百重。
张须陀横冲直撞,以五骑之力支撑到城内兵马前来接应。
有勇有仁,这样的人已经足够可怕,但这还不是完整版的张须陀。
张须陀声振东夏,连击王薄,勇破联盟军,也玩过奇兵奔袭、大破敌军。甚至有一次,张须陀布下阵营,扼守险要,直接逼得对方将领率领十万大军面缚投降。根据史书所记,张须陀最经典的战役是对阵卢明月。
卢明月,本是涿郡一支队伍的统帅,手下有十多万的兵马。估计小小的涿郡已经无法满足卢明月的欲望,于是,他把兵马拉到了诸雄竞技的河北地界。这是张须陀的地盘。
张须陀刚被齐郡的众山头车轮战了一圈,实力正处于低谷,但人家找上门了,不奉陪就不是他的性格。
领着万余兵马,不多的军粮,张须陀迎难而上,与卢明月对阵。
这一支外来的义军在到达齐郡之前应该是侦查过的,知道张须陀锐气十足,又打听到张须陀军粮不多,于是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坐等张须陀粮尽逃遁。
10多天后,张须陀的粮食果然吃完了。他把部将召集过来,介绍了当前的困难,并告诉大家胜利并非没有希望。
“如果我们假装撤走,卢明月一定集合所有的兵马前来追击,我们只要安排精锐趁机偷袭其大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我要率领大军诈退引敌,谁能够替我前去袭营?”张须陀将目光扫向了下面的一干军将。
第二天,祝阿镇,风掠过黄河岸边的芦苇丛。此时是隋大业十年(614)的深冬,本已经泛白的芦苇丛在冬日的照耀下泛出金黄的颜色。
伏兵已在其中。
远处,喊杀声越来越响,又渐渐越来越远。
出击,就在此时!
刚刚还平静的芦苇荡突然沸腾起来。马鸣声中,一支千人的骑兵踏苇而出,奋驰上岸,直扑卢明月的营寨。
这正是张须陀的伏兵。
不出所料,在张须陀撤营而走时,卢明月再也忍耐不住倾营而出,准备让张须陀的人一个也跑不了。
趁卢明月出击之时,张须陀的千人奇袭小队冲到了营寨前,可营门紧闭着。看来卢明月的警惕性还是挺高的,都倾营而出了,还不忘随手关门。
一名小将驰马而出,直抵营门,挥枪一击。在《隋唐演义》中,此人力大无穷,能够“横推八匹马,倒拽九头牛”,是群雄中唯一可以跟头号战神李元霸过招的人。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张须陀大胜反抗军,杨广收到捷报后兴致很高,专程派了画师到前线为张须陀营中的大将画像。画师画了两人,一人是张须陀,另一人就是历城人罗士信。
张须陀之所以能够勇冠东夏,正是有罗士信这样的猛将。最开始,张须陀差点儿错过这位少年英豪。
数年前,为了对抗郡内群起的反抗军,张须陀开始招募士兵。有一天,张须陀听到招兵处传来喧哗声,部下进来报告说有人在那里起哄。
张须陀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对每名士兵,他都有了解的冲动。
在外面,张须陀看到一个人在大吵大闹,正是罗士信。
张须陀向前走了两步,仔细打量对方,然后摇了摇头,有些哭笑不得。这谁家的孩子不看住了。“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
言下之意,小伙子你发育都没完全,一副铠甲都能压垮你,就别说上阵应敌了。
罗士信的脸涨得通红,朝张须陀嚷道:“将军说我身不胜甲,请出甲试之。”
“两副!”罗士信补充道。
望着这个倔强的少年,张须陀决定给他一次机会。与此同时,张须陀也抓住了自己的机会。
两副铠甲送了过来。罗士信看了看,又回过头来问:“鞬呢?”
鞬是装箭的器具。看来,罗士信要全副武装了。
装满箭的鞬送了上来,罗士信歪着头瞅了一下,摇摇头,又伸出两根手指头:“两个!”
不等张须陀点头,招兵官员马上又拿来了一个鞬,特地多装了两支箭。
让你狂,压不死你。把脊柱压弯了,可不能说我们虐待童工。
罗士信开始往身上套铠甲。隋朝的铠甲最主要的样式是明光铠,多用铜铁做成,经过打磨如同镜子一般可以反射阳光,所以人们称之为“明光”。一副铠甲加一具鞬的重量大概在二十公斤,也就是说,当罗士信把两套铠甲以及箭鞬装上之后,已经负重四十公斤。
此时的罗士信本人有没有四十公斤还是一个疑问。
穿上后,罗士信迈开脚步,翻身上马。《隋唐演义》中形容他身轻如燕。罗士信上马之后,脸不红、气不喘,腰板挺直,神采奕奕,在四面围观的群众中寻找张须陀。
张须陀眼前一亮,连忙招呼道:“壮士可以下马了。”
那一年,罗士信十四岁。
罗士信大概是专为沙场而生的。此人力大无穷,勇猛过人,喜欢拿一杆长枪冲锋陷阵。他性子还急,经常对方刚列阵,他就孤身一人冲进去砍杀,然后像没事儿人一样走开。
此人有个习惯,每杀一敌,必定将对方的鼻子割下来,以备计数。
张须陀很欣赏罗士信这股冲劲儿,将自己的战马送给罗士信,安排罗士信做自己的护卫。罗士信没有辜负这份赏识,年少的他成为张须陀军中的头号猛将。
攻打营寨,要是第一个登上去的是张须陀,第二个肯定是罗士信。
罗士信的枪在营门上捅出个窟窿,但营门很结实。放弃捅开营门的想法后,罗士信骑马绕着营寨转。
此时,张须陀正被卢明月的十万大军猛追不舍。多一分钟的延迟,张须陀就多一分危险。
没有攻城器具,营门就攻不开。营门打不开,突袭就起不到作用。
罗士信年少气盛,脑筋不容易转弯,到了关键时刻就暴露出战场经验缺乏的毛病。好在,突袭的队伍里并非只有罗士信一员大将。
另一位隋唐英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一名军将翻身下马,也不踹门,也不挖洞,直接爬营楼。这就对了,推不倒高墙,翻墙总是可以的。
此人动作相当熟练(练过),不一会儿,就爬到了营楼之上。罗士信醒悟过来,翻身下马,也朝墙上爬去。
不一会儿,两位跃上营楼。罗士信大喝一声,拔出腰刀扫开一片空当。那位仁兄直扑敌方旗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夺营先夺旗!究其原因,两军之战夺旗为先。
军旗都被扒了,整个大营人心涣散,顿时人员无组织无纪律地四下逃散。
紧闭的营门打开了。
这位夺旗勇士正是传说中人称“小孟尝”的山东好汉秦叔宝。
秦叔宝,历城人。《隋唐演义》里,他是高级将领之后。地方志里记载,他跟以后同他一起客串门神的尉迟敬德一样,是打铁的出身,但出土的墓志铭表明,他家以前是做官的。众说纷纭,但乱世是不论英雄出身的。
跟罗士信这样的沙场新人不同,秦叔宝是一名职业军人。很早以前,他就是一员隋将,早些年还去辽东征伐过高句丽。多年的征战使他比罗士信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
打开营门之后,秦叔宝立刻下了一个命令:“放火燃营!”
胜负已定。正追赶张须陀的卢明月见到自家有三十多道烟火腾空而起时,大喊一句:“中计了!”
卢明月拨马就回,等待他的是斗志正盛的秦叔宝和罗士信。没多久,张须陀杀了一个回马枪,出现在其后方。
卢明月大败而逃,十多万的兵马只剩下数百骑向南逃去。
顺便说一句,这位卢明月倒是非常顽强,跑到南方之后又拉起了一支部队,据记载兵力达四十万之众,还搞了个“无上王”的封号。不幸的是,南方也不好混,在那里有一个比张须陀下手还狠的人。
知人善用,足智多谋,为人仁义,英勇无双,这样的张须陀实是山东义军的噩梦。
翟头领同样有恐张症。张须陀因为剿匪得力,被杨广提拔为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剿匪总司令),翟让的瓦岗也在他的征讨范围之内。有空时,张须陀也会来找翟让的麻烦,相互交战三十多回,翟让从没胜过。
翟让跟李密讲起了张须陀的那些恐怖战绩,惊慌之下,他忘了李密这些年在山东这带游荡,不可能没听过张须陀的名字。
近来,隋朝政府搞了一次调动,将张须陀从齐郡调到了荥阳。很明显,就是为了保证东都洛阳的安全。
李密应该是知道这个动向的。事实上,李密来荥阳不是为了粮食,不是为了基地,正是为了等待张须陀。
李密不但知道张须陀,也比任何一位义军头领都了解张须陀。
在各地义军走动时,他见过头领们谈张须陀时色变的样子。他知道,要想真的征服这些山头,成为这些人的领袖,就必须击败这位隋朝大将。
过人的口才也罢,诱人的前景也罢,最有说服力的只有实力。
张须陀,你将荣幸地成为被我击败的第一个人,而且是必须击败的人。
翟头领不幸成为李密的诱饵。此时,他急得团团转。
李密按住翟让,用极其冷静的声音说:“张须陀没什么了不起的,不用怕他!”
“此人虽然勇健但没有谋略,而且屡战屡胜一定让他生出了骄气。这样的张须陀必败无疑!”李密继续说道。
到了此时,翟让才明白李密不是在开玩笑。
最后,李密保证说:“不用担心,将军只管列阵应敌,我保证替你击败张须陀!”
保证,拿什么保证?山东群雄都是张须陀的手下败将,你凭什么说一定能击败张须陀?
鬼使神差,翟让竟然点头同意了。
荥阳城郊。
远处,乱尘飞扬,一队骑兵急驰而来。近了一看,正是翟大当家的。
从翟当家灰头土脸的模样来看,形势对他应是不利。
就在不久前,翟让怀着忐忑的心情集结部队,跟张须陀叫阵。因为是被赶着鸭子上架的,翟让无心恋战,交兵没多久,就败下阵来。
当然,以与张须陀交战三十多回的经验来看,翟让很清楚老张不是点到为止的人物。
环顾四周,喊杀声越来越近,翟让的脸色已经铁青。此时的他,头都大了两圈。
李密不见踪影!
他跑哪儿去了?伏兵怎么还不出来?
老大在前面拼死拼活,小弟却躲着不出来,这也太不像话了。要是翟让知道自己是李密鱼线上的诱饵,只怕就不是骂人的事儿了。
荥阳城西,有一座著名的寺庙,此庙名曰大海寺。此时,它应该叫代海寺,代替南海之意,是南海观音菩萨的道场。之所以改名为大海,据说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小时候患眼疾,在此寺求佛而愈。当上皇帝后,李世民将此寺扩建得波澜壮阔,似海一般,遂名大海寺。
今天,大海寺将亲眼见证另一位霸者的诞生。
大海寺北边的林地里,李密紧紧盯着战场。也许是冲天的火光,也许是沸腾的血液,李密的眼睛变得通红,全身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鱼入网了吗?
有那么一会儿,李密似乎听到了张须陀的呵斥声。这是让人胆寒的声音,但今天,这横扫千军的咆哮只激起了李密的斗志。
张须陀,无论你多么神勇,注定成为我向上的垫脚石。因为,我非战胜你不可!
张须陀,再奔跑一会儿吧,翟让就在你的前面!离开你的大将,脱离你的大军,去追逐翟让吧,就像鸱鸮猎食麻雀一样。
而我,是猎鸱的鹰。
长风掠过密林,四下的喊杀声越来越混乱,忍耐已久的李密终于等到了出击的时刻。
身后的劲卒随我进击,去战胜我们的宿敌,去击败传说中那位不败的将领。
张须陀并不难找,凭着老张那标志性的呵斥声,李密领着一千养精蓄锐的精骑包抄到了他的身后。
很快,翟让也杀了回来。
据说,翟大头领本来准备一口气奔回瓦岗的,但徐世勣拉住了他的马头,告诉他,后面的厮杀声发生了变化,一定是李密杀了出来。现在前后夹击张须陀,一定能取得大胜。
翟让,李密,徐世勣,单雄信。张须陀被夹在中央。
张须陀已经落单。
根据史书分析,张须陀为了活捉翟让,采取了分兵追击的策略,现在看来,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张须陀的身边已经没有了力大无穷的罗士信,也没有了骁勇无比的秦叔宝。
但,张须陀依旧是勇悍的。
明白自己中计被围后,张须陀并没有慌乱。从军大半辈子,他的一生就是在包围与反包围中度过的。
提枪,纵马,暴喝,张须陀冲向了四围而来的瓦岗军。
三军可夺其勇乎?四虎可困猛龙乎?
枪花开遍之地,一条血路已经打开。
张须陀杀出重围,脱身而去。失败对他来说并不新鲜,只要活下去,他一定能够卷土重来。
可跑了没一程,张须陀勒停战马。他听到了惨叫声。
回头望去,部下被重重围住,然后一个个倒下。
沙场向来是残酷的,张须陀自然不是第一次见到死亡。他没有犹豫,做出了一个在别人眼里莫名其妙,但在他看来天经地义的选择。
掉转马头,重回战场。
我绝不会放弃我的士兵,胜利也许是一个将军追求的目标,但同生共死才是我的将道!
张须陀去而复还,又杀进了包围圈,对自己的部下大声喊道:“你们跟紧我,一起冲出去!”
大概瓦岗军没有想到张须陀回来了,一时不备,又被他冲了出去。
跑出一段距离后,张须陀对跟他突围出来的部下说:“你们先走,我还要回去。后面仍然有兄弟没有出来。”
说罢,张须陀打马回身,冲向了包围圈。
史书记:来往数四。
平常四字,字字浸透悲怆壮烈。
当张须陀第四次杀回包围圈时,猛然发现,战场上越来越安静。偌大的战场,自己人已经所剩无几。
对手越来越多,自己的体力越来越差,张须陀突然意识到到了自己的极限。
是了,这里就是我马革裹尸还的地方。不需要再突围了,我已经将天子交付的兵马丧尽。当年项羽不愿只马见父老,我张须陀又怎能孤身复天子?
想到这里,张须陀翻身下马,一拍,将马策走。
战马啊,你陪我征战沙场,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你去寻你的自由吧。
大海寺旁,张须陀站立着战死。
据记载,张须陀中的那一枪是徐世勣刺出去的。
我相信,徐世勣是一枪击中了张须陀的要害。他应该明白,这样的汉子,宁死不屈!
这一夜,哭声响彻荥阳,那是四处逃亡的张部士兵在为他们的将领哭泣。
仁、勇、义、信,张须陀虽以兵败身丧告终,但依然不失为一员名将。
对于李密而言,击败张须陀仅仅是一个开始。
蒲山公营。
胜利掩盖了一切,包括李密的用心。
翟让彻底服了李密。击败张须陀后,翟让摆了庆功宴,大概是多喝了两杯,一高兴,让李密组建自己的队伍。
李密没有客气,很快将追随自己的那些人组织起来,在瓦岗军中别建一营。这个营以他的爵位命名,叫蒲山公营。
这是李密真正的嫡系部队,虽然兵马不多,但李密相信,总有一天,这支部队会跟他一起抵达最终极的目标。
蒲山公营并不是普通的山寨部队。山寨部队有个通病:有组织无纪律。占上风时一窝蜂地往前冲,可一旦落下风,必定跑得比兔子还快。
显然,这样的部队不是李密希望的。要使蒲山公营提高战斗力,必须严肃军纪。李密将部下召集来,没有讲大道理。他只是告诉大家,我们已经不再是山匪,不能只满足于打家劫舍。我们走到一起,一定有更大的使命在前面等我们。
至于这个使命是什么,李密并没有点透,而是告诉大家,以后获得的战利品,我李密一文不取,全归大家所有。
李密的话,含有远大的目标,又有落在实处的内容。大家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都听进去了。
蒲山公营成为瓦岗军中纪律最为严明的部队,也成为最具战斗力的部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产生了。
大家都知道,山寨做大了,一定会有山头问题,一定会有此山压彼山的问题。
蒲山公营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估计蒲山公营的福利待遇比其他营的好(李密不参与分红),所以引起了其他营的羡慕嫉妒恨,经常有人来挑事。特别是翟让本部的大哥们,因为上山早,欺负李密的兵已经成为常态。
每次李密都苦口婆心地告诉部下:一切要以大局为重,团结才是力量。
听了李密的话,大家都忍了下来,但没人保证下一次不会擦枪走火。要知道有的人在投靠李密以前,也是当老大的。
正当李密为此事苦恼时,事情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翟让的营要散伙了。
翟让这个人有一个缺点:格局太小。
刚打下荥阳,翟让就满足了。一来击败了张须陀,出了一口这些年被对方压制的恶气;二来捞了不少实惠。
做山贼做到这个分上,还求什么呢?
翟让找到李密,郑重表示现在粮草充足,当初起事的目的已经达到,我要回瓦岗。兄弟们要跟我回去再好不过,如果不想,那就随便你们去哪里,我们就此告别吧。
翟让回他的瓦岗继续当他的山大王,李密接着前进。
但翟让跟李密的命运注定要纠缠在一起。
走到一半,翟让拉着驴车、马车又回来了。
格局太小的缺点不是致命的,甚至是可以保命的。但翟让还有一个性格缺陷,这个缺陷同格局太小结合在一起,那就要命了。这个缺陷是贪婪。
跟李密不参与分红不同,翟让的部队严格遵守战利品领导先挑一份,然后留公用一份,再手下分一份的山寨式分红模式。
是我的那一份,一分都不能少;不是我的那一份,我也要拿一分。
量小而性贪,这让翟让无法脱身事外,从而急流勇退。
走着走着,翟让收到李密乘胜进军连下数城的消息。翟头领后悔了。
原来分红还没有结束。
于是,翟让掉转方向,重新找到李密,表示大家还是在一起比较好。
李密对翟让的去而复返十分高兴。他现在力量还很单薄,要做大事,还得借助翟大头领的力量。
欲借之,必先予之,李密身无长物,但有一样东西可谓取之不尽,那就是想法。
“东都空虚,士兵缺乏训练。东都留守的那班人,以我所料,绝对不是将军的对手,如果将军能用我的计策,天下可指麾而定。”
要是在瓦岗,翟头领是很受用这些言语的。打不打是一回事,但享受指麾而定天下的臆想总是有利于身心的。但现在不同了,部队就在荥阳,离洛阳并不远,李密现在提这个,当然不是说着玩了。
刚打完张须陀,翟让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恢复平静,现在又去惹中央军,这实在超出了翟大头领的心理承受范围。
于是,翟让表示这个事情需要从长计议。所谓从长计议,就相当于暂缓处理,共同偷懒。
但这种敷衍对李密是没用的,从瓦岗出来,李密的霸业就不可阻止地向前推进。对于翟让这种不思进取的领导,李密是有办法的。
过了两天,李密找到翟让,向翟让报告:最近他派人到洛阳打探,但被对方识破,估计东都向扬州报信的人已经在路上,用不了多久,东都跟扬州的大军都会杀来,再犹豫不决就要完蛋。
“那现在怎么办?”情急之下,翟让忘了问李密为什么先斩后奏。
李密霍然站起来,左右踱步,然后站定,用手指着外面说:“翟公请看外面的世界,昏主逃到了扬州,天下群雄竞起,海内饥荒,这正是英雄施展其才的时候。明公以英杰之才,统骁雄之旅,宜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安心为一小盗尔?”
李密越说声调越高,完全忽视了翟让的存在。此时的他,与其说是为翟让献策,不如说是在倾吐内心的雄心壮志。
“那蒲山公的意思是?”翟让小声问道。
“现在东都有备,扬州预警,事势如此,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兵法曰:先则制于己,后则制于人。我已经想好了一个万全之策!”
“愿闻其详!”
李密盯着翟让,一字一顿说出一个在心中策划已久的方案:“兴洛仓!”
“兴洛仓?”
“是的,兴洛仓与东都相隔百里。将军如果亲率大兵轻行掩袭,东都路远,必不能救。兴洛仓也绝对想不到我们会弃东都而先攻打它,那里一定没有守备,取之如拾物耳!”
“要是东都出兵来夺呢?”翟让并不笨,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夺取此仓后,开仓散粮,远近谁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就算东都兵马来夺,我已经设下防备,何惧之有!”
“退东都兵后可布檄而召天下,引天下贤豪而用其计,选骁悍之士而授兵柄,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岂不盛哉!”李密慷慨陈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顷刻间,杨广灰飞烟灭,万户侯沦为粪土。李密把翟让说得一愣一愣的。
翟让终于明白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绝不是偶然。从李密上山,到李密召集各地义军入伙瓦岗,再到攻荥阳,败张须陀等,都是宏大事件中的一部分。这不是随波逐流的偶然,而是一个严谨的计划!这样的计划绝不是李密近日思考的成果,应该是在李密上山之前制定的。这个计划的终极目标已经浮现了:推翻隋朝,另建新朝。
翟让站了起来,认真地看着李密。
翟让审视着自己的内心。无论本心也好,还是恩人的期许也罢,他都略带自卑但又庆幸地发现,自己并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宁愿回去当一个法曹啊。
落草实属无奈,我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翟让站起身来,向李密施以跪礼,然后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你所说的实是英雄之策,但我本来是个种田的,志向没有这么高远,这样的大计我担当不起。如果非要干这样的大事,还请你领军先行,我殿后。”
“得仓之日,当别议之。”最后,翟让补充道。
所谓的当别议之,就是重排座位。李密震惊了,他没有想到对方会主动让出这个所有英雄都觊觎的宝座。
望着翟让郑重的表情,李密知道对方不是逗他玩,也不是在试探他。
李密端正身体,然后朝翟让跪拜下去。英雄膝下有黄金,能让英雄舍金而折节的,唯有英雄!
此时的翟头领应该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黄曹主,抱歉,我无法成为你所期待的救世主,但我今天找到了一个愿意这样去做的人。
李密跟翟让挑选了数千精兵,昼夜兼行,猛然向洛口仓发起了攻击。奇袭取得了效果,守仓的隋兵四下散走。
天下第一仓向瓦岗军打开了大门。
洛口仓,在现在的郑州市巩义境内。这里是大隋朝的交通枢纽,西抵长安洛阳,南通江浙,北至河北。这里土质坚硬干燥,十分利于粮食的贮藏。大隋朝在这里兴建了全国最大的粮仓,存储从江南等产粮区运来的粮食。据记载,粮仓容量十分巨大,最多可容粮二千多万石。
这个粮仓是杨广大帝下令修建的,是两京的特供粮仓。李密招呼也不打一声,就把人家的特供粮给抢了。抢了也就罢了,他还大开仓门,号召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背粮食,大有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的架势。
望着川流不息前来取粮的人,翟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落草之后,他经常被粮食问题困扰,现在终于可以吃一碗倒一碗了。但李密告诉他,要想把这饭碗变成铁饭碗,还得经受洛阳大军的考验。
看着翟让的脸色晴转阴,李密马上补充道:“翟公无须担心,东都留守越王还是个小毛孩,不足畏也。”
不可否认,李密是那个时代的智者。但智者并不是全才,比如识人就不是李密的长处。
越王确实年轻,可年轻不代表着好对付。
在洛阳抵御杨玄感的杀神樊子盖已经死去。
杀气固然是一种力量,但温和并不代表软弱。
越王杨侗是一个温和的人。他是隋帝杨广的孙子,杨广去扬州之后,将他留在洛阳镇守。
这一年,杨侗十三岁。
老杨家素以阴沉狠辣闻名于史。杨广就不说了,他爹隋文帝杨坚也是个狠角色,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杨侗似乎是个例外。
杨侗性格宽厚,从来不摆架子,年纪虽轻,但不轻狂。靠着这样的品性,杨侗团结着洛阳城内的官员。
这样的少年,并不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对手。
很快,杨侗就对洛口仓失守做出了反应。他安排虎贲郎将刘长恭率两万五千兵马从正面攻击李密,又安排另一路兵马从后面包抄,让李密在洛口仓吃不了也别想兜着走。
正面进军的刘长恭不值一提,值得注意的是后面包抄的这一路。
按计划,此路将由新任河南讨捕大使隋将裴仁基率领。这位仁兄是一员猛将,骑马射箭是其特长,最近其实力更是大增。张须陀战死之后,张的部下纷纷投靠到裴仁基的营里,这里面就有秦叔宝和罗士信。
这个方案如果能够顺利执行,对李密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可惜,事情一开始就变味了。
刘长恭领出来的两万五千士兵并不是真正的战士。
当听说城里出兵要攻打李密时,东都三大国办学校国子、太学、四门的学生纷纷来到军营报名参军,要求出城征讨瓦岗军。
除了书生,还有不少达官贵人的亲戚也参与进来。皇亲国戚不是为了精忠报国、保卫朝廷,在他们看来,这是一次绝佳的捞战功的机会。
本来听说李密要攻打东都,哪知道他掉头一转,跑到洛口仓抢粮食去了。这不是一群饿晕了头的饥民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饥民,不打他,上对不起杨广陛下,下对不起自己。
隋义宁元年(617)二月十一日,兴洛仓城,石子河。
这是刘长恭跟裴仁基约定会师的时间与地点。
裴仁基还没有到。
刘长恭已经到了。
他正在点数,不是点自己书生的名字,而是在点对方的人数。
很快,他点清楚了,脸上浮现出喜色。
李密和翟让只领了数千精兵过来。现在为了对付裴仁基的夹击,他们又将部队分成十队,四队前去阻击裴仁基,剩下六队列营石子河东,对阵刘长恭。
这六队估摸着就两三千人吧。两三千对两万五,数量上的悬殊让刘长恭做出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不等裴仁基了,立刻渡河发起攻击!
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隋军猛然发动的攻击一开始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翟让第一个就领受到了。
翟头领运气总是这么差,不是被人当鱼饵,就是被人先攻击。
行走多年的老江湖栽了跟头,翟让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阵脚大乱。
关键时刻,救世主出现了。
石子河边,横岭之上,呼啸声掠岭而来,直抵河岸。
蒲山公营的将士终于出现了。
李密领着四队到一个叫横岭的山坡埋伏起来,准备伏击实力更强的裴仁基。可他没想到,裴仁基竟然放了刘长恭的鸽子,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他更没想到,翟大当家的连读书人都打不过。
观察局势之后,李密调整了策略。
不等裴仁基进埋伏圈了,趁现在两处合兵,击败刘长恭。
李密率领他的蒲山公营及时赶到河岸,成功扭转局面救下了翟让。
隋军兵败如山倒。刘长恭丢下溃败的大军,逃回了洛阳。
瓦岗军这一趟没有白来。此战过后,瓦岗军的不少战士换上了新装备。
击退刘长恭后,翟让兑现了他的承诺,让出了第一把交椅。
李密终于成为瓦岗的一把手。他自号魏公,为了表示其正统性,还设了祭坛。
一阵劲风横吹过来,鼓起了李密的大袍,正走向祭坛的李密差点儿摔倒。
军中的书记看到了这一幕,意识到这是上天的一个暗示,于是,他将此事记录下来。直到多年以后,大家才知道这个异象意味着什么。
李密大概知道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但他不会让这突然杀出的横风打乱他的脚步。
我已经不是命运的奴隶,命运于我,无可复加矣。我命,我书!
踉跄了一下,李密迅速站稳脚跟,然后大步登上了最高位。
从这一刻开始,谋士李密已经过去,如今他是号令群雄的领袖。
李密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上天给他的磨砺也太多了。值得欣慰的是,回报跟等待往往成正比。
瓦岗英雄大聚义的时刻已经到来。
一个月前,各地的义军接到了一封密信,信是李密起草、翟让签署的。信中提到瓦岗军攻打洛口仓,大家不妨点起兵马共聚洛口仓,吃大锅饭,喝大碗酒。
这是江湖盛事,但指望大家都来共襄盛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静观其变的不少,反正洛口仓粮多,迟点儿去,瓦岗军也吃不完。
等洛阳的刘长恭被击败,各地义军终于出动了。
曾经拒绝李密的长白山王薄、平原郡郝孝德拉着部队来了。除此之外,孟让、王德仁以及济阴房献伯、上谷王君廓、长平李士才、淮阳魏六儿、李德谦、谯郡张迁、魏郡李文相、谯郡黑社、白社、济北张青特等义军纷纷前来入伙,甚至当年私放翟让的黄君汉都率领自己的队伍前来投山(这位老兄后来也造反了)。
这些都是雄踞一方的枭雄,以他们的实力打个县城是没问题的,但想要做更大的事情,只有团结这一条路。
洛口仓城里很快聚集了数十万兵马,而李密还在等另一批人的到来。
李密等的是裴仁基。
裴仁基据守的虎牢关很重要。这是洛阳东面的门户,要想攻取洛阳,必须拿下虎牢关。
对于裴仁基,李密没有动武,他采取的策略是劝降。
此时,裴仁基很纠结,本来约好跟刘长恭会战洛口仓,可走到半路,刘长恭逃跑了。
裴仁基迟到了。事实上,他在隋朝体制内过得并不怎么开心。
隋帝杨广给他配了一名副手,名为帮助他工作,实则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他跟副手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裴仁基有个特点,那就是大方,经常给部下发奖金。这个举动引起了副手的不满,副手数次警告他要将这件事上报杨广。
身边有个刺头,现在裴仁基又失期不至,性命堪忧啊。
此时,李密的说客找到了他,给他提供了第二条路。
裴仁基没有犹豫,回头就将副手砍了,然后拉着队伍投奔了李密。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策反,除了得到裴仁基这位猛将和虎牢关外,瓦岗的大军又新增了两员虎将——秦叔宝和罗士信。
千金易得,猛将难求。见到秦叔宝和罗士信后,李密大喜过望。作为一名反军领袖,一支忠勇的近卫军是必备的,现在李密终于配齐了人员。
李密在招募来的士兵中挑选出八千员,组成内军,分隶于四骠骑。李密表示: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这并不是一个太夸张的说法。
秦叔宝就是四大骠骑将军之一,其他的骠骑将军史书中记载不一,但还有一个人可以肯定是程咬金。
程咬金领着一帮乡勇,骑着马,拿着长枪(不是斧头)来到了洛口仓城要求入伙。
在《隋唐演义》里,程咬金头脑简单,大手大脚,性格直爽。正如梁山少了李逵便少了三分趣味,瓦岗军里自然不能没有程咬金。但要注意的是,历史中的程咬金跟小说中的程三斧是不同的。首先,程咬金的兵器不是斧头,而是马槊;其次,程咬金不是倒霉的私盐贩子,他极有可能是一位地主。
程咬金,济州东阿人,在投奔李密以前,在老家组织了数百人搞了个自保会。他本人任保长,平时抵御一下游寇的骚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程咬金并不是一个马大哈,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
程咬金成功活到了大唐朝,是唐朝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享年七十七岁。据我所知,如果程咬金如李逵那样只认大哥、低头猛走,他肯定活不了这么久。
在老家当了一段时间保长后,程咬金敏锐地发现世道变了。你反我反全都反的模式已经落伍了,接下来就是寡头竞雄的时代。寡头竞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大鱼吃小鱼。
势单力薄的自保会再也没法保住家乡。于是,程咬金一咬牙,领着部队投奔了李密。
打不过对方,就加入对方。这就是程咬金的智慧。
英雄终于聚首。
现在的瓦岗军有翟让系的三驾马车:翟让、单雄信和徐世勣。李密的蒲山公营有四骠骑,以及各地会集的义军头领。
论阵容之强,瓦岗军绝不亚于梁山上的那套班子。
洛口仓城,李密步出军营,春天的风吹来醉人的饭香。
粮草已备,兵马大集,猛将如云。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时刻。
我的霸业,就此启航,我的前路,谁能阻挡?
正如秦末项羽、汉末曹操,李密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历史是一个比较爱热闹的人,不可能只安排项羽,而不安排刘邦,既然安排了曹操,就会安排刘备、孙权。
乱世,不是一枝可以独秀的时代。乱世,向来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纵观隋末,天下势力三分:关陇贵族、山东豪杰、江淮劲卒,得一而可争天下。
我们要解释一下山东这个概念。这个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个山东代表的是政治概念而非地理概念。
在隋朝之前,中国北方分为北周和北齐,北周以陇右贵族为建国基础,而北齐人便被称为山东人,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南河北和山东山西等广大地区。
李密算是一个另类,他以关陇贵族的身份统领着山东豪杰。这样的组合不失其英勇,又不会有一般农民军目光短浅的毛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率的山东豪杰并不是全部的山东豪杰。
就在李密自称魏公的两个月前,在河间郡,一位大汉登上祭台自称长乐王。这个人统率着另一支山东豪杰组成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