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天子败于诸侯

郑庄公将争霸的第一拳挥在了卫国身上。

选择卫国的原因很简单。段发动叛乱的时候,曾派儿子去卫国请求援军。虽然后来段逃亡了,但他的儿子留在了卫国。卫国君臣就簇拥着流亡的公子,夺取了郑国北部边界的一小块地方,扶持了一个流亡政权。郑庄公就以卫国干涉郑国内政为由,于公元前722年大举进攻卫国。

在出兵前,郑庄公还在洛邑做了朝廷的工作,得以用周王室的名义,率领周、郑、虢三国联军进攻卫国。一贯讲“礼”的鲁国也出兵援助郑庄公率领的联军。

战争的结果是卫国大败,不仅扶持的流亡政权被歼灭了,还被联军一直打到国都的南郊。卫国求和。郑庄公本来是要卫国交出流亡作乱的侄子并杀掉他的,后来怕背负杀亲灭侄的恶名,就在卫国答应再不干涉郑国内政的前提下允许侄子永久流亡在卫国。

郑庄公其实是在“打狗给主人看”。当时卫国和宋国关系很好,郑国进攻卫国,就是与强大的宋国过不去。

卫国和宋国关系好的主要原因是两国国君的权力来源都不正。当时宋国的国君宋殇公继承的是叔叔宋穆公的君位。宋国时兴“兄终弟及”,宋穆公的君位是哥哥宋宣公传下来的,他去世时将国君的位置传回哥哥的一系血脉。宋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为宋殇公。宋殇公的堂弟、宋穆公的儿子本来很可能继承君位,但未来的君位继承人公子冯让宋殇公很不放心,致使公子冯被迫流亡到郑国。郑庄公很慷慨地收留了公子冯。春秋时期,公子流亡是很普遍的现象。挑选、接纳流亡公子也就成了各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挑好了,可以在他国为本国树立亲密分子,获取未来和现实的外交利益;挑不好,起码也能用来作为干涉、威胁他国的筹码。

当时卫国的国君是臭名昭著、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的州吁。州吁当了国君后,卫国国内政治动荡,于是州吁就想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刚好郑国几年前进攻过卫国,于是州吁决定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他又不敢独自发动对郑国的战争,于是派人约宋国一起出兵。卫国对宋殇公说:“您的政敌公子冯可正在郑国谋划着对您不利的事情啊,我们一起伐郑,卫国报仇,宋国消灾。”宋殇公同意了州吁的请求。

郑庄公刚得知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的消息时,就长叹道:“我们郑国即将遭受兵灾了!”大臣们问郑庄公是如何预料的,郑庄公回答说:“州吁素好弄兵,现在篡逆夺位,肯定要通过用兵来扬名立威。郑卫两国素有嫌隙,卫国用兵的首要目标就是我国。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事情和郑庄公预料的一模一样。州吁说动了宋国后,宋国又叫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陈、蔡两国,四国再出面招呼很爱凑热闹的鲁国,组成五国联军浩浩荡荡地伐郑。这是公元前719年夏天的事情。联军共有甲车一千三百余乘,在实力上完全压倒郑国。郑国刚发动过一场战争,又突遭重围,一时间形势非常严峻。

郑庄公在危急时刻体现出了他政治家的冷静。郑国与五国联军硬碰硬作战是肯定不行的,只能根据五国出兵动机的不同分别对待。在五国联军中,作战目的最明确的中坚是宋、卫两国,只要满足了这两国的要求,就能促其退兵。宋国无非是冲着公子冯来的。郑庄公于是将公子冯移居长葛。宋兵果然尾随而去,抛弃四国部队走了。卫国继续联合陈国、蔡国进攻郑国都城,围困了都城东门。郑庄公闭门不出,联军将东门围困了五天,史称“东门之役”。

卫国的出兵是为了给国君立威。郑庄公抓住州吁的心理,派出一支部队与卫军接战,假装战败溃退回都城。卫军取得了“胜利”,州吁也赚到了面子。这年秋天,四国联军驱赶郑国的守卫,抢割了郑国的稻谷,扬长而去。

应该说,郑庄公争霸的第一步走得并不顺利。

第二年(前718),郑庄公发动了复仇之战。

郑军首先主动出击卫国,很快就逼近了卫国的都城。卫国慌忙联合南燕国抵抗。郑军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一面在燕军正面摆出传统阵式对抗,一面派出两支军队偷偷绕到燕军背后,前后夹击。南燕本来就是小国,经此大败,一路狂奔回国去了。观战的卫国吓得紧闭城门,高挂免战牌。

得胜的郑军还获得了周王室军队的支持。郑庄公打怕了卫国后,乘胜率领周、郑联军进攻主要的敌人宋国,直趋宋国国都。宋国也不敢硬碰硬接战,转而向鲁国求救。鲁隐公答应救助,但在与宋国使者就军事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双方却发生了口角。鲁隐公一赌气,不发一兵一卒。郑庄公乘机对鲁国展开灵活外交,主动提出将郑国在鲁国境内泰山脚下的一块祭田同鲁国在许国的一块田相交换。郑庄公和鲁隐公会面,正式订立了郑鲁友好关系。

在郑宋争端中,宋、卫、陈、蔡四个国家关系密切,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小集团。在结好鲁国、围困宋国的同时,郑庄公为瓦解宋卫陈蔡集团,向陈国展开和平外交,要求缔结友好关系。在位的陈桓公倾向宋、卫两国,拒绝了郑庄公抛过来的橄榄枝。第二年,郑庄公率军绕开不接战的宋军,对陈国发动突然袭击,并大获全胜。得胜的郑庄公没有要求陈国割地赔款,只是要求郑、陈两国讲和结盟。陈桓公很感激郑国,还将女儿许配给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为妻。郑陈正式结盟,宋卫陈蔡集团瓦解了。郑国在拉拢了鲁、陈两国后,中原争霸的力量天平倾斜向了郑国。

就在郑国和宋国相互攻战时,东边的大国齐国希望发挥作用,出面调停宋、郑两国的战争。郑庄公已经处于有利地位,本不愿停战,但又不能得罪齐国,就同意了齐国的调停。公元前715年,齐国、郑国、宋国、卫国四国在瓦屋(今河南温县西北)结盟。在这次盟会中,郑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外交手段高超,成果显著,历史用“郑昭宋聋”这个成语来形容郑、宋两国的外交优劣。

瓦屋盟会是春秋诸侯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盟会。原本盟会是天子特权,现在周天子被公开、彻底地抛弃了。

和平协定从来都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

瓦屋盟会的结果很大程度是齐国的面子在起作用。其他三国,尤其是郑庄公,本来就没有实现和平的意愿。而齐国得到了外交面子,实现了自己倡导的和平后也不再把和平协定放在心上。郑庄公一心要寻找宋军进行主力决战,给宋国以沉重的打击。条约签订两年后,郑国就以宋国没有去朝见周天子为由,在公元前713年六月,邀集齐国、鲁国共同伐宋。鲁军打败了宋军,郑军占领了宋国两个城邑,联军长驱直入。

这是一场决定黄河中游谁主沉浮的关键战役,宋国自然不敢怠慢,联合卫国组织了一支生力军绕开三国联军,偷袭郑国的后方。郑庄公只好紧急回军。

宋卫联军的偷袭战术非常精彩,操作好了能够起到战略效果。但是宋卫联军在途中并没有抓住时机进攻郑国,而是要求蔡军进攻戴国。蔡国非常不满,尽管出兵相助,但在进攻方向问题上和宋卫两军争吵不休。偷袭的最佳时机就这样被三国自己错过了。

郑庄公很快就得知了三国联军的方位,指挥军队迅速包围三国联军,将其全部歼灭。这毕竟是在郑国国内作战,郑军具有天然优势。偷袭和反偷袭战最终加强了郑国的优势。战后,宋国归服,卫国求和,主动承认了郑国的霸主地位。

打败大国后,郑国开始将矛头对准周边的小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郑庄公以戴国、许国不派兵帮助伐宋为由,进攻两国,还灭亡了戴国。郑庄公的出兵理由是明显的霸权理由。戴国和许国本来没有义务追随郑国去讨伐宋国。但是现在郑国胜利了,就要挟胜问罪了。公元前712年,郑国灭亡了许国。许国是在今天河南许昌附近的一个姜姓小国。当年夏天,郑国会合齐鲁两国军队,进攻许国。郑国军队首先攻入许都,许庄公逃亡卫国。因为距离遥远,鲁、齐两国就将许国让给了郑国。郑国占领许国后,让许国的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国东部,以安抚许国人民,服从郑国的统治;又让许国的大夫公孙获居住在许国西部,名义上是协助许叔、百里,实际上是进行监督。同时,郑国还打败了郕国、山戎、北戎。

齐国一度遭受戎族的进攻,还向郑国求援。郑庄公派公子忽带兵救援。战胜后,齐国国君想把女儿许配给公子忽。公子忽却说:“郑小齐大,非我敌。”他不仅拒婚,还对齐国国君的赏赐公开表示不满。齐国国君只能好言相劝。郑国当时的威望和气焰可见一斑。

郑庄公终于将郑国带上权势的顶峰,开始功高震主了。

周平王当时还在位,他对郑庄公很是不满。

周平王不满的理由是充分的。首先,郑庄公口口声声以其他诸侯不朝拜天子、不进贡朝廷的理由进攻他国,但他本人也没有对周平王毕恭毕敬,更没有认真上朝,做好司徒的职责。其次,郑庄公总是为了封国的利益,调动周王室的军队四处作战,让周天子为郑国的战争军费买单。当然了,郑庄公因为霸主地位的确立,在朝廷里姿态不像以前那么谦恭。这一点让周平王和其他大臣心里很不痛快。

相反,周王室更喜欢虢公。虢国虽然没有郑国的实力和权威,但虢公天天在朝廷上,在周天子面前混了个脸儿熟。政治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很多权势者不看一个人的能力和作为,而是看他是否经常在自己身边出现,是否能够经常听使唤。虢公就是这样的人。于是周平王酝酿着让虢公担任王朝卿士,取代长期不上朝的郑庄公。

郑庄公很快便知道了周平王的心思。王朝卿士的地位对郑庄公来说非常重要,它是郑国争霸的意识形态武器。于是,郑庄公决定来个以退为进,连忙驱车赶到洛邑,面见周平王。郑庄公非常有技巧地主动提出要辞职让贤。周平王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因为王室离不开东边紧邻的郑国的支持,周平王没有答应郑庄公的辞职。郑庄公于是就说:“臣听说天子想任命虢公来取代臣,不知道这是不是小人在造谣。”周平王开始害怕了,断然否认了由虢公取代郑庄公的计划。为了安抚郑庄公,周平王提议周郑交换人质。

于是,周平王的儿子王子孤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分别作为质子,来到新郑和洛邑。

“周郑互质”是春秋初期的外交大事件。在这里,周平王主动将自己降到了与诸侯对等的位置,以王子作为人质与诸侯达成妥协。西周政制的上下位关系是单向的,除了道德义务,天子不对诸侯承担任何政治义务,天子根本就不需要向诸侯抵押人质。同时,按照西周宗法,作为大宗嫡长子的王子孤竟然成了小宗的人质,这是匪夷所思、千古未有的事情,然而却在周平王手中出现了。不知道软弱的周平王作何感想。

不久,周平王就死了,为周朝宗庙增加了一块牌位。新郑的王子孤自郑国赶回洛邑继承王位。不知道是王子孤悲伤过度还是福分太浅,他竟然在周平王葬礼期间便随父亲去了,没等到登基就死了。因此,王子孤的儿子王孙姬林登基,史称周桓王。

周桓王和周平王不同,没有经历过苦难,血气方刚,渴望有一番作为。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郑庄公的厌恶之情。一方面,周桓王继承了周平王对郑庄公的所有厌恶;另一方面,周桓王觉得父亲姬孤死得比较蹊跷,怀疑郑庄公与父亲的死有关。一想到父亲在新郑的人质生活,周桓王就觉得是一个耻辱,应该洗刷掉。

因此,周桓王一上台就准备以虢公取代郑庄公。

恰好这时,郑国士兵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都给抢割走了。这极可能是郑庄公指使的,但也许仅仅是其部下一时的鲁莽而已。原本手头就拮据的周桓王对郑庄公恨得牙痒痒。公元前715年,周桓王正式任命虢公忌父为朝廷的右卿士,郑庄公为低一点的左卿士。

周天子和郑庄公撕破脸皮开打的火星,是从宋国迸出来的。

这其实是宋国的一桩桃色事件。当时宋国的孔父嘉担任司马,华督是太宰。华督暗恋孔父嘉的妻子,一心想要夺到手。但是孔父嘉作为宋殇公的辅政大臣,又掌管着国家兵马大权,权势在华督之上。华督思前想后,竟然决定采取一招置道德与国家于不顾的险棋。

当时宋殇公好战,宋国连年战事不断,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华督就派人四处散播谣言说:“民不堪命,皆孔父为之。”意思是说,现在百姓因为战争苦不堪言,都是因为孔父嘉主战,将国家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不明真相的国人情绪激动,发生暴动,涌入孔父嘉家里,杀死了孔父嘉。华督乘乱将孔父嘉的妻子抢到手,如愿以偿。宋殇公知道后,大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将宋殇公也杀死了。

这次弑君事件,人们总将原因归结为华督的个人私欲,其实我们可以从外交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华督作为宋国重臣,不可能仅仅为了一个女人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也不可能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缺乏了解。邻近的郑国此时已经确立了在黄河中游的霸主地位。宋殇公是反郑的,他的存在也是郑宋关系发展的障碍。华督可能是想改善宋郑的双边关系,与民生息,同时在国内攫取大权。但是他不可能得到宋殇公的支持。孔父嘉作为掌握兵权的实权派人物,也是郑宋和睦的障碍,再加上一位倾国倾城的孔夫人的诱惑,华督才铤而走险,利用民心民情取得了成功。之后,华督在国内清洗孔氏成员。《史记》记载:“十年,华督杀孔父,取其妻。”

内乱后,华督又成功地推动国人同意迎立流亡郑国的公子冯为君,以此改善与郑国的关系。宋国于是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公子冯就是宋庄公。公子冯是在郑军的护卫下归国即位的。临行前,他泣拜在郑庄公面前表示,自己成为国君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这简直是把郑国当作宋国的宗主国来看待了。宋国也是大国,出身高贵,爵位很高,现在沦落到这个地步,令人感慨。宋庄公继位后,郑宋关系改善。郑国的霸主地位更加巩固了。

周桓王对这一幕极为反感,并痛心疾首。诸侯的更替,首先要征得天子的同意,得到天子的册命。现在,郑庄公俨然行使天子之命,操纵了他国诸侯的更立。周桓王认定郑庄公这是对天子权威公开、严重的羞辱,对王室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要报复,要惩罚郑庄公,以此为突破口恢复王室的权威。这位东周的新天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郑庄公还不想与周桓王撕破脸皮,之前他去洛邑接受左卿士任命的时候恭恭敬敬,还带着盟友齐僖公一同前往。周桓王却将这看作对自己权威的再一次冒犯。哪里有诸侯朝拜天子,还带着另一个诸侯同来的?又不是老大出面办事,带着一位小弟。郑庄公的低姿态非但没有达到既定效果,反而火上浇油。此外,周桓王还可能产生了错觉。他觉得郑庄公也不过如此,被降了职还主动来朝见,不像外人说的那么强硬可怕。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剥夺了郑国四个邑的封地,代之以毫无意义、不在管辖范围内的北方的一块荒地。这一切,郑庄公都忍了。到了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干脆免了郑庄公的王朝卿士职务。周桓王心想,这一回,你寤生总该来认错谢罪了吧。

郑庄公没有来,理由是:你不是免去了我的职务吗?那我就没必要去上朝了。于是郑庄公开始拒绝上朝。

周桓王最终决定用战争来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他以讨伐郑庄公不朝天子的名义,调集王室军队,并向四周诸侯征召军队,组织对郑国的进攻力量。有三个国家——卫国、蔡国、陈国,出兵参加了周桓王的军事行动。之前卫国、蔡国虽然降服于郑国,但那是在主力军队遭到围歼的情况下缔结的和约,并没有对郑国心服口服。现在天子出面组织报复,这两国自然很乐意参与。而陈国之前是郑国的盟国,为什么也参加了反郑联盟呢?原来陈桓公死了,新立的国君政权不稳,难以拒绝天子的征召,才勉强出兵参加战争。

周桓王将军队分为三军,亲自率领王室军队组成的中军;周公率领左军,主要由陈国军队组成;虢公率领右军,主要由蔡国和卫国军队组成。一行三军,浩浩荡荡向新郑杀去。

郑国从建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严重的威胁。不说在军事力量上,郑军对四国联军不存在优势;最严重的是,周桓王以不朝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诸侯,可谓名正言顺。之前的历史记载都表明,诸侯无礼,不是主动请罪,就是战败投降。因此,四国联军士气高涨,周桓王志在必得。而郑国在战争初期缺乏准备和信心。

郑庄公毅然发兵对抗周朝联军。周桓王见郑庄公非但不投降,相反还主动迎战,怒气更盛,催军前进至繻葛。在这里,周郑军队爆发了繻葛之战。

郑军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胆采用了新的战术。传统的战斗,对战两军都将军队平均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战斗开始后,中军在前,左右两军跟进。现在,郑庄公并没有把兵力平均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平分布阵,而是把主力放在左右两个方阵上,主将所在的中军摆在两个方阵之间靠后的位置。主力所在的左右两阵,像两把钳子,进可攻,退可守。郑国所使用的这个阵法被称为“鱼丽之阵”,意思是像张开捕鱼的网。

郑庄公的阵法调整堪称春秋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可以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相提并论。他一改传统战阵没有重点,主将亲自提着刀枪冲锋陷阵的缺点,赋予左右两军灵活性,激发两军斗志和创造力。同时主将所在的指挥部门可以集中精力去观察、思考战场和战略问题。郑庄公的战术改革,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当今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砸下天价军费去更新武器系统,大到太空武器,小到细菌炸弹,无所不用其极,以追求战斗力的提升。殊不知,现有军事系统内部力量的重组,顺序的调整,就可以达到质的提升。春秋时的繻葛之战就是例证。

战斗开始后,周桓王亲率三军,整齐地发动进攻。郑庄公约束部队,闭不出战。等到周军斗志开始低落的时候,郑庄公突然下令前置的左右两军擂鼓冲锋。郑军主力直扑较弱的陈蔡卫诸侯军队而去。周军左侧的陈国军队本来就没有坚决的意志,在郑军的冲击下抢先溃退;右侧的蔡、卫两军是郑军的手下败将,见陈军败了,也夺路而逃。得胜的郑国左右两军反过来对前置的周桓王中军逼迫过去,郑庄公趁机率领中军推进迎战,使周桓王的中军陷入了郑军的合围之中。周桓王斗志旺盛,周王室军队也还保存着强大的战斗力,但无奈在三支郑军的合围下最终溃败。

在混战中,周桓王被郑国大夫祝聃一箭射中左肩,也就是心脏偏上的地方。好在周桓王铠甲厚实,没有受重伤。周王室败军拼死护卫着周桓王,这才杀出了重围。

正当祝聃想再射第二箭、郑军将士想乘胜追击王室联军的时候,郑庄公却鸣金收兵了。祝聃等人很是不解,哪有不追败军,扩大战果的呢?郑庄公解释说,周桓王毕竟是天子,现在射中王肩、大败王师已经是巨大的胜利了,不能对周王室欺之太甚,过头了就适得其反了。大家冷静一想,不禁都佩服郑庄公的见识。贵有四海的天子已经落荒而逃了,你还要怎么样呢?见好就收吧。

当天晚上,郑庄公还派祭足带着牛羊、粮草去慰问周桓王。周桓王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接见了祭足。祭足首先承认了错误,说不应该与王师对抗,现在还“一不小心”打败了王师,射伤了天子,郑国真是罪该万死,请天子原谅。周桓王听得心里极不舒服,但在现实面前不得不表示“宽恕”郑国和郑庄公。不久,双方撤军了事,绝口不提往事。这都是公元前707年间发生的事情。

周桓王贵为天子,现在被郑庄公打败,还接受郑庄公的慰问,事实上反衬了郑国的霸主地位。中原诸侯国更要看郑国的脸色办事了。 pVibaKBUA7nwpy78OUzAN5th6w6CMgnjEjp4wC41xSZzLQh/uA0Zqhh1/98zUJ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