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家力量的成功

齐桓公让齐国从强国变成了霸国。

霸国与强国相比,不仅有量的进步,也有质的飞跃。所谓“量的进步”是说霸国比强国更强大;所谓“质的飞跃”是说霸国除了国力强盛外,还是一个政治巩固、威望显赫、地位崇高的国家。并不是所有的强国都能够成为霸国,这就好像抓到好牌不一定能够和牌,大股东不一定能够控股一样。齐桓公的成功是调动了整个国家的力量,结合原来的基础和自己的奋斗实现的,而辅佐他的人是管仲。

管仲就是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那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但管仲这一系早已丧失了贵族身份,家道中落。等到管仲出生的时候,管家只是齐国一户贫困商人家庭。管仲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只能通过能力和努力来博取功名富贵,因此自幼刻苦学习,通诗书,懂礼仪,是难得的人才。管仲后来做了大夫,可惜站错了队,成了齐桓公的敌人。

齐桓公的新政权成立的时候,其师傅鲍叔牙是首要主政大臣人选。鲍叔牙不仅教育、拥立齐桓公有功,而且能力出众,群臣对由他主政没有意见。齐桓公在任命前例行征询鲍叔牙的意见,谁料鲍叔牙却固辞不受,反而极力建议国君将国家大权托付给管仲。

齐桓公立刻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坚决反对由政敌管仲主政。

齐桓公对管仲的排斥,除了射向胸前的利箭和难以忘却的仇恨外,更是出于维护齐国政治传统和制度的考虑。管仲出身于商人家庭,在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风气还很浓的春秋早期,任命一个商人担任主政大臣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势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碍。在宗法上,齐桓公姜姓,管仲姬姓,双方没有任何宗法关系。让一个外人来执掌国家大权,齐桓公不放心。

齐桓公对管仲调查以后问鲍叔牙:“我听说之前,管仲和你一起作战的时候,总是躲在阵后,或者抢先逃跑;和你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出力少却总是拿得最多;管仲的仕途非常不顺,三次被国君排斥。你凭什么向我推荐这样的人呢?”鲍叔牙说:“君将治齐,则高傒与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鲍叔牙的意思是说,如果齐桓公只是想让齐国成为强国,那么任命我或者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让齐国成为霸国,那就非把国事托付给管仲不可了。鲍叔牙继续说,管仲的确很在意自己的钱财、生命,那是因为他的出身比不上我,需要养家;同时管仲也在等待着历史赋予他施展抱负和能力的机会。齐桓公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意见,决定将国家托付给管仲。

当时管仲还在鲁国。齐桓公派出骄横的使者,对鲁国人说:“管仲用箭射杀我们国君,现在国君要你们交出管仲,斩首泄恨。”鲁国人轻易地就将管仲装入囚车送回了齐国。一入齐国,管仲就受到了隆重的接待。“桓公亲迎之郊,厚礼相待,任为宰相。旋即又赋三权,即贵为大夫,富有三归,亲如仲父”。齐桓公沐浴更衣,给予管仲极大的富贵和权力,任命他为“宰相”。“宰相”是当时崭新的官职,统揽国家大权。它的设立打破了春秋时官职与宗法紧密相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朱元璋时期。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多少政治人物梦想着拥有施展拳脚的权力和平台。现在,管仲奇迹般地得到了。

在把故事的主线转为管仲之前,我们再来看看齐桓公的其他人事安排。

人们似乎习惯于将赞誉之词都堆砌在贤臣、能臣、干吏和清官身上,却忽视了调配使用他们的统治者。齐桓公的能力也许不是齐国所有国君中最强的,但肯定是历代国君中最擅长用人的。除了破格任用管仲,齐桓公还为齐国组织了一个能干的“执政团队”。

根据管仲的建议,齐桓公任命隰朋担任了“大行”(相当于外交部部长)。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般这样的人都知书达理,潇洒大方,擅长交际。隰朋就拥有这些特长,非常胜任大行的职务。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前去探视,询问谁是接替相位的最佳人选。管仲就推荐了隰朋。管仲认为隰朋眼光远大且能虚心下问,对于国政,不该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总之,隰朋具有非常宏观、清醒的眼光。在外交事务上,保持清醒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隰朋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外交局势中,分析出什么是齐国需要的,什么是可以退让妥协的。史学家黎东方先生生前曾经询问于右任先生,做个成功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素质?于先生就指出:头脑清醒,懂得大局。而能始终保持清醒,是非常难得的政治素质。遗憾的是,隰朋当时也病重,死在了管仲前面。

整个齐国争霸称霸时期的外交举措都是隰朋执行的。他不仅主持了烦琐的实际工作,还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许多建议,被齐桓公和管仲所采纳。一个争霸的国家离不开一位能干的外交家,隰朋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的合适人选。

对主管经济工作的宁戚的任用,比管仲的任命更具传奇色彩。

宁戚是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可叹的是,他的祖国卫国内乱外患不断,非但没有提供合适的政治平台,还让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宁戚沦落为车夫,替商人赶着牛车来到齐国贸易。这一夜,宁戚一行夜宿临淄东门外。碰巧,齐桓公当夜出东门办事。宁戚想到齐桓公有雄才伟略,正在招揽人才,对于贤能者可以做到破格任命,于是决定赌一把。宁戚略一琢磨,一只手给牛拌草,一只手拍打着牛角唱道:“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毂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兰。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齐桓公见一个车夫在感叹怀才不遇,很奇怪,便载着宁戚一同回去。经过交谈,齐桓公确信自己淘到了一块真金,任命来自异国的车夫宁戚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当时的齐国地广,资源丰富,但人烟稀少,土地需要整治,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又是极有潜力的领域。数十年后,齐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积累了成熟的农业生产管理经验,为国家的崛起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齐桓公执政集团的另一位重臣就是鲍叔牙了。

鲍叔牙在新政权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人“抬杠”,以性情耿直、犯颜直谏著称。他对齐国的许多政策和人事提出了中肯、尖锐的批评。齐桓公在成就霸业后,常常显露骄矜之色,甚至觉得自己功勋可比尧舜。齐桓公曾经计划铸造大钟,以铭记自己的功德。鲍叔牙知道后,主动去和齐桓公谈大钟铭文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述说齐桓公的过错。结果说得齐桓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铸造大钟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还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宁戚、鲍叔牙四人同饮。酒酣耳热之际,齐桓公责问鲍叔牙:“大家都向我祝酒了,为什么就你坐着不动呢?”鲍叔牙捧杯起身说:“那我也向国君祝酒,希望国君不要忘记流亡莒国的忧困,希望管仲牢记鲁国的囚徒生活,希望宁戚记得夜里车下喂牛的时候。”一席话说得大家都感叹不已。齐桓公离席,向鲍叔牙郑重行礼道:“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话,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

许多领导者都希望拥有一个融洽、综合实力强的团队,但做得像齐桓公这般成功的想必极少。

管仲是个根深蒂固的“国家主义者”,主张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积蓄物力、人力和财力来支撑称霸战争。

春秋之前的经济制度基本是西周王朝设计的“井田制”。“井田制”排斥新的经济内容的出现,已经不能适应春秋早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漏洞。管仲转而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公开废除“井田制”,按土地好坏分出等级来征收赋税。注意,齐国征收的是赋税,而不是“井田制”下规定的政治经济义务。同时,管仲充分利用齐国资源,组织利用铁和盐。齐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出面提倡和组织开矿炼铁,成为春秋时期使用铁器较早、较普遍的国家 。海盐是齐国的重要资源,是其他国家所必需却又缺少的资源。管仲主张“以负海之利而王其业”,鼓励民产食盐,而官府专卖。民众在农闲的时候都去伐薪煮盐,官府收购,设官专卖。

食盐的生产主要以贸易为目的。齐国食盐贩运到他国的价格差甚至可以超过四十倍。为了吸引商人,齐国规定“取鱼盐者不征税”,还提供许多便利。为了方便商人往来,齐国每三十里设驿站,储备有食物草料并有住宿场所。在生活上,齐国对外商给予优厚待遇。只有一辆车的小商人,官府免费供应食宿;有三辆车的中等商人,加供牲口饲料;有五辆车的商队,官府专门派人照顾其起居。同时,齐国还规定:“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虚车勿索,徒负勿入。”这就是说,关税和市税不能同时征收,对商人的空车和挑担子的商贩都不能收税。于是乎,“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天下的钱财也像流水一样涌进了齐国。

为了管理日益繁荣的经济,齐国统一铸币,推行刀币。一直到两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山东、河北、京津和中原大部分地区发掘出刀币来。刀币可能是春秋各国货币中最有知名度的。由此可见当时齐国经济之发达。

为了集中政治力量,齐国开始调整行政区划和机构。管仲将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工商乡六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十五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推行县制,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十县为一属,全国共有五属,设五位大夫管理。五位大夫由齐桓公亲自任免考核,每年年初他们都要向齐桓公报告属内情况。

后人很容易从管仲的改革中发现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和政治上许多政策的影子。

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治之外,还要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

齐国先前的军队虽然庞大,但还不能纵横天下。管仲认为,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将行政上的保甲制度同军队组成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寓兵于农”。齐国规定,乡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五人为一伍,每里五十人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领;每乡两千人为一旅,旅由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十五乡就能组成三军,其中一军由齐桓公亲自率领,另外两军分配给大臣武将。齐国军队农闲时训练,有战事时出征。

管仲的这一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之前的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混日子的,打仗的时候跟在后面,逃跑的时候抢在前面。为什么呢?第一,因为齐国这么大,春秋时人口流动性又小,等“我”回乡后,也没有人会指出“我”在参军的时候是个懦夫或逃兵。既然这样,就很少会有人玩命地拼杀了。现在不同了,同一个单位里的士兵都是同一个家乡的邻居。谁是勇士,谁是懦夫,不用你说,所有人都看着呢。不仅看着,还会立即传回家乡去。大家乡里乡亲地住在一起好几代了,子孙后代可能要永远同乡下去,可千万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退缩而让整个家族抬不起头来。第二,现在齐国同一单位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发小,沟通协调的成本非常低。只要一报你的番号,就能判断出你家的门牌号,上级指挥调动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因此,再加上雄厚的经济基础提供的战备保障,齐军的战斗力比同时代的诸侯军队都要高。

管仲还让当兵成了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齐国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大型狩猎活动,来训练军队。考虑到当时群众娱乐活动很少,人们非常愿意参加军训名下的狩猎活动。同乡之间嘻笑好几天,无形中就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软件的问题解决了,硬件的完备可不会像软件那样简单了。即使是齐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如果要实现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和提高将士待遇,也需要好多时日。即使像现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给自己的军队设定的武器更新计划最短也在十年以上。管仲却在短短几年内装备了一支越来越庞大的军队。齐国规定罪犯可以用兵器赎罪。犯重罪的可以用甲和戟赎罪,犯轻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赎罪,犯小罪的可以用金属赎罪。此举聚拢了许多金属,齐国将铜用来铸兵器,铁用来铸农具。而齐国的司法机关承接每件诉讼的诉讼费用就是一束箭。很快,齐国就拥有了充足的装备新军的军用物资。

短短四五年时间,管仲就让齐国兵强马壮,蓄势待发。国都临淄城的人口超过了四万户,有二十多万人。“在这样规模宏大的城市中,屹立着巨大的宫殿,里巷纵横,屋宇鳞次栉比,肆市林立,男女熙熙攘攘,商贾游人往来其间,是当时我国东方最大的经济中心。”

管仲确立的制度效果如此之好,以至于被后世的齐国政府继承。《史记》记载:“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一个人,一套制度,就保住了齐国的大国地位。看来齐桓公对管仲的破格礼遇是值得的。 9wKE7vNOn4KWGf3gguOcalS88KOoTybuwMUSC17AYZ7jVV9I7B83qomQ8Gmj1K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