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901年7月25日上午11点左右,一位腼腆的少年登上了中国香港(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海岸,只见他一副中国贵族的装扮——身穿华美的丝绸外套,顶戴红色花翎。不过,他的随从却寥寥无几。这一小队人马在码头上邂逅了代表当地政府前来接风的英国官员,本书作者(我)就是其中之一。现场的治安警察负责阻拦那些好奇却不张扬的中国看客零距离围观,并护送4名红衣轿夫抬着这位少年贵宾迅速离开了码头。15分钟后,他的轿子落在了总督府的门前,并在此受到了英国殖民地总督的倒屣相迎。

这位尊贵的来宾就是当时中国皇帝之弟醇亲王殿下 。接待他的东道主是英王爱德华七世陛下在中国香港的代表亨利·布莱克爵士阁下。

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可惜,按照醇亲王的嘱咐,英国当局只得省去了本该浩浩荡荡的欢迎仪式。当他乘坐德国的“拜仁”号船进入港口时,没有英国军舰或海岸炮台的庄严致敬,登陆时也没有仪仗队的迎接阵型。不过,这正合醇亲王的心愿,因为他在执行一项耻辱的任务,作为皇室血裔的亲王,如今却壮志未酬,因此不敢功劳自居。那么,这到底是什么任务呢?故事要从一年零三十五天之前说起——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冯·克林德男爵在北京街头被一个“义和团匪民”谋杀。这一事件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它标志着一段悲惨插曲的开端——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就在此时,根据获胜联军强加给中国的“和平条约”之一,这位满族皇室的亲王正在前往德国的路上,他要代表“天子”向德皇捎去卑微的忏悔和屈尊的歉意,而这一受拜的小国,在当下中国人眼里充其量只是一个附属国,其首领只能算是一个傲慢的蛮族小王。

载沣与溥仪(站立者)、溥杰合影(摄于1909年2月28日)

我当时写了一点心得,后来体现在唐宁街 现行的一份文件中,下面是我摘录的几句话:“虽然按照中国的朝代习俗,醇亲王本人不能成为皇位的候选人,但如果他有子嗣,那他的儿子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清皇帝。这必将使醇亲王本人成为中国未来政治的一个非常重要之因素。”

这句话准确地预示了醇亲王将会有怎样的命运。他从德国回来后,慈禧让他娶了她的亲信兼亲戚——内阁大学士荣禄的女儿。1906年年初,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名叫溥仪,此人就是中国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君主;而醇亲王自己,作为自己儿子的摄政王,在几年里成了实际统治者

醇亲王离开香港之后不久,另一名皇室成员也途经香港,他要执行一项并不辱国的使命。因此,他受到的皇家礼仪待遇丝毫没有打折扣。这位就是载振,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的庆亲王,他也代表君主——正在前往英国参加爱德华国王的加冕礼。

正是在这两个场合,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满族皇室的成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俩一直是我最熟知的中国人——没有例外。但是,我还认识了一个人,他的命运也与清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将被载入中国史册,并凌驾于上文中的两位亲王之上,而且当之无愧。此人就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康有为。

我第一次来到香港是在1898年(中国之戊戌年)的圣诞节,当时,我还是一名刚从莫德林中学毕业的“东方见习生”。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划时代的政变,领导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们以难民的身份抵达香港。我第一次见到康有为是在总督府,他是当时中国人眼里的矛盾集合体——最受钦佩也最受憎恨:那些既忠于朝廷又渴望看到祖国备受世界推崇的人,非常尊敬他,甚至膜拜他;而那些认为中国无须向西方“蛮族”学习,中国皇帝理应就是“万王之王”的人,极度憎恨他,但也惧怕他。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圣之时者”大改革家的时候,他正在为“戊戌六君子”哀悼。那六位殉道者没有像他这样幸运逃生,而是遗憾沦为慈禧太后及其奴才骗子们报仇泄愤的牺牲品。“六君子”中有一个是他的弟弟康广仁,他本人也陷入被巨额悬赏缉拿的险境——生擒活捉有赏,收到尸体也有赏。他在香港,尽管处于英国政府的严密保护之下,但也随时面临遭遇暗杀的危险。有一天,他在警察的护送之下,前去拜访了一位英国人——查尔斯·贝思福勋爵(而非逃难去远东),两人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谈话。后来,这番谈话被贝思福勋爵录入其著作《中国的崩溃》(记叙他的游历和印象) 。康有为在香港短暂逗留之后,便去了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欧洲——大清朝廷一直在高价悬赏要他的人头,他全程都在冒着帝国政府间谍和密探追踪的生命危险。只要老太后还活着,他就一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甚至在他回到自己的祖国之后,依然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本书拟定书名为《紫禁城的黄昏》,宗旨为描述满族占领紫禁城期间的故事。从1912年初建立民国,到1924年11月“基督将军”冯玉祥及其同僚将溥仪(宣统皇帝)逐出皇宫,共13个年头。在此,为了让那些不熟悉中国近代政治史的人读懂这段故事,我觉得有必要讲一下书名中的“黄昏”——傍晚之前被乌云遮住的黄昏,以及黄昏之后的暴风雨之夜。

这里的“黄昏”是一道霞光,或许是朝霞,或许是晚霞,抑或是本书中描述的“吞没了暮色”的黑夜之光。不久以后,就会出现另一抹霞光,它将照亮一个阳光灿烂的新日子。这是所有钦佩和尊敬中国人民(熟悉他们的人,谁不会萌生敬仰之情呢)的人所热切希望或坚定相信的景象。我们许多人深信中国的未来可期,在某些人眼中,貌似这是天空中最黑暗的一块地盘,可我们已经探测到新的黎明到来之前的第一缕曙光。然而,这只是晚霞,而不是朝霞。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几章中直面探讨。因此,我的故事将延续34年——开始于1898年,郁郁寡欢的光绪皇帝试图实行康有为提出的全面改革方案,情操高尚却终为断肠;结束于1931年年底,中国最后一个满族皇帝溥仪被赶回自己的故乡。第二年爆发的“满洲危机”给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遗憾的句号,从此,中国成了世界政治的风暴焦点之一。

1901年,醇亲王与亨利·布莱克的合影 HSXzhNu0pq03rXexSVohrZ/TNakF7VYkqV6noKt7XjH3QAQO3NICT1jOFtSkvU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