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那些年,被画烂了的苏珊娜与长老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苏珊娜和长老的故事取自《圣经·旧约》的《但以理书》,本意为道德教化,却因性骚扰美女的情节而为“直男”画家们搞软色情提供了温床,成了艺术史中出镜率极高的题材。可怜的苏珊娜就这样被欺负了几个世纪之久。

那么到底有哪些大师把“魔爪”伸向了可怜的苏珊娜呢?下面我们就来“挂一挂”这些“糟糕的”大师和他们“坏透了”的作品。

首先,要论对这个题材的钟爱程度,第一名自当是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大师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光我本人在游历各大美术馆时看到的署名为他的《苏珊娜与长老》差不多就有五六幅,可见他对这个故事有多么的痴迷。而且,鲁本斯正是我们上文中提到的那种典型的“直男”画家,其画作并非为了表现《但以理书》的道德精髓,只是借着圣经故事的幌子画“撸品”罢了,思想大大的坏。

《苏珊娜与长老》,鲁本斯

但不得不承认,单论用笔勾起人的欲望,鲁本斯确实做到了。据说当时著名的艺术收藏家杜德利·卡尔顿(Dudley Carlton)就曾经委托鲁本斯创作了一张《苏珊娜与长老》,而当这位德高望重的英国驻荷兰大使预览过画面后,竟在信中直言那画面太美,他这个糟老头子简直不敢看,看了容易把持不住。

那么卡尔顿到底有没有言过其实呢?看一看这幅最得鲁本斯画风精髓的《苏珊娜与长老》就会明白了。请想象这张约一米的画作以原大展现在你的眼前,丰腴的女人体泛着油画特有的细腻光泽,简直是一场“惨无人道”的视觉的暴击。

没错,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幅画真的是太“撩”了——各种意义上。白色的丝绸和红色的天鹅绒包围着苏珊娜那引人犯罪的圆润躯体,大理石雕塑泉池充满了巴洛克风格典型的奢华大气与浮夸;长老猥琐的大手抚摸在苏珊娜香软的皮肤上,视线更是直勾勾地盯着白皙的肉体。苏珊娜看向两个长老,表情不似想要反抗的贞洁烈妇,倒像是个眼神迷离、脸上两坨红晕的醉酒妇人,几乎让人相信她下一秒就会就范。

无法否认,鲁本斯的绘画表现力在整个艺术史上都是登峰造极的。其殿堂级画工把苏珊娜的身体按照当时男人的审美刻画得完美无瑕,并用大面积的深色调把需要着重表现的女人体强调突出了出来;为了中和大面积的近景,还在画面右侧“留了口气”,捎带勾勒了一下远景,让画面更有层次。整幅画构图饱满,刻画细腻,情节生动,堪称完美。

那是一个没有录像带的时代,香艳的场景有义务做到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即使不看作画水平,单从“撩”这个角度来说,鲁本斯的《苏珊娜与长老》也已经是极其成功的了,其精彩程度简直能让观众在欣赏这幅画时把自己想象成“第三个长老”了。

无独有偶,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师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在绘制这一题材时也巧妙地把观众放在了“第三个长老”的视角上。

可以看到,伦勃朗的这幅《苏珊娜与长老》为强调画面主体所采用的手法和鲁本斯几乎一致,只不过做得更为极致:直接用大面积的接近于黑色的深棕色调把苏珊娜简单粗暴地突出了出来——而这也是他创作时一贯采用的手法。与鲁本斯不同的是,伦勃朗的作品视野范围更大,构图的重心被完全放置在了画面的右下角,只在左上角捎带刻画了一下远景中苏珊娜丈夫的城堡作为中和。

伦勃朗是一位公认的光影大师,不过我认为这幅画最绝妙的地方还是在于人物表情的刻画:位于苏珊娜身后的长老猥琐的表情简直不能更到位,远处花白胡子的长老也画出了一股虽年老体衰却贼心不死的感觉;而位于画面正中心的苏珊娜,则更是直接把目光投向观众,把观众变成了躲在阴影里的“第三个长老”。

《苏珊娜与长老》,伦勃朗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中苏珊娜的表情与动作也丝毫不像准备反抗的样子,倒更像是个偷腥干坏事中因怕被发现而变得战战兢兢的女人,既不像原故事中那么贞烈,又不像鲁本斯笔下的苏珊娜那么坦坦荡荡,所以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的心境也就比较耐人寻味了。

除了鲁本斯和伦勃朗,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两位家喻户晓的大师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和丁托列托(Tintoretto)也都画过苏珊娜与长老的故事,而且还都画了不止一幅,也算是对这个题材情有独钟了。不过,我们现在“批评”的虽然是这些画家,但这口“思想猥琐”的锅却不能只扣在画家们的头上——要知道,当时的画家主要是为委托人进行创作的,所以画面呈现出的效果虽然考验的是画家的功力,更多体现出的却是委托人的趣味。

《苏珊娜与长老》,丁托列托

总的来说,伦勃朗和鲁本斯虽然各有各的绘画语言,但所绘制的情节却大差不差。相比之下,丁托列托的这张《苏珊娜与长老》可就有意思多了,因为它所表现的是长老们正在偷窥但还没下手时的情景。

不过这幅画最有趣的点还是在苏珊娜身上:你会发现貌美如花的苏珊娜虽然一脚插进浴池里,却并没有在洗澡,而是正在一脸坦然地对镜自赏。如此一来,光画面中就有了三个正在看苏珊娜的人了:光头长老在看苏珊娜,白发长老在看苏珊娜,苏珊娜自己也在看她自己。如果再加上画面外的观众,那就总共有四道视线了。

四道视线!而且这四道视线还好巧不巧分别来自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无一例外地全部集中在了这丰腴白嫩、美不胜收的女人体上,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将其包围。我的天呐,这简直可以说是偷窥的极致了吧!我敢打赌,任何一个男性观众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都一定会对各个视角所能看到的苏珊娜展开想象,尤其是左下角的光头长老所处的那个极其刁钻邪恶的视角。

在撩人这一点上,丁托列托凭借巧妙的构思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恐怕连鲁本斯都要甘拜下风。而单从绘画角度来说,丁托列托的这张《苏珊娜与长老》也是极其出色的,尤其是画面构图:画面在利用一堵墙进行左右分割的同时,也用远近景进行了上下的分割;上下、左右的分割都遵循了黄金比,三个人物所在的位置还构成了一个稳健的三角形。在构图的基础上,每一部分还都活用了黑白对比,使画面节奏感无比鲜明;除此之外,中心一道拱门通向远方,还使画面又多了一个向外延伸的空间,更具有开放性和层次感。

构图、空间、色调、素描关系的完美结合,再加上苏珊娜那即使以现代审美去审视也令人垂涎的颜值(除却其美杜莎般的发型),使得这幅画成为了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苏珊娜与长老》。

而与上面几位相比,另一位威尼斯画派的重量级大师委罗内塞的《苏珊娜与长老》就显得相对平庸了。画面秉承了这位大师一贯的“横轴式”构图,即把主要人物在一个水平轴上依次排开,不强调运动感。除此之外,三人还都衣冠楚楚,难以让人展开香艳的联想,由此可以推测出这幅画的委托人十有八九是教堂或修道院之类的宗教机构,而非某个有钱的糟老头。

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看到这幅画中的苏珊娜与长老远没有前面几幅画那么妙趣横生,更像是两个绅士和一个女权贵在就某一问题讨价还价。当然了,相对的,这幅《苏珊娜与长老》也就成了诸多同题材画作中相对不那么“直男”的一幅。

《苏珊娜与长老》,委罗内塞

不过从这幅画还是能看出来,委罗内塞确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色彩大师,即便是在这种他并不擅长的小情景绘画中也展现出了惊人的色彩把控力,大理石、天鹅绒等质感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画面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而且整个画面竟然画出来了一种电影场景截图的既视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算是相当有趣了。

除了上面几位大师,一些相对不那么知名的画家也画过多如繁星的同题材作品。其中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苏珊娜与长老》是我认为比较特别的一幅。

你可能没听说过圭多·雷尼,但你一定知道卡拉瓦乔(Caravaggio)。圭多·雷尼正是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一位画家,活跃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这一时期是矫饰主义(Mannerism)自巴洛克风格过渡的时期,然而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圭多·雷尼的风格却既非矫饰主义又非巴洛克,而是卡拉瓦乔的忠实拥趸。所以记住,圭多·雷尼是一位古典主义画家哦。至于他与卡拉瓦乔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卡拉瓦乔的画里向来只有人物和静物,圭多·雷尼的画里却常常看到优美的博洛尼亚风景了。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圭多·雷尼的这幅《苏珊娜与长老》,是否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古典主义气息呢?苏珊娜娇美如花、楚楚动人,就连两个老家伙都很有颜值。画面充满了卡拉瓦乔的强烈明暗对比风格和舞台式的打光,但背景中却有卡拉瓦乔画作中绝对不会出现的风景描绘。圭多·雷尼的风格在这幅画中几乎全都集中体现出来了。

不过我认为这幅画最有趣的点在于,充当反派角色的两个长老一副可怜兮兮的哀求姿态,反倒是作为正面角色的苏珊娜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就好像是苏珊娜威胁要把事情诉诸公堂,长老苦苦哀求她放自己一条老命一样。而且在画面构图上,长老与苏珊娜完全平分秋色,长老的刻画甚至比苏珊娜更为细腻。所以圭多·雷尼会不会是对两个长老抱有一丝理解与同情呢?这点还真是耐人寻味。

《苏珊娜与长老》,圭多·雷尼

讲了那么多幅《苏珊娜与长老》后,我们不难发现,融合了欲望的画面会使画家在绘制时带入更多激情,作品也就更加妙趣横生,呈现出的效果也就更具有艺术张力。因此,必须承认,“艺术是欲望的升华”这句话对于某个种类的艺术来说是完全成立的。

但话说回来,任何一种强烈的情感都是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升华的。既然欲望可以升华,那么道德感自然也能升华。然而,当我们在任意一个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苏珊娜与长老”时,看到的却全都是千篇一律的胸部屁股白大腿,不免让人感到唏嘘。毕竟,《但以理书》中的这个故事原本可是以道德教化为初衷的呀!

那么有例外吗?当然有。向下滑动鼠标,一幅风格与众不同的作品映入了我的眼帘,作者是一位叫作弗朗索瓦-纪尧姆·梅纳吉奥姆(François Guillaume Méneageot)的名不见经传的18世纪法国画家。虽说名不见经传,履历却相当厉害,不但得过罗马大奖,还曾PK掉著名艺术大师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就是画《拿破仑加冕》的那个大卫),当上了罗马法兰西学院的院长。至于其作品风格,也可以说是典型的18世纪法国画家的画风了——标准的巴洛克审美外加浓郁的学院派倾向。

在表现苏珊娜的故事时,弗朗索瓦不走寻常路地选择了但以理为苏珊娜辩护情节。

是的,它终于出现了!在看了那么多同题材绘画之后,终于有这样一幅画,让观众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丰胸美臀的苏珊娜,而是年轻正义的但以理了!

客观来讲,这幅画的表现力是相当出色的,在对比了画家传世不多的其他画作之后,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幅画绝对是他的代表作了。画家机智地自行设计了法庭建筑,利用台阶和仰视构图把但以理瘦小的身躯凸显了出来。仰视视角的运用也使整幅画面有种上升的氛围,与但以理为苏珊娜辩护这一故事高潮相得益彰。另外,但以理、苏珊娜、长老们这三个核心主次分明,分别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了突出,并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人物动作、神态、景深等该有的要素也全都有。看着画面,我们仿佛都能听到但以理在大声呼喊:“你们难道是蠢人吗?竟然不经调查就这样判定以色列的女儿有罪!回到法庭来吧,因为这些男人对她指控是假的!”

其实,除了上面这位弗朗索瓦,我还看到了另一幅非常与众不同的画,作者是活跃在十八世纪初的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塞巴斯蒂阿诺·里奇(Sebastiano Ricci)。塞巴斯蒂阿诺也以但以理为苏珊娜辩护为场景搞了一次大型宗教题材创作,只是相比于弗朗索瓦的作品,场面虽然大了很多,艺术表现力却逊色了不少。

《为苏珊娜辩护》,弗朗索瓦-纪尧姆·梅纳吉奥姆

《苏珊娜在但以理面前》,塞巴斯蒂阿诺·里奇

首先,这幅画如果不看标题你几乎看不出画的是什么(我应该是在都灵见过这幅画的,但当时很有可能把但以理当成耶稣了),而即使看了标题,在但以理面前悲诉的三个女人里你也甚至分不清哪个才是苏珊娜。再使劲盯着看半天,你才能发现两个长老藏在最右侧的近景里,正在被侍卫戴上刑具。所以,这幅画就是我平时常说的那种“不是天才”的作品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画家的基本功杠杠的,但是却欠缺一点成为大师的才华。

不过总而言之,从这两幅18世纪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和委托人的审美趣味在这个时代都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猥琐了,而是渐渐矜持了起来。

当然了,苏珊娜与长老的故事在艺术史上还有无数个版本,直到今天都还在被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这个圣经故事中并不特别的篇章因为包含软色情而被画家和委托人们钟爱,几乎已经被画烂了。不过在我看来,比起这些形形色色的作品,其背后所隐藏的艺术与欲望的辩证关系其实更加耐人寻味,于是也就成了当今富有女权主义倾向的艺术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EHxqfR/tYPq+HulilSfrv0B8aG52AFEEwimzBO9l8QvSk4OiuKir1TS1lbloWL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