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三、放得 心下 脱凡入圣

【原文】

放得功名富贵 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注释】

放得: 放,放弃、舍弃,亦指搁进去、加进去、放入;得,能,能够。故前者放得指能放弃,后者放得指能加进。 功名富贵: 指升官发财。唐·李白《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释义】

一个人若能放弃追求富贵功名之心,便能做到自心清净超凡脱俗;一个人若能真诚地接受道德仁义之心,就能够达到圣贤玄妙的境界。

【浅析】

“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故圣人以名为戒。”甘苦皆在是非中,烦恼皆由心生。人如果想有名气,就容易标新立异,就会处境危难。所以,圣人以不出名为戒约。人好名是为了追求虚荣、高人一等,这些是受到功名富贵的驱使,是对物质享受的欲望。只有悟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道理,才能体会到平凡生活的意义。“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可知世上万般事,好即了,了则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其中的“好了”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真正能够放下追求富贵功名之心,正所谓“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而消除了物累,即“好了”,能做到自心清净超凡脱俗。就道德仁义而言,博爱可谓仁,符合仁的行为则是义,用仁义约束自身,自主践行仁义即是道德,自主践行缘于自心,人心清净,既能接受道德仁义,又能付诸行动。倘若刻意追求道德完美,则有贪位取容、处世诡谲、弄虚作假之嫌,既与道德之意相悖,也不可取。所以,只有纯洁心性,才能够达到圣贤玄妙的境界。

<言传身教,仁爱之心>: 北宋欧阳修,字永叔。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YL8VHAPteXTSdSsO8eQ2dOtpb+pggG34vYDtNwUTqWpMgkLBYH1rll9l92Uib0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