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二、处晦知明 养默知躁

【原文】

居卑 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露 ;守静 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 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注释】

居卑: 指处于卑微的地位。《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太露: 太,过于、过分;露,云气、烟雾等。此喻太过显现,显露。 守静: 指保持清静,无所企求。喻遁匿山林修身养性。《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养默: 指静心养性,沉默寡言。

【释义】

当身处低矮的地方时,才知道趋居高位的陡峻和危险;当身在阴暗的地方时,才感觉到光亮之处太过显露。只有保持清静之心,才能悟到四处奔波的繁难和辛劳;只有保持沉默寡言,才能体会到言多失实的浮躁不安。

【浅析】

“忠言谨慎,此德义之基也。”做人做事只有心静,才能做到忠诚守信、谨言慎行,恪守道德信义。而“居卑、处晦、守静、养默”的要义皆在于沉心静气,由此才能知道趋居高位的陡峻和危险、光亮之处的耀眼、四处奔波的繁难和辛劳、言多失实的浮躁不安等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认清事物的差异。现实中这些很容易被忽略掉,当置身高处时,因风光无限而忽略自身所处的危境;身居耀眼之处,忽略太过显露的不利;在繁忙不已、四处奔波之时,忽略过劳成疾的痛苦;因浮躁而多言,忽略“祸从口出”带来的伤害,难以得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哲理。因此,若能常持平静的心情,不仅可以保持头脑清醒,而且在遇事时能沉着镇定,淡然处之,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能近取譬,其理自明>: 惠子(惠氏,名施,战国时期人)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 ,子知之乎?夫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 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KCvADLEDnX+CHhqesB31taseJIuNXIA1trXX6dj71sfQlANXIjr3QWBjCDE4Vw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