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天下初定,李斯出策巩固帝业

这次调整方针的建议受阻后,李斯贪禄保位、不思进取的劣根性便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他开始一味地顺从始皇,一味地歌颂始皇,并转而支持北伐,策划南征,主修阿房宫。事实上,就其当时的地位而言,他已位极人臣了,即便有功也不可能再图发展,只要能得皇帝欢心,他便可持禄固宠,何乐而不为呢?

1.议定帝号

公元前 221 年 4 月的一天,嬴政招集文武百官,会聚咸阳宫,设酒庆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一时间,宫廷里觥筹交错,万岁之声呼得山摇地动,烛光高照,笙歌欢奏,群姬起舞,可是这动人心弦的热闹场面却感动不了李斯,他坐在席位上陷入了新一轮的沉思。

的确,经过十年的努力奋战,秦完成了扫除割据的任务,可是如何巩固这空前的成果呢?

李斯正在沉思的时候,忽然听到秦王说:“寡人以微小之躯,兴兵诛乱,依赖祖先神灵保佑,诸侯国王都俯首就范,终于得以安定天下。如果寡人称号不改变,不能体现巨大的成功,也无法使声名传于后世,请诸君商议寡人的新称号!”

嬴政的话音刚落,李斯立即从文臣之列中走了出来,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落在别人的后边。李斯向秦王上奏说:“启禀陛下,臣等认为过去五帝统治的地方仅仅千里,现在大王兴举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事,五帝也没法办到。古代曾有‘天皇、地皇、泰皇’,而以泰皇最尊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称泰皇,发布命令称‘制’或者‘诏’,陛下自称为‘朕’。”秦王基本同意了李斯的上奏,说:“李廷尉说得不错,古代确有三皇,且泰皇最贵,但如卿所言,上古还有五帝,且功劳都不如寡人大,寡人一统天下,功过三皇,德盖五帝,当称‘皇帝’。其他就按廷尉的意思办。”

2.力驳分封

天下初定之后,因为百废待举,每天奏章大批大批地送至宫廷。秦始皇事必躬亲,日理万机,有时竟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把自己的子弟忘在了一边。诸公子见大臣都得了封赏,而父皇迟迟不封自己,很是焦急。但迫于秦始皇的威严,他们不敢探问,于是便商定要丞相王绾出面奏请父皇。

一日早朝,丞相王绾出班奏道:“陛下功高盖世,但诸侯刚刚平定,燕、齐、楚、吴等地距离遥远,如果不任命藩王统治这些地方,恐怕会出事。诸位公子都已长大,请陛下分立为王,镇守四方,拱卫朝廷。”

秦始皇一听要立诸子为王,感到很意外,便命令群臣商议,各抒己见。有的大臣认为分封是长治久安之策,也有的对王绾阿谀奉承、随声附和,都同声赞道:“丞相所奏甚是。”

正在这时,朝班中走出一位大臣。秦始皇一看,是廷尉李斯。只见他端笏正襟奏道:

“臣考察历史,发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功臣很多,当初的时候,侯王们都能忠孝王室,听令天子。可是到了后代,血族疏远、亲情淡化,于是反目为仇,相互攻击,周天子无法控制这种局面。如今赖陛下的神威,海内一统,应全部作为郡县,由朝廷直接管理。群公子和功臣,可以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就是了。这样,他们能够满足,皇帝也好管制,这才是国家安宁的根本办法。”

始皇听了十分赞赏,说:“天下争战不休,就是因为有侯王的缘故。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再立诸侯国,就等于重新兴兵,想求安宁休息,怎么可能呢?还是廷尉说得对!”

于是,始皇罢免了王绾的丞相之位,任命李斯为丞相,使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当上丞相以后,李斯进一步辅佐始皇策划、制定了一系列诏命和法令。

为防止六国旧部死灰复燃、东山再起,令全国险要地方,凡城堡、关塞及原来六国构筑的堤防等,统统毁灭,使欲反叛者无险可据,无塞可依,难于作乱;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置郡守、丞尉、监御史,由中央统一管理。

为防止百姓反叛,令民间原有的和缴获六国的大量武器全部上交,不准私留。当时的兵器多为铜所铸,地方的郡守县令把从民间收缴上来的兵器都运到咸阳。始皇命人熔毁兵器,铸成十二个大铜人,陈设在咸阳宫门外,用以象征自己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

为防止豪富大户聚众造反,令各地的豪门大户迅速迁居国都咸阳。这样,既使他们远离家园,失去世代居住和统治所奠定的威望的基础,又便于朝廷就近监督他们的言行,使其不能相互勾结、暴乱。

另外,秦国统一前各侯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货币和度量衡单位,为了便于统治,李斯规定今后统一实行秦国的法度、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废除六国原来的文字,统一使用秦国的“小篆”。

然后,李斯随同皇帝巡行天下,宣扬皇帝的神威,并在山水形胜之处刻石颂扬秦皇功德。

3.倡焚诗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对刚建立的秦政权的巩固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各个阶层中思想还极不统一,对秦国以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在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分歧。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 年),这场决定雌雄的斗争终于爆发了。这年冬季的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里举行盛大宴会,七十多个博士(掌管书籍和备皇帝咨询的官员)上前祝酒。

博士仆射(博士中的首长)周青臣称颂始皇说:“从前奏国方圆不到千里,全赖陛下神明,平定了海内,统一了天下。陛下把原来各诸侯国的领地作为郡县,天下人人安乐,不再有战争的祸患,丰功伟业,可以流传万世。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陛下的威德啊!”始皇听罢,笑逐颜开,喜不自胜。

但就在始皇喜滋滋、飘飘然的兴头上,博士淳于越却上前进谏说:“臣听说殷、周两朝统治了一千多年,都封子弟和功臣作为朝廷的辅翼,如今陛下享有天下,而子弟却无一人被封,一旦朝廷发生变故,靠谁来相救呢?做事不效法古代而能统治长久的,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陛下的过错,不是个忠臣!”

此时,李斯己达到人臣之极致,实现了青年时代的人生理想。郡县制本是由他提出来的,现在 8 年过去了,竟有人跳出来唱反调,算老账,分明有将矛头指向他的意思,为了身家利益,也为了国家前途,李斯感到有必要阐明自己的看法,澄清是非,统一认识,于是他毅然走出文臣班列,说:

“五帝的制度不相重复,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制度也不相因袭,但却都能做到天下大治,这完全是时势变化发展的结果。如今陛下创立千秋大业,建树万世之功,这当然也不是那一班愚儒所能够理解的。淳于越说的,都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

如今天下太平,法令统一,老百姓就应该好好地种田做工,读书人也应该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现在就是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觉得现在的制度没有古代的好。他们这些人到处造谣惑众,利用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现行的国家制度。这种情况不禁止,陛下的威信就会一天天下降,乱党的声望就会一天天提高。因此,臣下建议,除了秦国的史书以外,应该把列国的史书,还有私人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等等统统烧掉!”

秦始皇按照李斯这一建议,颁布了焚书的命令。各郡县的官吏接到焚书的命令,马上派遣了许多士兵,去挨门挨户地收缴、搜查书籍。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到处都点燃了焚书的烈火。秦国史书以外的好多历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还有其他许多珍贵的古籍,就这样全都变成了灰烬。作为这一事件的主谋者李斯,永远也逃不脱其历史罪责!

4.联姻皇室

国家的空前统一,权力机构的有效运转,大规模的土木兴建,对外战争的空前胜利,凡此种种无不给人增添喜悦,本来好大喜功的秦始皇更是被空前巨大的胜利所陶醉。可是这表面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挡住谋略家李斯敏锐的视线,他发现了隐藏在帝国背后的空前危机。所以他常常惊恐不安,有意调整方针,并在对北伐匈奴的御前会议上慷慨陈辞,主张罢兵养民,充实国力,暂缓对外战争,没想到此议遭到秦始皇的当头棒喝。

这次调整方针的建议受阻后,李斯贪禄保位、不思进取的劣根性便彻底地暴露出来了,他开始一味地顺从始皇,一味地歌颂始皇,并转而支持北伐,策划南征,主修阿房宫。事实上,就其当时的地位而言,他已位极人臣了,即便有功也不可能再图发展,只要能得皇帝欢心,他便可持禄固宠,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李斯毕竟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平庸之才,他不愿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之舟迎着暴风雨向暗礁上瞎撞。这样在保官与保国这个大问题上他的思想便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为此他常常彻夜不眠,伤透脑筋,经过仔细的设想,他终于有了自认为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一天,朝会完毕,百官告退后,李斯悄声对始皇说:“陛下洪福齐天,子女满堂,现在个个都长大成人,可是他们却没有尺土寸地,心里未免对陛下有怨言,陛下应对诸子女多加疼爱,以安其心。”

始皇说:“朕政务缠身,无心关怀子女,确实不太合适,幸亏丞相提醒。依丞相之见,该如何调整父子关系?”

李斯说:“诸位皇子都已到了婚配的年纪,陛下江山要传之万世,就应当尽早安排皇子婚事。这样既可显示父子亲情,又可使后世有人。”

李斯此言无非要秦皇子娶李氏女为妻,以沾上皇亲国戚之名。秦始皇听了,略作思考后,说:“婚姻历来讲究门当户对,丞相劳苦功高,子弟不俗,才干绝伦,那就以丞相之女配寡人之皇子,寡人之公主配丞相之子,如何?”

此语正中李斯下怀,他赶快拜倒在地,称道:“愚臣不才,能与陛下联姻,实在三生有幸!”

不久,李斯的几个儿子分别娶了始皇的公主,李斯的女儿也都出嫁始皇公子。此举使李斯把家与国的矛盾化解了,通过这种联姻,秦国实质上也是他家的一部分。接着李斯又安排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负责秦都东大门的防守。

有了与皇室的关系,又有了在外负责军政的地方大员,李斯算是地位稳于泰山了。

5.见盛观衰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李斯越要巩固自己的位置,他的地位就越显得不稳固。一天,李斯在相府书房悠闲地读着《韩非子》,忽然一个被李斯安插在始皇身边的亲信太监,急急来到相府,悄声告诉李斯说:“皇帝陛下这几天很不高兴!”

听说皇帝心情不好,李斯知道此事可能与他有关,忙问道:“皇帝富有天下,权倾宇内,为所欲为,怎会不高兴呢?”

太监说:“皇帝的权力欲是没有止境的,陛下每天都坚持批改各地奏章120 斤才休息,你难道不知道吗?”

李斯何尝不知道此事,不过他不明白这与自己究竟有何关系。这时,太监分析说:“权力是讲究独尊的,众人分掌权力则权力丧失威严。你身为丞相,为百官之长,最为皇帝所忌,而你又不注意检点行为,往往车骑很多,形同二皇帝。陛下有一次看到相君的庞大车队后,很不愉快。小人是相君的亲信旧臣,特来告诉相君,此后应该小心行事。”

李斯听罢,不禁毛骨悚然,想不到始皇对他这样竭尽全力、忠于秦朝的开国元勋也怀有戒备之心。此后,李斯外出总是撤减车骑,态度十分谦恭老实。

不料,始皇看到丞相突然改变形象,知道有人向丞相密报了消息,于是严加责问,无人招供,始皇一怒之下,把随从太监全部处以极刑。

李斯没有了耳目,更难透视始皇心思,在权力的危机面前,他魂不守舍,一日比一日消瘦。

一天,李斯长子、三川郡太守李由因事回咸阳,顺便拜访了父亲。李斯设宴款待归省的儿子,百官前来道贺,门廷车骑以千数,热闹非凡,好不气派。

筵席散后,百官告退,李斯父子俩拉起了家常。李由感慨地说:“我家本是上蔡平民,虽然有些钱财,可是总是受人欺凌,难有扬眉之机。现在竟置身朝堂,无比显荣,这都是父亲的英明睿智。”

李由在感激父亲的口吻中,透露出骄傲和得意。没料到李由的赞誉之语却引来李斯的一声长叹,说:“哎!为父听老师荀卿说过,任何事物都要防止太繁华、太成功、太顺利。我李斯只不过是上蔡百姓,皇上不因我无才无德,提拔我到丞相之位,如今朝廷众臣没有一个不在我之下的,可以说是富贵到极点了。可是,万事万物都是盛极而衰,我不知如何是好啊!”

李斯的这番长叹,道出了君臣关系的紧张,同时也道出了对秦王朝盛极而衰的忧虑,其中有个人前途命运方面的,也有国家安危方面的。

事实证明,李斯的这番感慨是颇有预见性的,即将爆发的一场政治旋涡很快地把他卷入了万丈深渊,使他的人生和他亲手缔造的帝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转折。 AsDXrcC5nm5z7zfqUzQX8zWPLkXhX3kCMBbOEA7dnFQcxyiIm8Nbt/z2Bony7K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