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嫉贤妒能,李廷尉设计害韩非

李斯听了韩非的话,暗骂道:好家伙,果然是来者不善啊!其实,从心里讲,他觉得他自己的才能还比不上韩非。与自己相比,韩非看问题更透彻,更清晰,而且他于君主之道好像比自己更有研究。如果他来到秦国,而且受到大王的赏识,那自己还会有好日子吗?

1.秦王求才

逐客令取消之后,咸阳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一时人才济济,十分红火。由于许多人是去而复来的,又有些人得到了升迁,置酒庆贺的也不少。秦王政也于咸阳宫置酒,宴请归来之臣。席间,秦王又重提逐客之事,说:“最近两天我明白过来了,郑国也算不上是奸细了,而是忠心耿耿为秦国搞建设水利的人,天下哪有不出力气就得好处的事?这条水沟修通了,可以灌溉三四百万亩土地,不但能够富其境内之民,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东并六国而统一天下。”

说完,秦王命侍卫将郑国从牢里带到宫里来,对他说:“郑国,若此渠修成,本王命其为郑国渠,让秦国后世子孙都记住你的功业!”

“郑国多谢大王恩典。”

说完,郑国又给秦王嬴政磕了一个头,起身要走,却有一物从其身上跌落下来,嬴政连忙将他叫住。

郑国回身拾起,对嬴政说道:“大王,此乃小人从韩入秦之时带来的一卷帛书,乃吾国公子韩非所著,小人留之也是无用,或许大王有些用处,小人就将它赠与大王吧!”

说着,郑国将那卷帛书递给嬴政,这才转身而去。李斯一听郑国提及韩非的名字,也连忙凑了过来。

嬴政接过那卷帛书,很随意地翻开,书题清晰的写着《韩非子》,第一篇为《五蠹》,第二篇为《孤愤》,第三篇为《说难》。嬴政不看则已,一看便顿时被其雄辩及语言之犀利痛快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了三篇文章,而后又反过来重读一遍,细细品味,只觉其论点精到,气势宏大磅礴,读后荡气回肠。

嬴政禁不住感慨道:“简直太棒了,本王若能与此文之作者见上一面,促膝深谈一番,本王将死亦无憾也!”

李斯想借提及韩非来炫耀一下自己的卓越不凡与才智超群,就对嬴政说:“大王何必如此慨叹,此书的作者与微臣是同窗学友,我们共同师从于荀卿学习治世之道,当年我们二人也是才智学问不分伯仲。”

“那么他现在哪里呢?”

李斯推却不过,只得说:“四年前春申君黄歇被李园杀死,恩师荀况辞官离楚游学四方,不久因病去世,韩非办完丧事,已于去年回韩国了。”

“韩王安卑怯而无大志,此等人才居于其境之内,就好比是瑰宝跌入污泥!要想办法把他弄到咸阳来。”秦王说。

“办法虽有一个,只是有点难度……”

“李客卿,如果你能招韩非入秦,寡人便升你为廷尉。”秦王爱韩非心切,不假思索脱口许诺。李斯闻言暗想:廷尉乃秦国最高司法官,九卿之中最有实权,此等良机怎能坐失。于是李斯说出一条妙计——利用韩安王懦弱怯秦的心理,一面兵压韩境,一面扬言出兵目的不过是秦王欲会一会韩非而已,以逼使韩王遣韩非入秦。秦王觉得此计可行,立即下诏调兵遣将。

2.韩非使秦

韩安王自公元前 238 年登位以来,度过了六个春秋。他接手的是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而他本人又素无大志,只求苟且偷生,因而国家积弱不振。另外,这两年春旱夏涝,灾民众多,赈灾无米,兵源奇缺。如此一来,韩安王更加害怕上朝,正巧韩非回到韩国,韩安王对他封官加爵之后,就把棘手的政事一股脑儿推托给韩非,任其处理。

韩非受命不久,韩安王就接到情报说秦王重兵压境,大有一举而下阳翟(韩国都城)之势。一时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谏奏如雪片飞来,无非是劝安王派遣韩非入秦。韩安王心里不想放韩非走,却又别无他法。拖了几日,最终还是放韩非为使了事。

秦王政十四年(即公元前 233 年)韩非出使秦国,李斯奉旨设帐郊迎三十里。

韩非回国本就是迫于形势,出于无奈,后来又掌握朝政,时间虽不长,但却屡遭非难,十分别扭。再加上他办事认真,宁折不弯,反落下一身埋怨。如今得以到秦国来,能够远离是非之地,与师弟李斯聚首,韩非自然兴奋不已,一下车就拉着李斯的手诉叙衷肠。

“李……李斯兄弟,还……还记得兰陵的学宫么?还记得那年分手的情景么?你说的‘情同手足,永不相违’的话,至今还萦绕耳畔呢!”

李斯见师兄这么高兴,长途跋涉的辛苦从他脸上一点也看不出来,不禁也受到感染,于是动情地答道:“师兄,我们耳鬓厮磨的往事,同窗共读的生活,常在我脑海中浮现。”

“兄弟,你……你干得好出色。恩……恩师每每提及你,总是颇为自……自豪。”韩非见李斯身着卿袍,知道李斯比自己想象的混得更好,真诚地为李斯高兴。未了又添一句道:“此次使秦,我……我愿在兄弟麾下,为宣扬恩师学术,贡献绵薄之力。”

李斯听了韩非的话,暗骂道:好家伙,果然是来者不善啊!其实,从心里讲,他觉得他自己的才能还比不上韩非。与自己相比,韩非看问题更透彻,更清晰,而且他于君主之道好像比自己更有研究。如果他来到秦国,而且受到大王的赏识,那自己还会有好日子吗?

李斯口里支支吾吾不做正面回答,只一味殷勤道:“师兄旅途劳累,今日天晚了,早些休息,明日早朝我带你面君。”接着两人互敬三盏,然后挽手登车。

李斯一直把韩非送至国宾馆,安顿完毕。临别之际,李斯忽然神秘地凑近韩非耳旁叮嘱:“秦法苛严,我现在虽然身为执法,决不敢循私。师兄若想谋取官职,贵在立功……”

“兄……兄弟你想差了,我入秦并无非分之想……”

“喔”——李斯听了自然高兴,既而一想:只要韩非在世一日,秦王必然想他一天,自己哪里能蔽遮得住!于是嘿嘿一笑,打断韩非之言,说道:“以师兄的才干,在秦国做个丞相也不为过,只要明日劝说国君不信鬼神,就是立下了盖世奇功。”

“这……”韩非听得茫然。

李斯急忙细语解释:“师兄刚到,有所不知。秦王样样都好,只是迷信鬼神,往往耽误大事。多少臣下苦谏无效,如师兄一举成功……”

“喔!”韩非听完想到:以秦王之贤,凭已之才,要论证鬼神虚妄并非难事,当即连连点头。李斯见韩非入了圈套,暗暗高兴。

3.陷害同窗

嬴政知道韩非已到秦国,欣喜异常。匆匆结束早朝之后,马上召见韩非,准备与他促膝倾谈,然后委以重任。不料事情偏偏不如人意。在秦王心目中,韩非文章锋利如刃、思维严密似网,他应是个气宇轩昂的男儿,言谈必然口若悬河,举止应当落落大方。可是眼前的韩非穿戴考究,极其华丽;生得纤弱秀气,唇红肤白;未曾张口,满脸羞红;听其言谈,结结巴巴。

嬴政自幼饱经沧桑,他最瞧不起那些未阅世事的贵族骄儿。当即嬴政大失所望,只是强忍住不快,勉强地与韩非周旋。

韩非太聪明了,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他已经感觉到:秦王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很差。这样一来原先想好的开场白被搅乱了,口吃得越发厉害,仓促之间只好大谈起鬼神来。

秦王听了味同嚼蜡,浑身难受,暗想:《韩非子》著述精萃的法治、君威、权术等,为何只字不提,偏偏来讲什么鬼神?《说难》中他讲得头头是道,那许许多多忌讳、原则今日竟被他抛之九霄了!如此一来,韩非在嬴政心目中的地位又下降了许多。

韩非好容易把要讲的话说完,已是冷汗淋淋。他没想到,秦王比他更辛苦。好容易等到韩非住口,秦王连稍稍客气的寒暄也没有,立即传旨送客。

李斯已在客馆等候韩非,他一见到师兄闷闷不乐的模样,便知他触了霉头。又细细询问一番,果然不出所料。既然秦王不提委命之事,那么李斯便可以放心大做手脚了。

此刻韩非自知上午办了件蠢事,不该初次见面便尽拣些令人倒胃口的话去讲,他凝神思索,决心从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来。李斯见韩非冥思默想,知道师兄有意摆脱窘困。而以韩非之智,此等小挫算不得什么。万一韩非把自己所作所为识透了,难保自身不落得个庞涓的下场,于是狠心咬牙使出一条毒计。

秦国上卿姚贾曾伴李斯出行各国,平日言谈间,李斯探知姚贾曾为韩非家中舍人,他们之间有些仇怨,此时李斯正好拿这段往事派用场。只见李斯愁眉紧锁,装出十分关切、焦急的样子,摇头叹息道:“韩兄韩兄,秦王一直仰慕韩兄大才,所以千里求贤,想对你委以重任,无奈小人难缠,中途生变!”

此时韩非反思入秦的作为,思路刚刚转到李斯身上,不料李斯一番叹惜把他的思绪转移了。韩非询问道:“兄弟知道我的为人,从不与人相争,怎会有对头在咸阳!”

李斯嘿嘿一笑,嘴上反问道:“姚贾这家伙,韩兄可认识?”

“姚贾?莫非是做过我的门客,盗……盗过我的皮裘、玉佩的姚……姚二?当初若不是旁人力劝,我……我会下令依家法将他处死!此人现在何处?”韩非闻言失色,把多年前的旧事一下子记起来了。

“嗨,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的姚二,如今叫姚贾,官拜秦国上卿,秦王对他几乎言听计从!”“难道是他坏我的事么?”韩非惊问。

“正是”,李斯道,“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兄是送上门的肉,他岂能放过你。”

“哼,这……这笔账,我不算也就……就罢了,他还敢计……计较。”韩非此时又急又气,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李斯见状暗喜,他装扮出一副正人君子模样,只在一旁安慰韩非,其实要借势添油加火。

韩非强压住愤怒,暗想:真是冤家路窄,既然有这么个对头在秦,难怪自己要栽跟头!不过自己品格高洁,何况有李斯做帮衬,对付一个劣性难改的姚贾也还不难。于是,韩非请求李斯再安排自己见一次秦王。

“师兄放心,别的大忙愚弟帮不上,面君之事就包在我身上了。只要师兄在大王跟前把姚贾的陷害之事讲清楚,自然会没事的。”李斯答应得十分干脆,韩非见了竟然十分感动。

李斯见韩非落进自己的圈套,才算放了心,随后匆匆作别。下午他又亲往宫舍通知焦虑不安的韩非,秦王答应当晚在寝宫再会见韩非一次。

4.韩非屈死

好容易盼到夜幕降临,李斯如约引韩非入宫拜见秦王,而此刻姚贾已被李斯安排在重帏之后偷听。

那一晚韩非变得异常雄辩,口吃也不十分明显了。他历数姚贾之来历、劣迹,然后再讲君上如何用人的道理,他引经据典,洋洋洒洒。无奈嬴政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他根本无须过问臣下过去如何——偷鸡摸狗的窃贼也罢,穷乡僻壤的小吏也罢,只要能贯彻自己的意旨就行。他需要的是工具,而非玉洁冰清的圣贤!

听了韩非的指责,姚贾气得咬牙切齿,怒发冲冠。

次日秦王传姚贾觐见,询问以前的事。姚贾早有准备,一边辩解,一边抨击韩非居心叵测。

由于宫中上下都得到姚贾好处,朝中众官也妒忌韩非名声赫赫,同时发难,众口一词,皆齐声谴责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一定会为韩谋利而不会为秦所用”!

面对举朝谴责,满宫非难,嬴政召来延尉李斯征求他如何处置其师兄的意见。

李斯故意犹豫了一阵才说:“他作为我的同学,我应该向大王为他求情,请大王用他。但可惜他是韩国的公子,总不肯为大王谋划去消灭自己的国家,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一定要重用他,也要等韩国亡后,他也才好意思出力哩!”

秦王觉得李斯说的也对,就说:“既然这样,我叫他回国去,等把韩国平了我再用他。”

李斯说:“大王哪能放虎归山,叫他回国呢?韩国没有消灭,他就会到六国去鼓动抗秦,又成为我们的敌人。不如通过刑法,把他扣留下来,要用时再把他放出来,不是更稳妥吗?”秦王觉得也对,就下令把韩非扣押起来。

李斯、姚贾害怕夜长梦多,万一秦王翻然悔悟,放出韩非,岂不可怕!于是李斯收买了狱吏,让他强制韩非喝下李斯送来的毒药,死掉了!

几天以后,秦王果然反悔,准备释放韩非,可是韩非早已死于狱中。

韩非被杀后,李斯便放手实行起他灭亡六国的计划。他建议,由自己出使韩国,邀请韩王访秦,待韩王一到,就把他扣压,然后收买韩国的文臣武将,则韩国可灭。随后命大将陈兵东部边境,则齐国恐惧,臣服秦国。如此一来,赵国必定惶恐,楚国也将惊慌不安,不敢轻举妄动。这样,魏国孤立无援,唾手可得。灭魏后再蚕食其余诸侯。秦王闻言大喜,遂命李斯出使韩国。

李斯到了韩国,韩王知道去了秦国就难以回来了,不但拒不见李斯,还想杀了他。李斯见状,上书韩王说,杀了我李斯,韩国不会强盛,却断绝了与秦的关系,秦王必兴兵来伐。韩王害怕,放了李斯。李斯的锦囊妙计失败了,灰溜溜地逃回了秦国。

骗韩王入秦之计虽未成功,但并没有动摇李斯灭韩的决心,他决定以武力伐韩。公元前231年,李斯派军收韩国重镇南阳,第二年,又遣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而归。同年,在韩故地设置颖川郡。这样,在历史上存在了近二百年之久的韩国便宣告灭亡了,秦国的统一方略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后十多年,秦王采用李斯的计策,以排山倒海、席卷天下之势,先后灭掉了赵、魏、楚、燕、齐其余五国,于公元前 221 年统一了天下。

5.衣锦还乡

天下统一后,李斯特请秦王让他衣锦还乡。因为战国时代游客的功名利禄之心都很重,即便在异国他乡获得声名,一定要回家来炫耀一番。李斯觉得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后,也有充分理由在乡亲面前扬眉吐气,炫耀一番。

当李斯带着大量珍宝,骑着高头大马,在大批武士簇拥下回到家乡时,妻子玉娘和长子李由早已在此等候。

玉娘满眼爱意地看着李斯。十多年不见,李斯的脸色比以前强了许多,瘦削的脸颊也有了红润,不过体态却较以前添了些笨重和臃肿。

“玉娘,这么多年真是委屈你了。”

李斯怜爱地看着玉娘,抚摸着她那依旧白暂嫩滑的脸颊,不知不觉之中眼睛也湿润起来。玉娘轻轻地叫了一声,而后娇躯整个地投入到李斯张开的臂膀胸怀之中。久已积蓄在她的心里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在这一刹那间,全都如同打开了闸门的泉水一般,尽情地宣泄出来。

李斯紧紧地搂着玉娘,感受着她身上的女人的馨香,一任玉娘的泪水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玉娘才慢慢地从李斯的怀里抬起头来,她嗓音暗哑地说道:“夫君,我们回家吧。”

第二天,李斯带着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到他熟悉的林地去猎野兔。孩子们惊异地发现,年已半百的父亲,仿佛发起了少年之狂,一个劲地在森林里奔驰跳跃,一会儿弯弓搭箭,一会儿撒鹰放犬。两个时辰以后,父子三人各自清点战利品,竟以李斯捕获最多。

傍晚时分,斜阳浅照,静静的洪河水波光粼粼。李斯带着孩子埋锅造饭,做了一顿美美的野炊。这一顿,李斯吃得香甜可口,孩子们都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十多年前那次捕猎没精打采,吃得也不香,而这次却如此兴致勃勃,谈笑风声。

尔后几天,李斯又乘着马车到上蔡县城各处转了几圈,也顺便拜访了过去的邻里和朋友,所到之处都不大受欢迎,他觉得自己虽然富贵腾达了,可是却失去了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反正是觉得空前的孤独和与人格格不入。总之,这次衣锦还乡后,他感到与自己预期效果相差很大,除了与儿辈们的捕猎和野炊有些味道以外,他没有发现更多的乐趣。不久,李斯便带着妻儿子女回到了咸阳。 30a98pjTqmAgOhO6qmDkZGe11EPcc/V1IRUfoBzk+SOFlP2mOYOlw3XF85T1CR9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