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刘备辞世,诸葛丞相辅孤治蜀

诸葛亮明显地感觉到肩头的担子重了几分。他清楚眼下小皇帝完全倚重着自己,天下黎民苍生也同样眼巴巴地望着自己,蜀汉的命运完全握于自己一人之手。大业未成,故人已去,看来只有自己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啦!

1.辅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赤壁一战,不可一世的曹操被打得焦头烂额,元气大伤,败回许昌之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了。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及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地盘,诸葛亮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刘备率军入蜀,诸葛亮和关羽受命留守荆州。三年以后,诸葛亮留关羽镇守荆州,与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于成都城外。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五月,围困成都十多天的刘备终于进入了成都城。刘备进入成都后,大肆封赏,好不容易当了主人,当然要显摆显摆,所以人人有封赏,个个有房住。在这欢声笑语的大好时刻,诸葛亮似乎预感到了即将要面临的危机,为了预防那一天的到来,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和所有杰出的政治家一样,诸葛亮知人善任、爱惜人才,以自己的宽容和理解为刘备吸引了一大批才俊之士。

刘备手下有一个叫法正的谋士,十分聪明能干,曾数次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摆脱困境。刘备攻入成都后,法正当上了蜀郡太守,他原在刘璋手下干过,成都城中有不少他过去的朋友和冤家。也许是小时候有过什么难言的坎坷,导致法正养成了有仇必报的性格,记性不错的他把每个骂过他、小看他、不服他的人都记在心里,逮住机会就大肆报复,一时间怨声载道,大家纷纷去找刘备投诉。

对于法正的这种行为,诸葛亮也早有耳闻,心底里他是很不赞成的。但是他想,法正料事如种,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刘备要拓展他的事业,这样的人只少不多。如果为了这么一点问题而去惊动刘备,使刘备对法正产生恶感,对于今后的事业发展不利。

于是,他便和颜悦色地劝前来告状的人说:“法正这几年出生入死,为主公立下了不少功劳。现在他想把过去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这是人生一大快事,法正即使做得稍微有点过火,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诸葛亮过一番话,虽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人都心服口服,但是看到功劳远比法正高的诸葛亮对法正都这么体谅,告状的人也就放弃了到刘备面前告御状的念头。后来,法正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的定军山一役中,果然又为刘备屡献奇计,再立了新功。

还一次,刘备外出游玩,突然来到了广都(在成都正南方约五十里)。刘备见广都的街道十分破烂,作为地方官的蒋琬又是喝得烂醉如泥,便断定蒋琬是个昏聩无能的糊涂官,心里十分震怒,当即就叫人把蒋琬扣起来,准备回成都后好好治罪。

跟随刘备一起出游的诸葛亮知道蒋琬其实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广都街道有碍观瞻另有原因,不能全怪在蒋琬头上,于是就劝刘备说:“蒋琬有大才能,让他管理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地方实在是屈才了。再说,他身为地方长官,凡事以让百姓休养生息为主,而不去搞什么表面文章,这也无可厚非。希望主公重新考虑对他的处罚。”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不但是在为蒋琬开脱,简直是在为蒋琬请功了,刘备虽然对蒋琬的酗酒无法释怀,但出于对诸葛亮的敬重,终于同意仅将蒋琬就地免职而不另外治罪。

正是这个蒋琬,十多年后当上了诸葛亮手下的长史,在诸葛亮带兵外出征战的日子里,他在后方为诸葛亮筹集军粮、招兵买马,出色地完成了后勤供应工作,诸葛亮对他深为感激。

2.白帝托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 220 年),曹操去世了,他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干起了皇帝这个职业。跟风一向是我国的传统,刘备看见别人比他抢先了一步,眼红得不得了,我才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后人呢,凭什么他姓曹的就先坐上龙椅了?他也赶紧准备了一下,在第二年(公元221 年)的时候,于成都称帝,立国号为汉,史称蜀汉。然后,刘备立长子刘禅为太子,拜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称帝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当年 7 月率军 10 万出川东进,向东吴雪仇。刘备如此大动干戈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刘备称帝前不久,东吴趁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兵襄樊、大败曹军之机,单方面破坏了孙刘联盟,偷袭并占据了荆州,将返军回救的关羽围困于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最后将其杀害了。关羽一向与刘备情同手足,关羽之死使刘备万分悲痛,一心要为关羽报仇。当时,蜀汉有很多人都曾劝阻刘备不宜向东吴用兵,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

就在刘备调遣人马准备出川东进时,又传来另一个使他痛不欲生的消息,即他的另一员猛将张飞被其部下张达所杀,该叛将杀死张飞后投奔了东吴。这一来可说是火上浇油,使刘备更是怒火中烧,决心向东吴讨还血债。

这次东进是刘备一生中的最后一仗,也是败得最惨的一仗。当他领兵进抵猇亭(今湖北宜都)后,竟在沿江谷地 700 里的范围内相继安营扎寨。这种长龙式的安营法明显犯了兵家之大忌,是很容易被敌方截断而围歼的。结果,东吴大将陆逊果然瞅准弱点,采用火攻,火烧蜀军联营。刘备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连夜逃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

失败的痛苦和不悦,使刘备不久即病倒了,而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公元223 年,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将丞相诸葛亮召至白帝城。

这一天,细雨蒙蒙,愁云惨惨,远山近树都笼罩在雨雾中。人们的心都紧缩着,眼里都饱含着泪珠,但谁也没有哭出声来。年过六十、满头白发的刘备,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还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好像在寻找什么,等待什么。是的,他在强打精神,等待着心腹谋臣诸葛亮的到来。

刘备出征以后,诸葛亮一直留在成都,治理内政,保证军需。接到刘备的诏令以后,他不避风雨,日夜兼程地往白帝城赶去。

诸葛亮一进永安宫,久病的刘备像打了强心针一样,翻身坐起,一把抓住诸葛亮的手,让他坐在床边,哽咽着说:“孔明,我……我好后悔啊……一时复仇之心冲昏了我的头脑,我没能听你的劝告,以致于今日落魄白帝城,我……”

跪在刘备床前,诸葛亮心情复杂,一直叫你回去,你偏不听,现在知道后悔了吧。可是刘备那一句忏悔让诸葛亮无话可说,唯有叹气,毕竟走到这一步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好好养病吧,我们还有机会,将来还是我们的。”诸葛亮的安默分量不够,就连他自己都不信如今这副模样的刘备还可以再重新上战场。

刘备知道,自己失败了,不但输了战争,也赔上了性命,这就是他最后的劫数了,他将写好的遗诏交到诸葛亮手中,对大家说:“诸位爱卿:这是朕的诏书,朕将后事都写在上面……现在交给丞相……”

室中文武众臣的目光倏地集中在诸葛亮的身上,这目光中有景仰,有期待,也有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诸葛亮陡然感到了刘备这句话的份量与周围众人火辣辣的目光,他定定心神,匍匐在地跪接遗诏。

“孔明,我快不行了,你将遗诏交给太子刘禅吧……刘禅生性懦弱,缺乏主见,望丞相多多教诲他……如果他实在没有出息,不值得辅佐,你就自己取代他,我是绝对信任你的。”

诸葛亮听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说:“我当竭尽全力,辅佐幼主,以图大业,直到我死去的那天为止。至于取代的事,那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请您放心吧!”说完,竟叩头出血。

不久,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了,诸葛亮把他的灵柩运回成都安葬。从此以后,便毅然挑起了辅孤治蜀的重担。

3.智退强敌

公元 223 年,刘禅即位,大赦天下,大封文武百官,老百姓立刻从刘备去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为了蜀汉立了新皇帝而欢欣不已。

诸葛亮仍任丞相之职,但他明显地感觉到肩头的担子重了几分。他清楚眼下小皇帝完全倚重着自己,天下黎民苍生也同样眼巴巴地望着自己,蜀汉的命运完全握于自己一人之手。大业未成,故人已去,看来只有自己抖擞精神、重整旗鼓去完成他们的心愿啦!

正当诸葛亮踌躇满志的时候,边关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原来,曹魏利用刘备去世和蜀国国内不够安定的机会,便联合东吴,拼凑了几十万人马,分五路来攻蜀国!后主刘禅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得命人召诸葛亮入宫相议。

然而,诸葛亮突然身染重病,无法上朝面君。刘禅心里一点主意都没有,只得传太医到丞相府为孔明治疗,盼望他早日康复。第二天,刘禅又派人去相府打听情况,听说丞相已不能起身下床,病情十分严重。这下子刘禅方寸全乱,许多大臣也急得搓手跺脚,想不出办法来。

无奈之下,刘禅只得带着一些大臣们亲自到丞相府问计。谁知进了府门一看,只见诸葛亮扶着手杖在观看池里的游鱼。刘禅面带怒色,把上述情况说了一遍,然后追问说:“丞相,您看该怎么办?”

诸葛亮听了,大笑不止。

刘禅更是生气,连连追问:“怎么办?怎么办?”

诸葛亮见刘禅如此不安,才慢慢地对他说:“这五路兵,我已打退了四路,只有东吴一路未退,我正在想办法!”

刘禅一听,大吃一惊:“不见您调一兵一卒,是用什么奇谋退的兵呢?”

诸葛亮见刘禅那疑惑的神情,便进一步说道:“先帝托重任于我,我怎么会怠慢呢?行军打仗,贵在神速。而且,军事行动是不可泄露的。曹魏想趁火打劫,这是意料中的事。我早已吩咐马超、魏延、李严、赵云等人,分别用奇兵、疑兵、伏兵等方法,把他们打发走了。目前,我正为东吴一路而苦恼,我哪有心观鱼呢!”

刘禅一听,好像满天的乌云都散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究竟怎样对付东吴,诸葛亮着实费了一番脑筋。由于与东吴争夺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给曹操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现在要重新建立这一联盟,必须在维护蜀国尊严的基础上进行交往,出使的人选是十分重要的。而他自己又重任在身,不能亲自去。那么,谁可以去完成这一外交使命呢?

正当诸葛亮为物色这样一位外交使臣而感到苦恼的时候,一天,户部尚书邓芝来探望他,并陈述了联吴拒魏的主张。听了邓芝的意见,诸葛亮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道:“我找到人了!我找到人了!”

他这副眉飞色舞的神情,使邓芝感到莫明其妙,连连问道:“您找到谁了?您找到谁了?”诸葛亮笑着说:“就是您啊!我考虑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你既然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定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你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使命。”不久,邓芝带着诸葛亮的使命到了东吴。他想方设法,不亢不卑,战胜了傲气十足的孙权,恢复了吴蜀的睦邻关系。

这一消息,传到魏国,气坏了曹丕,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只得缩回那贪婪的手,另打别的主意了。

4.骂死王朗

曹魏想趁刘备刚死之机,采取两个拳头打人的办法把蜀国吃掉:一是用武力征服,一是用攻心术,从内部瓦解。第一个办法失败以后,就转而使用第二个伎俩。

一天,两名魏国的专使带着金珠、宝玉、丝帛,鬼鬼祟祟地混进了丞相府,口称有机密事,要求面见诸葛丞相。对这种来历不明的人,诸葛亮向来存有戒心。于是,他带领丞相府的官员,在大厅中接见了他们。

“是谁派你们来的?你们来干什么?”诸葛亮严词厉色地问。

这两个人原想单独会见诸葛亮,谁知在座的有这么多人。因此,被诸葛亮问得瞠目结舌,说不出半句话来。最后,这两个家伙犹犹豫豫地从怀里摸出一封信来,递给了诸葛亮,并捧上了礼品单,然后说:“我们受主人的派遣,前来参见丞相,万望恕罪!”

诸葛亮当面拆阅了来信之后,眉头紧皱,露出一脸不高兴的神情。过了好一会,诸葛亮才以十分严厉的语气告诉这两个人说:“这封信就留下来吧,我以后会给他们答复的。至于那些礼品,你们统统拿走,我丝毫不取。”这两个家伙连忙叩了几个头,连滚带爬地滚回去复命了。这封信究竟是谁写的呢?信里写了些什么呢?原来是魏国的几个高级谋臣:司徒(官名,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华歆、司空(官名,掌管工程)王朗、尚书令(官名,掌管章奏文书)

陈群、太史令(史官,掌管天文历法)许芝等人的联名信。这几个人,原都是汉献帝的宠臣,现在又都是为魏国出力的走狗。他们想蛊惑、来引诱诸葛亮投降,为了驳斥他们,诸葛亮写了《正议》一文,公开驳斥了他们的阴谋。

但是,不甘心失败的王朗,还企图作最后一次尝试。有一天,王朗在无数将校的簇拥下,来到两军阵前,要求与诸葛亮对话。诸葛亮坐在四轮车上,由侍从推着,也来到了阵前。

王朗见孔明出阵,振作精神,打马往前行进几步,在马上拱手施礼道:“前面可是孔明公吗?我是久仰您的大名了!”

诸葛亮也恭敬有礼地道:“司徒大人,幸会!”

王朗听得孔明的话软中带刺,心中极不舒服,他强压心头怒火,平静地道:“当今曹魏取代汉室政权,是天意决定的,像蜀国这样擅自建立国家,自称皇帝,公然与魏国对抗的作法,是违背天命的。所以,我劝你早日向魏国投降。”

诸葛亮坐在车上,不禁哈哈大笑道:“我原以为你这位汉朝大元老,今天会说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道理来,没想到你是如此的卑劣。”

诸葛亮故意把声音放大,让两边的军校们都能听见,实际上是想在众人面前出王朗的丑。

诸葛亮说:“当桓帝、灵帝在位的时候,由于宦官专权,给国家造成了许多灾难。以后又是董卓、李傕、郭汜、曹操等劫持汉帝,残杀生灵。可是,朝廷大小官员,都是一些腐朽不堪的东西,他们享受着国家的俸禄,控制着朝廷的大权,而背地里屈从曹魏,出卖汉室的江山,这算得上仁臣义子的行为和品德吗?”

诸葛亮这一番话,明着骂朝廷官员,暗中却刺中王朗。王朗听着脸上一阵阵发烧。

诸葛亮继续提高嗓音说:“听说你是读孔孟之书出身的人,理应为安汉兴刘而出力,为什么却帮助曹魏来篡夺汉室江山呢?现在我们正以‘刘汉’的正义之师,来讨伐逆贼。你这个只会阿谀奉承的无耻之徒,只配缩着头、夹着尾,躲到角落里去苟延残喘,哪有脸皮挤到军士中来瞎说胡道呢?”

王朗听到这儿,已经气喘吁吁,掩面擦汗了。

诸葛亮又大声骂道:“你不想一想,自己已经满头白发了,还能活几天,快滚到一边去吧。不过,我得提醒你一句,你死了以后,是没有资格去参拜汉室皇灵的。”

这一番话,简直象一支支利箭,射进了王朗的心窝,只见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马上滚了下来,一命呜呼了。 hAY/DPmkQP3lMLn8+fZIhS0NXw1Pvs46j8gOrG5FxOTNfmJjwlcE08AyghVw3w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