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三顾茅庐,南阳布衣义辞隆中

光阴如流水,转眼间寒冬过去,春回大地。刘备准备三访诸葛亮。当他一提出这个打算时,立即遭到关羽、张飞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徒负虚名的狂徒,所以两次去访问他,都故意回避了,劝刘备不必盲目听从他人的传说,死了这条心。但思贤若渴的刘备,怎么会听从武夫愚见呢?二人终于扭不过刘备,只得勉勉强强跟着他第三次来到隆中。

1.皇叔惊魂

公元 204 年,襄阳西边的大道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随着声音由远而近,只见一位穿灰色长袍的人骑着一匹骏马奔驰而来。远处窜起漫天的尘土,在那滚滚烟尘中,一个头戴金盔的武将,领着一支人马,紧紧地尾追过来。

忽然有一条河挡住了灰袍人的去路,这就是檀溪。骑在马上的灰袍人看着这条溪,见它水面宽阔,水流湍急,附近既没有桥也没有船,实在无法过去,只好调转马头朝回走。可是远处尘烟滚滚,追兵就要到了。灰袍人心里顿时紧张起来,不得不再转回马头来到了溪边。情况危急,又无计可施,他只好闭着眼睛等死。

说来也怪,这匹马突然仰首嘶鸣一声,“嗖”的一跃,跳过了三丈宽的檀溪。

后面追赶的人,也来到了河边。这里既没有桥,也没有船,水又流得这样急,他们是过不去的,只好回去了。

这追赶的一伙,便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兄弟蔡瑁。这被赶过了溪水的人,便是威震一时的刘备。说起刘备,很有一番来历。当诸葛亮耕读隆中的时候,正是中原地区的军阀混战达到高潮的时期。在这些不断争夺的豪强中,刘备也是其中的一个。不过,他的势力最小。刘备力量虽弱,但说起他的社会地位来,却有一层特殊的保护色。这是因为他的远祖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在他同其他势力进行争夺时,自然可以冒称保护皇权的代表人物。

虽然刘备名气不小,但终于没有抢到地盘,往往被各军阀集团赶得东奔西跑,连个喘息的日子也没有。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他又被迫南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

刘表虽然也热情地接待了刘备,但嫌他名气太大,对自己不利,便把他派到新野(今河南新野),以防曹操南下,对他的许多合理建议和主张,也不采纳,致使刘备闷闷不乐,一筹莫展。

今天蔡瑁为什么要追杀刘备呢?原来,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刘琦是刘表的长子,是前妻所生,按封建社会的规矩,他应是刘表的当然继承人。而次子刘琮是后妻蔡氏所生,由于蔡氏的挑唆拨弄,兄弟俩为了权力,明争暗夺的现象日益表面化了。

有一次,刘表向刘备吐露了自己的心事,向他请教该让哪个儿子继承位置。刘备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长公子刘琦。自古以来,凡是废长立幼的,都必然引起内乱。您如果怕蔡氏家族权势太重,可以慢慢地夺回权势嘛!”刘表听了以后,默默无语。

没想到,刘备说的这些话全被躲在屏风后面的蔡夫人听见了,她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于是,便与兄弟蔡瑁商议,趁刘备由新野来探望病中刘表的机会,要拔掉这颗眼中钉。

蔡瑁谋杀刘备的阴谋既已破产,只得哀声叹气地回去了。

2.二荐诸葛

刘备越过檀溪落荒而逃,心里感到特别的沮丧。他想着走着,不知不觉地走到了荆州名士司马徽的门前。这时,天色已晚,再向前走是什么地方呢?他犹豫起来了。

正在这时,司马徽走了出来。他仔细地端详这陌生人,从他的穿戴、神情以及马匹等判断出这不是一般的人,便主动搭话,并挽留他在家过夜,还为他添酒掌灯,热情地款待了他。

从彼此的交谈中,司马徽认为刘备不愧为当代的英雄,之所以长期处于狼狈境地,是因为缺乏出谋划策的人才。司马徽建议他寻找一位能出谋划策的军师,帮助自己领兵打仗。

刘备也正有这个想法,司马徽就向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并介绍了诸葛亮的一些情况,说诸葛亮可以跟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和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不相上下。

刘备听到司马徽的介绍激动极了,急忙打听诸葛亮的住所。司马徽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他知道,要使象刘备这样一位年近半百、饱有阅历的老英雄,对这一位年轻的山林隐士感兴趣,从而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还得有一个过程。

所以当刘备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情况时,司马徽只是叫他不要着急,希望他再多方打听打听,看他说的这个人是否真行,够不够得上称之为俊杰。

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了诸葛亮的大名,并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过了些时侯,司马徽的同乡、也是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到新野投归刘备。一番交谈之后,刘备对徐庶的学识见地十分佩服,因此很器重他。

徐庶也向刘备再三推荐他的好友诸葛亮,并对他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会见,不可以委曲地让他来到这里。将军应该亲自去恭请才是。”

徐庶的话更激起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倾心和向往,于是决定按徐庶临行前的叮嘱,去寻访诸葛亮了。

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叫人挑着礼物,径直朝南阳卧龙岗走去。刘备骑在马上观看隆中景色,只见山川秀丽,水流清澈,层峦耸翠,鸟鸣清幽,好一处人间佳境。

正当刘备他们沉醉于这美丽的景色的时候,耳边传来嘹亮的山歌:

蓝天似回盖,大地象棋盘。

世人分黑白,来往争谁强。

胜者自安逸,负者徒奔忙。

隐居南阳界,高眠卧龙岗。

刘、关、张三人听得出神,便停马观看,原来是三五农夫一边在田间耕作,一边放声歌唱。

刘备上前打听歌词是什么人写的,农夫告诉刘备说,这是卧龙岗卧龙先生所作。

刘备非常高兴,并向他们打听,卧龙先生住在哪里。

“岗前疏林中的茅庐,就是卧龙先生的住所。”一个农夫指了指说。

三人又走了几里路,只见山脚下一片绿树丛中,有几间新翻盖过的草屋。屋子四周环绕着一片茂林修竹,清新耸翠,十分的幽静。这一切,给戎马倥偬的刘备一个很好的印象。心想,隐居在这山清水秀中的卧龙先生,一定是一位高人。然而,这次出访却扑了一个空,原来诸葛亮外出了。

3.再顾茅庐

刘备三人回到新野后,每天都派人去卧龙岗打听,这一天派出去的人回来报告说诸葛亮已经回家了。刘备听后高兴万分,便吩咐即刻备马,前往拜见。

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在通往隆中的山道上,奔驰着三个骑骏马的人——刘、关、张三兄弟。

走了好一阵,张飞抱怨说:“天寒地冻,还走这么远的路,去见个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不如回新野避避风雪。”

刘备转过头来瞪了他一眼,说:“怎能这样无礼!求见贤人,就必须亲自前往,这才能显示出我的诚心。如果你怕冷,那你就先回去吧!”

张飞知道刘备生气了,便赶紧说:“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冷!我只怕哥哥空跑一越,白费心思。”刘备扬鞭催马,说:“不要多话,只管跟着走。”

就这样兄弟三人冒着大雪,又来到了卧龙岗前,只听得草堂上隐隐约约地传出了吟唱声。刘备一听这歌声,满心高兴,认为这一定是诸葛亮,便叩门求见。

“久仰先生高雅,刘备等特冒风雪,前来求见,望多指教。”刘备恭敬地说着。

只见这个青年赶忙回礼道:“辛苦了!辛苦了!家兄外出未归,我是他的弟弟诸葛均。”

“刚才吟诗作赋的难道不是卧龙先生吗?”

“那是我在诵吟家兄的诗作。”

不过从诸葛均的吟唱中,刘备更觉得诸葛亮是一个高人,想见到他的心情更迫切了。因为人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求贤的诚意,惆怅而返。

在风雪中漫游归来的诸葛亮见到刘备的信,思绪很不平静。他想:“刘备居然冒着风雪又来访问我了,对他敦请贤能的诚意是不应该有什么怀疑的了。从这封信的内容上看,他似乎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那么我应不应该去回访他一次呢?”他转过头来详细地询问起刘备等人来访的情形。

诸葛均说:“从表面看,刘备对兄长是很崇敬的。没见到你,感到很失意,说还要来拜访你。同来的两个人,显得不很耐烦,特别是那个黑脸大胡子。”

“哦!既然是这样,我还是等待一个时期吧。”诸葛亮沉吟着。

晚间,诸葛亮将白日刘备来访一事说与黄氏听,黄氏道:“相公,我曾听父亲说过,刘皇叔仁厚,海内皆知,你为什么不去见他呢?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今刘皇叔将梧桐种到了你家门上,你这只凤鸟还不栖落上去,还等什么?”

孔明一听大笑道:“娘子之言不差,但我也想借此机会考验刘皇叔的诚心。另外,这样也可以彰显我生平的志向,定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想不到相公也如此看重权位?”

“不是看重,只是凤鸟不栖俗禽之枝。娘子你懂吗?”

黄氏默然点头。

孔明不再说话,手抚黄氏柳肩,眼望着窗外。

4.隆中对策

光阴如流水,转眼间寒冬过去,春回大地。刘备准备三访诸葛亮。当他一提出这个打算时,立即遭到关羽、张飞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徒负虚名的狂徒,所以两次去访问他,都故意回避了。二人劝刘备不必盲目听从他人的传说,死了这条心。但思贤若渴的刘备,怎么会听从武夫瞎咧咧呢?二人终于扭不过刘备,只得勉勉强强跟着他第三次来到隆中。

这时,只见烂熳的山花开遍了山岗,紫云英与油菜花如地毯一样的铺展着,山雀蹦着、唱着,象是欢迎这远道而来的客人。

三人来到卧龙岗前一打听,诸葛亮正在睡午觉咧!这真叫刘备喜出望外。等到诸葛亮醒来之后,他才求人通报。诸葛亮慌忙出来迎接。

这两个具有共同身世、共同理想和抱负的人相见以后,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于是,他们各自倾心相交,作了第一次畅谈。

“我该如何才能得天下呢?”刘备虚心请教,毕竟快 50 岁的人了,实在是折腾不动了,得尽快去整个家业出来安度晚年。

请葛亮气定神闲,眼前这个人不辞辛劳三次来找他,可见还是很重视招揽人才的,但是他到底有没有明君的底子呢?“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高手总是不轻易发言。

刘备当然不能在未来下属面前示弱,虽然肚子里实在是墨水不多,但还是得拿出劲头,来对当今局势和今后的打算作一个简单的陈述。

没有立即开口回应,诸葛亮在心里为眼前这个人打分做评估: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从他屡战屡败的战绩可以看出;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从他屡次来请自己可以看出;不是一个坏人,从他的模样可以看出。总之一句话,这是个没有多大能耐但志存高远的好人,总分六十分。

接下来便是诸葛亮先生发言了,他首先精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和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加强自己的实力后,再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最佳时机,最后两路出兵北伐曹操,从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刘备无限景仰地望着诸葛亮,对这一战略思想叹为观止,知识分子就是厉害啊,就算自己再修炼五十年也无论如何达不到这境界啊,这个人我要定了,谁敢抢我跟谁拼命。他猛地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诸葛亮的手,连声说道:“高见!实在是高见!先生啊,你是盖世高才,不能长期空老于林泉之下,出来助刘备一臂之力吧!”

对于诸葛亮来说,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这本身也是他的夙愿。况刘备忠诚宽厚,素有大志,跟着这样的主公打天下,绝不会埋没才华。于是,诸葛亮满脸庄重地对刘备说:“将军既然这样看重我,我愿为您效犬马之劳。”

两只长时间紧握的手松开了,窗口里飞出了爽朗的笑声。诸葛亮,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志士,从此结束了在南阳躬耕的布衣生涯,踏上了政治仕途。

5.博望立功

“主公请来了军师,听说是南阳的卧龙先生,这样一来,刘皇叔可就有帮手了。”新野的百姓纷纷奔走相告,对诸葛亮抱有很大的期望。

诸葛亮住进县衙三间宽敞的房子,离刘备的住室只隔一道墙,刘备对诸葛亮百般尊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关系十分密切。

关羽、张飞看到刘备这么尊重诸葛亮,都很不服气。你初来乍到的,领导对你又嘘寒又问暖的,凭什么啊?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凭什么你一来就比我们高出一截来?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

一天,张飞很不耐烦地对刘备说:“诸葛亮这家伙徒有虚名,别看他整天拿个羽毛扇装文化人,其实没啥学问。他能带兵打仗、出关斩将吗?不信,叫他来和我比试比试,我一定打得他找不着北。”

“诸葛亮年纪还轻,喜欢胡吹说大话,又没有实战经验,还需要培养、锻炼,哥哥可千万不可为他的花言巧语迷了心窍……”关羽附和着说。

刘备听了,好一会没有说话。他想起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来,他懂得将相不和,是会坏大事的,于是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二人。

诸葛亮也深知刘、关、张三人情同手足的关系,因此,在关、张面前表现得十分谨慎、谦虚。暗中较劲的关羽他们也抓不到他的什么把柄,反倒显得像是自己欺负新同志一样,弄得很不好意思,渐渐也就不针对诸葛亮了。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秋,曹操派夏侯惇领兵 10 万,杀奔新野而来,想灭刘备。刘备此时只有数千兵马,怎能抵挡 10 万之敌?怎么办?刘备望着诸葛亮,其他人也跟商量好似的不吭气,诸葛亮知道这是大家都指望他一个人了,希望他能用智慧将曹操赶走。诸葛亮先吩咐关羽、张飞、赵云如此行事,又令关平、刘封各引 500 士兵,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今河南方城县境内)后两边等候,等敌兵一到便放火。

夏侯惇率大军至博望坡前遇到赵云,赵云按诸葛军师的事先吩咐,边战边退,引诱夏侯惇兵进博望坡。此时天色已晚,浓云密布,又无月色,夜风已起,夏侯惇只顾催军赶杀,行至狭窄处,只见树木丛杂,两边都是芦苇。忽听背后喊声震天,霎时四面八方尽皆熊熊烈火,又值风大,风助火势,愈烧愈猛。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见火起立刻回军冲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逃。关羽、张飞见火起,依计分别烧了曹军的辎重粮草。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把火,烧退了 10 万曹军。

从此以后,关羽,张飞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随时随地拿把羽毛扇的家伙有些深不可测的本事,不能小看,还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工作,服从他的调遣和安排。 gsxvVUyq9JcYTWdYGIo51K/n3KSBOy1ue1ceCM64TaXzqNGeGOBx9UQ+3djUuf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