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身世坎坷,诸葛卧龙缔结姻缘

渐渐地,她的身子因欢欣而展开了,她的每个毛孔无不畅快地舒展着,她的生命之花骤然间为他绽放了。对黄小姐而言,这从未体验过的热烈仿佛骤然涌上海岸的巨浪,劈头盖脸地吞噬了她,于是惊惧的心完全被另一种博大占据了。她的心平静了,因为在丈夫眼里,她是美妙动人的,她是妖娆无比的。这一切,她都从丈夫的躯体中体察到了,想到这里,她的眼角滚下了几滴热泪。

1.司马中计

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沟壑纵横的脸上,终于现出了笑模样。

他的脸一向是老阴天,新来的部将还以为他天生这么一副尊容。其实这不能怪司马懿,因为他担子太重,这次出来打仗所受的不止是肉体之苦,还有精神之苦。

魏太和五年(公元 231 年),司马懿奉命前往魏国西境,打退蜀国的进攻。不料一去三年,战事连连被动,如意的时候少,忧愁的时候多。为了实行坚壁不战的御敌方针,他在敌人进攻面前一让再让。敌人派人送来女人的衣物,嘲笑他不是男子汉大丈夫,他硬着头皮收下了。部下愤愤地指责他,公然当面嘲笑他看见敌军就像看见老虎一样,他厚着脸皮不吭气。

司马懿不愧是司马懿,他知道,忍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终于,痛苦忍耐之后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敌方统帅去世,敌军正在撤退回国。

司马懿对此早有预感,他早就觉得对方的统帅就像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为事实!他立即调兵遣将,率领大军,追击敌军。远远望去,只见他们正在缓缓退兵。司马懿兴奋不已,但他生性多疑,仍仔细观察着,突见敌军旗幡反指,回军转阵,擂进军鼓,显然要同他交战。

不好,敌人又要玩阴的,又中计了!司马懿立即挥军退兵。

过了几天,探子陆续报告说,敌军已经退去。于是司马懿传令前往敌营遗址巡视,亲自看看老对手遗留下来的营垒、处所,探寻他致胜的奥秘。

登上五丈原,眼前是对手撤退前的营地。只见营垒、井灶、厕所、藩篱、障塞,一应俱全,处处构思巧妙,符合立营列阵的法度,丢弃的营垒像大军到达时那么井井有条。司马懿内心完全折服,不禁脱口而出道:“高!实在是高!”

司马懿的对手,比他小两岁,是一位病逝的蜀军统帅,叫做诸葛亮。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将了司马懿一军,而此事也被魏人当作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懿一时之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聊天热点,简直比打了胜仗回来还要火,成了街头巷尾的新闻人物,大家都想目睹这位仁兄的真面目。

诸葛亮凭着足智多谋、用兵如神,赢得了敌人尊敬。死后千百年来,他的故事通过小说、诗歌、戏曲的传播而广为人们传颂,他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宰相之一。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是怎样成为天下奇才的呢?

答案在他一生的实践中。

2.乱世出生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一个依山靠海的小村子里。在中国历史上,但凡是名人出生时地上不冒点香气儿,天上不来点电闪雷鸣,似乎不能说明自己的与众不同,但诸葛亮却没享受到这个待遇。他出生那天和风习习,阳光灿烂,绝对是外出郊游的好天气。

可是诸葛亮的老爹诸葛珪的心情并不像天气那么灿烂,看着怀里这个大脑袋、小短腿、大身子的新生儿,他沉沉地叹一口气: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子、俩丫头,现在又多了一张嘴,在这么一个乱世要为子女提供稳定的生活可不容易呀。当时诸葛珪是一个吃国家财政的政府官员(在泰山郡当郡丞),虽然吃穿不愁,家里还有些存款,但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服务的这个政府即将垮台,不远的将来可能就没人给他发工资、发福利、养活他一家老小了。

这时的中国正处在外戚党和宦官党两党轮流执政的时代,一方得势,就要把另一方杀个鸡犬不留。最让人痛心的是,不管谁掌权,都是换汤不换药,总是除了整人以外,都要变着戏法残酷地统治、欺压人民,好像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看谁干坏事多的竞赛一样。人民无法生活,只好造反,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规模最大的要算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被扑灭后,东汉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这时候,朝廷外的军阀开始割据混战,今天张三李四联合打赵五,明天李四赵五联合打张三,后天李四就可能吞并了其他二人。这些当权管事的军阀不管廉耻、不讲道义,他们所在乎的只是握在自己手里的究竟是多大的权力,能带一个团,还是一个连。

这样一个时局当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诸葛珪忧心归忧心,小诸葛亮还是健硕地成长起来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因为诸葛珪认为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月里,只有多读书才能提高素质,将来才能找个好工作。而小诸葛亮也是个听话的孩子,何况从小他就显示出神童特质,读书对他来讲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诸葛亮十二岁那一年夏天,父亲诸葛珪死在任上,灵柩由泰山送到家中。丈夫去世的消息,对诸葛夫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立时晕了过去。埋葬完丈夫后,她就卧床不起了,没过两个月也追随丈夫而去。父母双亡,家境立刻败落下来,五个年幼的孩子(诸葛亮先有一个哥哥诸葛瑾和两个姐姐,后又有一个弟弟诸葛均)没办法生活,被叔叔诸葛玄收养。

第二年,叔叔因为工作变动,担任了豫章太守,诸葛亮又随着搬去了豫章。这个时候,汉朝天下更加动荡,战争连年不断,太守这个官也不好当。后来因为征集军粮晚了一些,叔父诸葛玄被皇帝撤了职。叔父丢了官,不能在豫章呆下去了。经人介绍,他又携带一家老小,到荆州投奔了刘表,暂时在荆州的首府——襄阳安了家。

诸葛亮就这样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一路走来到处可见战争留下的创伤,他亲眼见证了东汉末年的黑暗和腐败、破落。历史以最生动的画面、最强烈的声音撞击着少年诸葛亮的心,让这个身世坎坷的少年早熟了。

3.襄阳生活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能说会道,很善于交际,他到襄阳没多久就结交了一大批的名士,与他们称兄道弟,很吃得开。诸葛亮借着叔父的关系,也先后结识了不少当地以及外地来的知名人士。其中,有南郡襄阳县的大名士庞德公,从颖川迁居来襄阳、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

庞德公一直是荆襄的名人,而且学问渊博,他很喜欢诸葛亮,将毕生所学都教给诸葛亮。而司马徽也与诸葛亮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之交,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以来在学术上的独到见解传授给诸葛亮。

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诸葛亮的叔父在襄阳病逝了。好在叔父病故之前,两个姐姐均出嫁了,都有了个好的着落。他的大姐嫁给中庐县的蒯祺,蒯家世代书香,是荆州地区的名门望族。二姐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山民也是一位名士。这使诸葛亮感到十分欣慰。

亲人之中,除了去年到江东做事的哥哥诸葛瑾常使他惦念外,剩下就是他身边的小弟弟诸葛均了。为了养活他的弟弟,为了承担起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诸葛亮就去找诸葛玄生前的朋友——荆州太守刘表,看能不能给他找个工作,让他先干着。

当时诸葛亮只有 17 岁,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那时候又没有劳动合同法规定不能聘用童工。何况在荆州,刘表说他是老二,谁敢争自己是老大?他要想给诸葛亮安排个工作,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但刘表这个人很不厚道,自己明明有这个能力,就是不肯让诸葛亮沾一点光,每次诸葛亮提起工作的事,他总说现在政府不景气,不要着急、再等等之类的废话。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这是个小心眼儿的主,只能自己好,不乐意帮助别人。

诸葛亮分析得很对,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士,刘表重视教育、发展生产,工作做得很到位,把荆州治理得有声有色。再加上此人长得也不错,冷不丁地一接触,感觉像是个儒雅之士,但此人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

在刘表眼中,只有名人,没有贤人。诸葛亮现在一穷二白,他觉得这个小子闹不出什么名堂,而这个穷小子居然还吃饱了撑的喜欢瞎咧咧,动不动就当着大伙的面跟刘表谈天下大事、今后的政治走向,很遭人烦。既然这样还聘用他干什么,不如让他在这儿住几天,找个借口打发了算了。

刘表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有吃有喝,一家人其乐融融,偶尔还能贪污点公款,建个别墅,买个新交通工具(轿子)就够了。这样一个安于现状又没爱心的人怎么能立足于乱世呢?迟早得被灭掉,跟着他混恐怕也是自取灭亡,他不要自己说不定还是件好事。诸葛亮想通后便卷卷铺盖,扛着行李,带着弟弟离开了刘表家。

诸葛亮本想带着弟弟回老家去,但又北方形势还不稳定,兵荒马乱的不便行走。诸葛亮不禁想起了庞德公。庞德公在他叔父死后再三表示对他的关心,希望他能留下来。其他的一些铁杆粉丝,如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也都希望他不要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诸葛亮决定不走了。

就在叔父死的这一年,十七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搬迁到襄阳城西边二十里的隆中山村,在这里盖起了几间草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4.结庐隆中

隆中山环水抱,的确是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这沉静的山村里,搬来一户外乡人,自然引起乡邻们的注意。于是,来访的人络绎不绝。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以家长的身份接待了来访的宾客。他总是诚恳地向乡邻们介绍自己的身世和打算,乡邻们也都对这新来户表示深切的关怀。不久,诸葛亮兄弟便和所有的乡邻相处得亲亲热热,很快就实现了自力更生的愿望,终于迈出了艰苦奋斗的第一步。

诸葛亮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尽头,他时刻想着社会上的一切事情,他有山鹰那样的凌云大志。他要蓄积更大的力量,准备迈出更大的第二步。

诸葛亮平时除参加田间的耕作外,多半是在草堂内掩门攻读。为了争分夺秒学习,诸葛亮简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清晨,万物刚刚苏醒,他已爬上了茅庐西侧的大岩石上,在放声朗读了,算是隆中第一个早起的人。深夜,万籁俱寂,他还在油灯下低吟,也是隆中睡得最晚的人。

就这样,春去冬来,他从没有间断过。案头上堆集的书本越来越多了,笔底下写出的文章也越来越厚了,而诸葛亮的脸庞却越来越瘦了。

在十分疲倦的时候,诸葛亮会弹奏起流传在老家的一首《梁父吟》古曲,来排解一下疲劳。诸葛亮之所以喜欢这支曲子,不仅仅是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且由于这首古曲的内容讲的是春秋时齐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因而就更能激起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为保大齐国富民强,丞相晏子只好痛下杀手,除去国家的隐患——三位勇士,这种做法孰对孰错?孔明啊孔明,他年有朝一日,你位及人臣,会不会也能顾全大局、铲除豪强呢?唉,天道如此,又岂是人道所能左右的呢?

有时,诸葛亮也应学友相邀外出游历,或自个儿出去寻访师友。当然最常去的是庞公家里,一方面是去看望他的二姐,更主要的是去向庞公讨教。而居住在鱼梁洲之南的水镜先生处,也是他喜爱去的地方。诸葛亮和司马徽在一起交谈,感觉到别有一番雅致的情趣。庞公的渊博精深,固然使他钦佩之至,而司马徽的清奇之论,又格外使他明目爽心。

过了不久,庞德公深感诸葛亮学识不凡,把他看成是隐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条龙,这条龙一旦飞腾,必将响震寰宇,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因此,庞德公美称诸葛亮为“卧龙”,而把他的侄儿、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的庞统也称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由于庞德公、司马徽等人的器重,诸葛亮的名气在荆州地区一天天大起来。

5.恩师提亲

有句老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诸葛同学倘徉于知识的海洋里忘记时间时,时间也把他给遗忘了。眼看着周围同龄的人娶媳妇的娶媳妇,抱孩子的抱孩子,诸葛亮虽然没有眼红,但他的两个姐姐急坏了。不管是大姐或是二姐,每次来隆中总要向他提起这件终身大事,说二十多岁的老爷们了,怎么能没有个媳妇当家主事呢?

这件事说得多了,也使诸葛亮有所触动。但他想到婚姻乃人生大事,处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业上的长进。因此,他在配偶的选择上,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轻易作出决定。

随着亲事一天天地拖下去,周围的人都在观望、都在等待,这样一个年轻英俊、风度翩翩而又才学不凡的青年,最终将选择怎样的一个女子做为自己的伴侣。

由于亲友们的关心,诸葛亮择亲的事,象他的名气一样在远近流传着,引起了沔南黄承彦老先生的注意。原来,黄承彦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黄月英,小名阿丑,今年十八岁,已到了婚嫁年龄,可婚事到现在八字没一撇,怎能不叫当父亲的心中忧虑焦躁呢?

黄承彦是天下闻名的大学问家、战略家,他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只因朝政腐败,才辞官在家。他和荆襄名士庞德公、司马徽都是朋友,庞德公自知在行军布阵等方面不如黄承彦,就把诸葛亮介绍给黄承彦,请黄承彦多加指点。

经过多次交往,黄承彦见诸葛亮才华出众,聪明过人,好学不倦,从心里喜欢他,早有意招他为婿。但自家女儿的长相过于抱歉,而诸葛亮一表人才,他可能看得上我的小女吗?虽然小女智商很高,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能有识别真金的慧眼吗?黄公为这件事徘徊考虑了许久,仍然没有主意。

最后,黄公一拍大腿,道:“罢了,罢了,为了女儿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老夫豁出去这张老脸了!”

主意既已打定,过了几天,黄公便径直去了诸葛亮的草堂。

宾主落座,寒暄了几句之后,黄公便微微一笑,说:“孔明,听说你还没有娶亲,我有个女儿叫黄月英,相貌一般,但有点才能,如果你愿意,我就把她许配给你吧。”

骤然听到恩师这番话,诸葛亮霎时脸红起来,说话变得支支吾吾:“这……”。

黄公坦然一笑,说:“孔明如果为难,老夫绝不勉强,一切全由你自己定夺,但无论如何,明天请务必到寒舍一叙,老夫恭候。”

言毕,黄承彦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告辞而去。

6.黄门惊魂

第二天,沿着乡间的崎岖小道,穿着一新的诸葛亮来到了黄承彦的家。只见大门紧闭着,他轻轻敲了两下,门“吱呀”一声开了,刚刚迈进庭院,门又戛然关上。

正当诸葛亮纳闷时,从院内的花坛边突然蹿出两条狗,向诸葛亮身上扑来。诸葛亮东躲西藏,脸上憋得通红,出了一身的冷汗。此时,从厢房内跑来一个丫鬟,朝着狗的脑门上拍了一下,两条狗立刻蹲伏下不动。

“哦,原来是假狗。”诸葛亮此时才发现两只狗是木头做的,外面缝着狗皮,像真的一样。他刚要问话,丫鬟笑着跑了。

诸葛亮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往里走,忽见怪石耸立的假山上,两只斑斓老虎,大吼一声,气势汹汹地向他扑来。

这一次诸葛亮有了经验,他学着丫鬟的样子,不慌不忙地拍拍虎的脑门。这一拍不要紧,老虎猛啸一声,张开血盆大口立了起来,前爪紧按着诸葛亮的肩膀不放,尖利的牙齿逼近他的脸边。

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身子不由自主地倒下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又跑来个丫鬟拍了拍老虎的屁股,一瞬间,两个老虎不再凶猛暴躁,十分温顺地走回原处,趴下不动了。

诸葛亮长吁一口气,镇静一下情绪,不好意思地对丫鬟说:“你们宅院太难进了,请帮我带带路好吗?”

丫鬟说:“对不起,我正在那儿磨面呢!”

诸葛亮顺着她的手一看,只见磨房里一头木驴拉着石磨正在转圈磨面,两个木头人你推我拉,正不停地筛面。

诸葛亮十分惊奇,他不由得赞叹说:“只知道黄老先生学问大,还不知道他会做这么多的巧东西,真是天下一个奇人,实在令人钦佩!”

丫鬟在一旁“哧哧”发笑,她说:“哪里是老先生做的,这是我家小姐……”

话没说完,从屋内走出一位穿着朴素的高个子姑娘问道:“请问,您是哪里来的客人?”

诸葛亮抬头一看,这位姑娘虽然皮肤是黑了点儿,但配着那满口碎玉般的牙齿,显得别有韵致;头发是黄了些,而那闪亮的光泽,与她那超凡脱俗的气质却很协调。他急忙躬身施礼道:“我是卧龙岗的诸葛亮,前来拜谒黄老先生,请问小姐芳名?”

“哦,您就是诸葛亮,俺……俺是黄月英。”姑娘羞涩地说完话,一抹红云飞上了脸颊。

听说眼前的姑娘就是黄月英,诸葛亮心头猛一颤动,他被姑娘巧夺天工的奇技折服了,痴情地望着黄月英。

黄月英呢,从她看到诸葛亮的第一眼起,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了他,诸葛亮是那样的英俊文雅,和梦中的想象一样。两双眼睛在久久地互相注视着,都充满了甜情蜜意。

站在走廊上的黄承彦,已看到了院中的情景,他乐呵呵地走下楼来。诸葛亮从迷怔中猛醒过来,红着脸说:“见到恩师可真不容易呀!”

黄承彦一听哈哈大笑,他说:“我那丑闺女尽搞些古怪玩意儿,让你受惊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呀!”

诸葛亮听黄老先生这么一说,脸顿时变得更红了,不禁脱口说道:“小姐智能过人,才华横溢,真是举世无双,令孔明万分佩服。”

黄承彦说:“老师对学生谈婚姻,谈的又是自己的女儿,想来可真是难堪啊!但不知你现在如何打算?”

还没等黄承彦把话说完,诸葛亮慌忙施礼说道:“学生今天特来拜见岳父大人!”说完,跪下去就磕头。

“快快请起。”黄举彦高兴地把女婿搀了起来。

7.龙岗成亲

建安十年(公元 205 年)三月的一天,风和日丽,澄碧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宛城西郊的卧龙岗上,突然传出一阵劈劈叭叭的竹炮声,接着笙乐齐奏,平时寂静的草庐内外,立刻喧闹沸腾起来。这天,诸葛亮的众多友人都来到草庐之中,为孔明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婚礼。

众人散去之后,只剩下了一对新人。诸葛亮十分虔诚地为新娘揭去大红盖头,新娘却粉颈低垂,羞答答地不肯抬头。

诸葛亮伸手拉起端坐在床榻之上的新人,来到桌前。桌上红烛高燃,照得屋里暖洋洋的。他斟了两杯喜酒,端一杯递与新娘,低声说:“娘子,请。”

新娘方才抬起头来,盯着诸葛亮,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夫妇两个相视一笑,共同将美酒饮了个干净。

诸葛亮就着烛光再次仔细端详,只见黄小姐今日平添了几分妩媚。

黄小姐发觉诸葛亮在盯着自己看,不好意思的妩媚一笑,将目光瞥向一边去。诸葛亮在那一瞬间懂得了一个少女所有的娇羞与矜持,还有一种渴望和期待。诸葛亮觉得一团火灼热了他的双眼,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拥住了黄小姐。

怀里的娇躯微微颤抖着,诸葛亮双臂一用力,抱起黄小姐,一言不发地走向绣榻。

当诸葛亮醒来时,黄小姐已经变成了诸葛夫人。她正散着一头青丝,捧着昨夜铺下的白绢痴痴地笑。诸葛亮重揽她入怀,一手抚着她光滑的背脊,一手扯过白绢看。只见雪白之上星星点点散落几点殷红,仿如几朵寒梅,令人怦然心动。 AW0BnFeGB6aRtKe2apxlOu60o2E3YzISEDzfuci9Bw72xhxYrC6fBCAs+LYDeP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