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要离开卫国的时候,有些弟子很不理解,他们问孔子:“师傅,咱们何必放弃卫国这么舒适的生活呢?现在外面哪个国家不是乱作一团呢?咱们又能去哪呢?”
孔子看了看他们,又看了看远方,坚定地说:“总会有一个地方是我能去的!”
离开卫国后,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宋国。
宋国是孔子先祖微子启的封地,所以孔子一直对这里保存着特殊的感情。二十岁时,孔子就来过宋国,当时他考察了宋国的历史和文化,目的是为了弄清楚殷商时期的礼制。
这次到了宋国,他本来是要多停留一些日子的。可是宋国的司马桓魑是出了名的奢侈,他命令工匠给他的棺材做一套石制的棺椁,结果做了三年还没有完工,最后把工匠都累死了好几个。
孔子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对弟子说:“奢侈到这种程度,还不如死了就快点腐烂呢!”
没想到这话居然传到了桓魑的耳朵里,他对孔子记恨在心。有一天,他看到孔子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和弟子们演习礼仪,居然派人把树砍了,还威胁要杀了孔子。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只好带着弟子收拾了东西,急匆匆地离开宋国。
离开宋国时,看着弟子们慌乱的神情,孔子安慰他们说:“放心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几天后,孔子师徒一行人来到了郑国首都,孔子在进城时与弟子们走散了。弟子们很着急,到处找他。
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我刚才在东门口看到一个人,两腮长得像尧,脖子像舜,腰以下像大禹,只不过他的样子很狼狈,跟丧家犬差不多。”
子贡连忙到了东门,果然看到孔子站在那里。于是,子贡把那个郑国人说过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完就笑出了声:“以貌取人有时候会看走眼。不过,他说我像一条丧家犬,倒是说得一点也不错!”
穿过郑国,孔子带着弟子们一路南行来到了陈国,住在了陈国的大夫司城贞子家中。后来他经过司城贞子的推荐,在陈国做了官。但是当时陈国的东边是吴国,南边是楚国,两个国家都非常强大,陈国非常弱小,所以孔子的才能在这里也没有施展之处。
此时的孔子已经六十岁了,经过五年的辛苦奔波,他的宏伟蓝图依然是空中楼阁。像所有到了晚年的人一样,孔子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的家乡和自己妻儿。于是,从公元前491年起,他开始等待回国的机会。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季桓子生了重病。临死前,他对儿子季康子说:“鲁国本来还有兴盛的希望,但是我赶走了孔子,使鲁国丧失了机会。以后等你辅佐国君了,你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
过了几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承父业,执掌了鲁国的大政。他想起父亲的叮嘱,就准备迎接孔子回国。可是其他的鲁国贵族却不想让孔子回来。
公之鱼对季康子说:“先前鲁定公在世的时候就用过孔子,结果没有善始善终,给诸侯们留下了笑柄。现在你又想用孔子,万一出现了上次的情况,诸侯就要笑你了。”
季康子是个没主见的人,公之鱼的话让他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公之鱼给他支了个招:“听说孔子有个弟子叫冉有,这个人懂得理财,你把他请回来就行了。”于是,季康子就派人去请冉有。
听说季康子请弟子冉有回鲁国帮助自己从政,孔子很高兴。孔子认为,既然季康子请冉有回国,那自己离回国的日子不远了。他高兴地对冉有说:“既然鲁国千里迢迢来请你回去,肯定不会只让你当个小官,一定会重用你的。”
子贡知道孔子思念家乡,就悄悄地对冉有说:“你一旦有机会,就想办法接老师回去。”
冉有回国以后,孔子又在陈国住了一年。这段时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主,经常打仗,陈国作为楚国的盟国,也跟随楚国出兵,所以弄得民不聊生。孔子只好离开陈国。
离开了陈国后,孔子听说楚昭王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于是就想到楚国去看看。
本来,孔子想越过蔡国到楚国去,没想到却在蔡国遇到了麻烦。当孔子来到蔡国的时候,一些蔡国的士大夫听说他要去楚国,就起了坏心思。他们觉得楚国已经非常强大,现在孔子带着这么多的弟子到楚国,再加上楚国在各国的影响力,对弱小的蔡国就更加不利。于是,他们带人在城外的野地里包围了孔子。
孔子一行人被包围了,无法自由行动,只好吃自己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光了带来的干粮,就挖野菜吃。后来野菜也找不到了,蔡国的大夫们仍然不放他们走。大家又累又饿,但是孔子很淡定,他继续给大家上课,课后还带着大家弹琴、唱歌。
几天以后,孔子和弟子们在蔡国的野地里饥寒交迫的时候,楚昭王得到了消息,连忙派人去迎接孔子。楚昭王一直图谋向中原发展,因此很注意储备人才。他早就听说孔子是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弟子众多,个个多才多艺,所以心里仰慕已久。
在楚国使者的帮助下,孔子逃出了包围圈,来到了负函。负函名义上是蔡国的土地,实际上是由楚国控制和管辖。孔子到了负函,安全暂时就有了保证。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孔子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弟子们的病也都好了,他们一起来到了城父,拜见驻扎在这里的楚昭王。
楚昭王对孔子的到来非常高兴,他和孔子谈论治国的道理,两个人谈得很投契。楚昭王打算重用孔子。本来他还打算战争结束了回到楚国后,就给孔子七百社的封地。社是一种户籍制度,一社有25户人家,七百社就是上万户人口啊!
可是,当楚昭王把这种想法告诉大臣们时,反对的声音非常多,令尹子西问楚昭王:“大王派到各国的外交使节,有像子贡一样能干的吗?”
楚昭王摇了摇头说:“没有。”
子西又问道:“大王重用的副手,有和颜回一样高尚的吗?”
楚昭王再次摇了摇头说:“没有。”
子西接着问:“大王领兵的大将,有与子路一样胆略过人的吗?”
楚昭王第三次摇了摇头说:“没有。”
子西最后问:“大王所任用的地方长官,有比宰我更干练的吗?”
楚昭王无奈地说:“没有。”
子西于是说:“既然这样,你就得好好考虑一下再做决定。您想想看,当初周文王和周武王在丰镐,他们的地盘不过方圆一百里,最后竟然取得了天下。孔子宣扬的是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追求的是周公和召公一样的功绩,野心不可谓不大。一旦孔子有了土地,再加上德才兼备的弟子们的辅助,这对楚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大王如果重用了他,楚国的后代还能继承到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
听了子西的话,楚昭王觉得有道理,如果孔子有了封地,再加上一大帮弟子的帮助,将来真有可能越来越强,把楚国灭了也不是没有可能。于是,他就改变了主意。
其实,子西的话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楚昭王想封给孔子的只是一块食邑,只是可以征粮征税罢了,并不能征兵打仗。子西之所以这么诋毁孔子,无非是担心孔子得到了楚昭王的信任,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到了秋天,楚昭王病重去世,楚国朝政被子西控制。孔子知道子西不会重用自己,可是又不知道该去哪里,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最终,孔子想到了熟悉的卫国,当年在卫国,卫国国君给他的地位和俸禄都还不错。况且,此时卫国的政局已经慢慢稳定了下来。所以,孔子决定离开楚国,再次回到卫国。
这一年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在离开卫国奔波了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卫国。
孔子回到卫国的时候,他的很多弟子已经在卫国当了大官,有的还成为了国君的亲信。在他们的努力推荐下,卫出公打算重用孔子。
当时卫国的政局很微妙。卫灵公在世的时候,太子蒯聩企图刺杀南子,后来事情败露逃到了国外。卫灵公去世以后,南子等人就让蒯聩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蒯聩一直不死心,在晋国的支持下企图夺回王位。孔子再次回到卫国的时候,蒯聩还在国外,虽然夺回政权已经不可能了,但是蒯聩和卫出公的关系仍然很紧张。
听说自己的老师要被卫出公重用,子路有点为孔子担心,因为他知道有时候孔子的做事方式太较真。
有一天,子路问老师:“现在卫国的国君要重用你,你准备先做什么呢?”
孔子回答:“我出来做事,首先要做的肯定是正名分了。”
孔子说的正名,指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就是国君,臣子就是臣子,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意思是各种关系和官职都要名副其实,各司各职。
在孔子看来,国君对待臣子、上级对待下级,都要按照制度的要求进行。臣子对待国君、下级对待上级要符合道义。父亲要疼爱儿子,养育他、教育他、爱护他。儿子要孝顺父母,他们在世的时候要养育他们,关怀他们,他们去世后要按照礼仪要求给他们送葬、祭祀和守孝。一个人只有做到了这些,人们才会尊敬他,喜欢听他说的话,并且按照他说的去做,这是礼乐制度能够实行的基本条件。
可是如果真的要在卫国正名,卫出公首先就要处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那么他该怎么办呢?如果任由父亲在国外流浪,寄人篱下,那就没办法孝顺父亲。可是他如果把父亲接回来,政权的争夺又避免不了。所以说,如果孔子来主持卫国的大局,首先就会把卫出公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卫出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孔子供养起来,给他更多的俸禄和更好的待遇,让他可以安享晚年。这样一来,孔子的弟子可以为自己所用,自己还能落一个好名声。
此时孔子年龄大了,当官的欲望也不再那么强烈,所以就不再计较什么,整天以教导学生为乐。
孔子一生到过很多国家,目的是为了寻求参政的机会,但是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但是这些游历的行程里也是他学习的过程。每到一个国家,他都要仔细地询问这个国家的有关情况,熟悉它的风俗习惯,历史地理,实地领略政治家的风采,这也是孔子的学问日益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