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淮海战略的形成

1948年10月23日,粟裕、谭震林与陈士榘、张震联名签发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北野战军全军38万人马,分东路、中路、西路、徐州西北一路四路进兵,歼灭黄百韬兵团。

命令规定:“集中华北野战军全军首先歼灭新安镇地区的黄百韬兵团和徐州外围冯治安部。尔后视情发展。命令各纵队于11月3日向指定地域开进,预定5日发起战斗。”

此令于24日夜油印,25日拂晓发出。

同日,十分关注淮海前线战事的毛泽东致电粟裕等人,指示:“请粟裕、谭震林在济南不要留太久,济南方面一切问题交漱石处理。粟裕、谭震林速赴南线指挥,以便按预定时间发起战斗”。

自从华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迅速发展到战役上的协同作战之后,解决统一指挥问题就成为紧迫问题。

此时,粟裕密切关注着徐州战场上国民党军的动向,当中原野战军占领郑州和开封后,他意识到,徐州东西两面的战场很可能被打通,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将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发展成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而且战役规模会比原来预想的要大得多。

形势要求,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才能统一作战指导思想,协调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大野战军的整体威力。为此,他决定向中央军委建议,统一指挥权。

当时刘伯承正在豫西南、鄂北地区指挥华中原野战军战军一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无法向徐州方向增援,而陈毅、邓小平已经到达淮海前线。

虽然是中原野战军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而且参加淮海战役的华东野战军有15个纵队,加上暂归华北野战军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共计16个纵队,在中原野战军的作战方向上仅有4个纵队。

粟裕依然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是粟裕在建议发动“淮海战役”之后,提出的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在中央军委尚未作出由谁统一指挥的决定以前,粟裕主动提出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建议,对于顺利解决南线决战的指挥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粟裕的电报传到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正在为辽沈战役进行紧张的运筹指挥,同时关注着淮海战役的战前准备。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以后的指挥问题。

粟裕的电报来得恰逢其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当即研究同意。

11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电指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毅、邓小平指挥。”这标志着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体制正式形成。

11月2日,陈毅、邓小平复电:“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裕、谭震林方面多直接指挥。”

就这样,淮海战役的统一指挥问题,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就顺利解决了。至此,中央军委进行“小淮海”的战役构想开始向“大淮海”的作战意图推进。

根据党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即黄百韬兵团的指示。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粟裕决心集中10个纵队的兵力,对黄百韬兵团,实施主要突击,以山东兵团3个纵队向贾汪、曹八集方向实施辅助突击,割裂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并准备抗击由徐州东援的国民党军。

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地区的行动和华东野战军全军南下的行动,使国民党政府感到了紧迫的危机。

10月30日,坐镇北平指挥东北守军与我东北野战军决战的蒋介石,见中原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慌忙飞回南京,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会议。

为避免徐州刘峙集团被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统帅部制订了“徐蚌会战计划”,决定加强对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防御。

为加强徐州地区的防务,阻止我两大野战军夹击徐州,国民党统帅部决定继续收缩防线。

令孙元良兵团再由河南商丘地区移至安徽蒙城一带,卫护津浦路徐蚌线以西地区的安全;邱清泉兵团仍驻扎在安徽汤山、河南永城一带,在徐蚌线西侧陇海线上驻守;

刘汝明的第四绥靖区部队由商丘移至宿县以西的淮关驻守,以阻止中原野战军从西北面进击徐蚌地区;李弥兵团由徐州以东的碾庄圩移至安徽灵壁、泅县一带,担任机动任务;

在苏北的黄百韬兵团由新安镇移至运河以西地区,向徐州靠拢,以加强徐州东部地区的防御力量;为了掩护李弥、黄百韬两兵团西移,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放弃山东临城、枣庄,退至台儿庄以南,收缩战线,在徐州东北面、陇海线北面进行防御;

徐州“剿总”直接指挥4个军驻守在徐州、睢宁、蚌埠等地。

国民党统帅部对徐州各部的调防,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徐州各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各个击破,同时在徐州地区猬成一团以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

为了增强徐州地区的作战力量,国民党统帅部还督令:原属华中“剿总”白崇禧指挥的黄维兵团,速由华中向安徽阜阳、太和地区进发,参加徐蚌地区的作战。

此外,为了支持徐蚌地区的作战,国民党统帅部还将空军第一、三、五等大队共158架飞机用于徐蚌战区。

蒋介石做出部署之后,对徐州守将刘峙又很不放心。刘峙是国民党军队中最无能的将军之一,大多数将领都瞧不起他,人称他为“福将”,这主要是指他作战不行,却连连高升。

抗战初期,作为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刘峙,率部一溃千里,丧城失地,因此,又获得“长腿将军”的称号。因其“忠实可靠”,所以,他一直是蒋介石的心腹将领。

1948年5月,蒋介石任命他为徐州“剿总”司令,引起国民党许多将领的不满,他们私下议论道:“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时至淮海大战爆发前夕,蒋介石对刘峙能否统帅徐州各军同共产党军队进行决战也表示怀疑,为防万一,蒋介石决定将他换掉。

在国民党军队中,桂系白崇禧在华中地区握有重兵,蒋介石为了能调动白崇禧的桂系军队出动驰援徐州,以保南京、上海,决定让白崇禧兼任徐州“剿总”总司令。

然而,在美国的支持下,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巴不得蒋介石早日垮台,由他们取而代之。所以,当蒋介石请白崇禧兼任徐州“剿总”总司令时,白崇禧一口拒绝,并且拒绝将华中的第三军和十五军划归宋希濂兵团。

对于白崇禧的这一拆台行为,蒋介石十分恼火,但又无能为力。

直至11月10日,东北战场大势已去,他又委任刚刚从东北战败回来的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全权指挥徐州地区各兵团同人民解放军决战。这时淮海大战已经爆发了。

针对国民党统帅部的《徐蚌会战计划》,中央军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令中原野战军抽出第二、六纵队在江汉、桐柏军区部队的配合下,通过尾击和侧击,迟缓黄维兵团的东援;令华东野战军全军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向徐州地区进击,争取一举歼灭黄百韬第七兵团。

同时,粟裕采取声西击东的策略。先期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主;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我军意图,错乱敌人部署。

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州“剿总”果然中计,在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共军重兵集结。

判断华北野战军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因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总兵力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军,超过的数量是20万人。

更主要的是,共产党人控制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济南的工业基础和山东的便利交通,使之成为重要的战争后方基地。东北地区更是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经没有后顾之忧。

形势迫使蒋介石慌忙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于11月5日到达徐州,在徐州“剿总”召开军事会议,传达蒋介石关于收缩兵力的战略企图,要求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一步收缩兵力,决定把刘峙集团的兵力集结于津浦路两侧地区,黄百韬兵团应迅速向徐州撤退。

同日,徐州“剿总”司令官刘峙根据军事会议的决定,命令李延年所部第四十四军撤出海州、连云港,归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指挥,并命令黄百韬掩护第四十四军向西撤退。

尽管敌人主动调整部署,为我军歼敌于运动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敌情突然发生重大变化,也对战役的全局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毛泽东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对淮海战役的规模和任务又进行了深入思考,重新确定了战役第一仗和第二仗的歼敌任务。

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毛泽东致电华北野战军领导人并告陈毅、邓小平等,明确提出:“第一仗估计需要10天左右时间,力争歼灭黄百韬10个师、李弥一两个师、冯治安4个师、刘汝明6个师,以上共计21个至22个师。”

“如能达成此项任务……你们及陈毅、邓小平邓即有可能向徐蚌迫近,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

这时,毛泽东已经改变了原定在新安镇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北野战军主力转向淮安、淮阴地区的部署,开始着眼于歼灭敌人徐州集团,再次扩展了淮海战役的规模和任务。

华北野战军各纵队按照预定计划于11月6日完成战役展开后,发现敌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第四十四军有向西撤退到新安镇的动向。

这时,粟裕了解到潜伏在冯治安部的共产党员何基沣、张克侠正在准备发动起义。因此,粟裕果断作出提前发起攻击的决定,并于11月6日戌时将作战决心上报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等。

粟裕在报告中说:淮海战役决仍按已定方针执行,今晚即开始扫除前进方向之敌。对黄百韬兵团,于11月8日晚完成分割包围,展开攻击。

毛泽东于11月7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完全同意鱼戌(6日戌时)电所述攻击部署,望你们坚决执行。”

淮海战役发起后战场形势发生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华北野战军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11月7日早晨,粟裕率领华北野战军指挥机关到达临沂地区,得知徐州国民党军有南撤企图。他和陈士榘、张震一起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从9时至13时,他们先后发电报给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王建安和中央军委、华东局、中原局。

报告徐州之敌有南撤企图,何基沣、张克侠有起义可能,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或孤立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目前主要关键为能否全歼黄百韬兵团,同时做下一步准备。

建议中原野战军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谭震林、王建安所部按预定计划迅即出陇海线,截断徐州之敌退路,下一步或继续歼灭黄维兵团,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兵团。

11月8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估计及部署均很好。”

11月7日晚上,华北野战军指挥机关转移到临沂以西的码头。陈士榘随前指行动。粟裕与张震接着白天的话题彻夜长谈。

粟裕兴奋地说:“现在东北全境已经解放,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

他们分析全国战略态势,估计敌人可能采取的方针,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

粟裕、张震谈话结束,已是深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们认为,必须把他们的判断和建议立即报告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

于是,粟裕冒着严寒,奋笔疾书,起草电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把对战局发展的分析和对策建议,写成题为《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的电报稿。

完稿时已是旭日东升,粟裕他和张震郑重签名,注明发报时间:“齐辰”。按照传统的韵目代日、地支代时方法计算,齐辰,即8日7时至9时。

电报全文如下: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一是,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二是,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需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做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

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意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 张震
齐辰

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

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挥军南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国民党军,且调动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

粟裕当时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电报发出以后,粟裕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他太需要休息了。

然而,在这个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在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关键时刻,他必须争分夺秒,坚守岗位,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役指挥。同时以急切的心情等待中央军委的复电。

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的复电终于来了。

复电中,毛泽东关于“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军于孤立地位”的指导方针与粟裕、张震关于“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歼灭之”的建议是一致的。

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已经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

这是毛泽东在战役指导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变化,也是对淮海战役方针做出的重大调整。此后所运筹和实施的淮海战役,已经不同于原来意义的“小淮海”战役了。

后来的战局发展,果如粟裕所料,蒋介石集团被迫实行了粟裕所说的“第一种方针”。当时辽沈战役大局已定,蒋介石担心,辽沈战败,再加徐州撤退,影响人心,导致政局不稳,因而准备将兵力集结于徐州及徐蚌段铁路沿线,做攻势防御。

11月4日,蒋介石派顾祝同到徐州“剿总”,传达蒋介石的决定,调整作战部署。这时,离华北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只有两天时间。

华北野战军迅速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截断徐州之敌南撤通路,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在徐州地区与人民解放军决战,想要退守淮河也不可能了。这正是粟裕设想的最佳态势。

徐州战场上蒋介石的几员战将,虽然表面上气壮如牛,扬言依靠手中的几十万军队可以与解放军打五六个月,实际上胆小如鼠,无可奈何地承认面临着丧师覆旅的命运。

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粟裕频出奇谋,连连献策,对于中央军委作出举行淮海战役并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决策,对于顺利解决淮海战场的指挥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dy695RSMWYv1xZl8b6XrTRa9932upez6hH3jGKoUZnyqi8AHOOqSO4upK9ph1Cb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