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约公元前395年—前335年),字子居,是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朱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刚开始,是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儒家、墨家、法家以及阴阳家和农家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气候。杨朱的学说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以为我,贵己,反对侵物和纵欲为学说核心
在《贵生》中,杨朱说“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为也”。他主张保存自我实力,为了自己的合理利益和权利而抗争、奋斗,争取做人的平等权利,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反对侵物,即侵掠别人的私有财产。反对过度放纵欲望。
杨朱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贪婪和欲望,就是说,贪、欲和生命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贵生”,就是使人的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不压抑人的合理欲望,满足人的个性表达。
杨朱主张“力之所贱,侵物为贱”。在他看来,最为下贱的事情,就是侵掠别人的财物。在当时那个年代,杨朱第一次提出了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的思想。
他说“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认为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嘴巴尝到的,都是最基本的欲望和感知。如果没有这些,不适当的满足这些,就和死没什么区别。但这并不是说让我们纵欲,而是要有节制的满足欲望。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这些感觉器官,为生所役使,要服务于生。欲望得到适当满足就要停止,否则会危害到生。如果想实现贵生,长寿和久乐,就要在欲望和情感上适可而止,不可过度或极端放纵。
二、主张建立一个人人不损害、人人不利天下的社会
在政治治理上,杨朱批判墨家的“誉先王、法先王”思想,他主张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意思就是: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把自己做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能太平无事,协和发展。
另外,杨朱还提出“无君”论思想。认为生命比一切重要,可以没有国家,没有君主,但个人的利益不能不得到保护。这方面他与庄子的思想颇为相同。
庄子就主张把个人利益摆在国家利益之上,首先是把个人的事办好,有余力后才办国家的事。即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和国家发展好坏的标准。从以上可以看出,杨朱所提倡的社会,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法家,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代表小土地私有者利益的理想社会。
处于这样社会的人要贤能,有谦虚的美德,而且应该谨小慎微,认真对待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在生活中每走一步都要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
三、杨朱的哲学思想
杨朱的哲学思想与儒家的是对立的,这表现在他不相信天命,也不相信鬼神,而且承认事物有发展变化。
首先,杨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他说“不知命”,实际上就是反对儒家的天命论。认为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儒家讲究“畏天命”,要劳动人民俯首帖耳、心甘情愿地服从统治,但杨朱认为劳动者应该不怕天命,敢于反抗天命。
其次,杨朱不仅不信天命,而且不相信鬼神。他认为“死者无有所知”,即人死后是没有知觉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也就没有鬼神的存在。并认为运动能使人不生病,身体不运动,体内的精气就不流通,精气不流通,人就会郁结,就会生病。
最后,杨朱承认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他认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不会一成不变的存在那里。我们观察事物要仔细,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有生必有死,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生和死。
由于与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不同,甚至有些是严重对立,所以,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都同时对杨朱的思想提出了批评和贬低。
杨朱的部分思想和道家的还有些共通之处,但是与儒家、墨家和法家的完全不同,对立已久,因此孟子、墨子和韩非子等人对杨朱思想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和批判。
杨朱的学说在战国时期确实曾经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过,但是后期因孟轲等人都对杨朱学说排斥,后世的学者也对它望而却步。再加上秦始皇焚书,汉朝皇帝独尊儒术,导致杨朱学说在后世就失去了地位。
其实,儒家攻击杨朱的做法是的偏激之见,而实际上杨朱思想已被道教吸融于其教义之中。后世的庄周对杨朱的思想十分赞同,于是他结合杨朱的思想,将其思想融入道教并加以发扬光大。
杨朱去世后虽无著述流传,而《庄子》中之《缮性》《让王》等篇,《吕氏春秋》中之《贵生》《不二》《执一》等篇,《淮南子》中《精神训》《道应》《诠言》《氾论》等篇,以及《韩非子》《说苑》《法言》等古籍中均记述或发挥有“杨朱”思想,道教便是从这些古籍中吸取了杨朱思想。
杨朱生前不像个思想家,倒像个诗人。据说有一次,他的弟弟出门时穿了身白衣,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换了身黑衣,结果家里的狗没有认出来,朝他狂吠,弟弟气得要打它,杨朱却说:“你不要打它。假设这狗在出外时为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难道你不同样地感到奇怪吗?”
还有一次,杨朱邻居家的一只羊逃跑了,邻居十分的着急,全家出动在找羊,但是邻居觉得人手不够,于是就问杨朱要他的仆人能否也一同帮忙寻找。
杨朱就说,不过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邻居就说,因为村外面有非常多的岔路所以很难寻找。杨朱不好意思,于是就叫了仆人出去找羊。
过了不一会,出去找羊的人都回来了,杨朱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说没找到。杨朱非常的诧异,惊讶道:“怎么会没有找到?”
邻居于是就说,村外的歧路,歧路中还有歧路,简直就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都不知道追哪一条路才好。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就回来了。杨朱听了之后,脸上就露出了悲伤的神色,很长时间都没有一句话,也没有一个笑容。
后来杨朱有一次外出,来到了一条四通八达的路面面,一时不知道往哪里走,想起了邻居丢羊的事情,就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
先秦道家哲学于后发展有三个阶段: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黄帝》《老子》的主题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
《老子》《庄子》的只能按部分思想划分阶段,在《老子》里有穿插着其他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代表有不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
墨子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杨朱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