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筑路军修成资中至成都段

1950年6月至10月底,军工四总队在担任资中银山镇至资阳马草湾段的任务。

军工四总队原订工期为4个月,需标准工60万个,经过他们的艰苦奋战,只用了66天就全部完成了任务,并超额5万多标准工。

1950年6月12日,中铁二局成立。这个以老红军战士为主的领导班子,带领数十万大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修建成渝铁路,实现四川人民40年的愿望。他们在成渝铁路建设中,以老红军战士的人格魅力,成竹在胸,镇定指挥。

中铁二局党委针对当时采取“就地取材,以石代钢”的战略,大量采用石头安砌隧道和桥墩。为解决成都工程处管辖的成都、简阳、资阳、资中4个工务总段缺乏石工的问题,中铁二局党委决定在川西、川北等地招募石工,当时就招募到8000名石工到铁路工地开采石料、安砌隧道和桥涵。

1950年8月1日建军节,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三大队六队吃过早饭,整装出发。他们背包上面别一双胶鞋,左挎水壶,右挎帆布包,离开新都经成都向资中挺进。经过5天行军,三大队到达了资中县银山镇。

全队到工地上以班分段,按段施工,工地是在山半腰,下面是成渝公路,公路另一侧下临沱江。

全队开始是挖土方,土层去掉以后就是石头了。于是开始打炮眼抡二锤,打炮眼的时候要浇水,石浆成稀泥形状的时候再用挖子挖出,再浇水打。1人抡锤1人转钎。打到一定的深度时,就装药、放炮,将石头炸出裂缝,再用钢钎插在缝里把石块撬下去。

放炮时原来的工兵负责填药、点火。全队统一时间,统一吹号。每天收工前要将滚在路上的石头清除干净,保持来往汽车能通行。规定每个标准工每天要完成1立方,而他们却平均完成了3立方。

此外,队员们也把宣传鼓动工作带到了现场,工间休息时各种小型娱乐活动就开始了。如快板、歌唱、山东快书、秧歌等。

大家以高涨的热情投入施工战斗。手上都打起了水泡、血泡,每天累得腰酸背痛,躺下去就不想再起来,但是大家心情非常愉快。

当时民工劳动积极性比较差,一般安排是挖土方,每天连1个标准工都做不够,三大队就抽调一些人员到民工队担任队长、分队长。他们人人都去做思想工作,并在实际劳动中带头苦干实干,带动了民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胜利地完成了筑路任务。

1952年,筑路工程行进到资阳市,修建位于忠义镇内的成渝铁路王二溪桥。

大家根据苏联专家西林细心研究中国石砌拱桥的优点的经验,认为石拱桥既节约又比较坚固,还可以发扬我国固有建筑的长处,经商讨后决定,把王二溪桥尽量作成石拱桥。

但由于王二溪桥比较长,如果单纯用石拱可能不太现实,于是决定将它建成一个石拱与钢筋混凝土的混合体。建成后,王二溪桥是一座由双孔联拱组成的混合拱桥,全长316米。首末两孔和中间第八至十四孔系石拱,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拱。桥身呈优美的曲线,并有7%的坡度,连波叠翠、回旋多姿,颇具民族风格。

王二溪桥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铁路石拱桥。

当王二溪桥正在修建时,资中工务段十九分段正施工在资中县归德乡的凉风坳隧道,凉风坳隧道长484米,是成渝铁路线上第二个长隧道。

成渝铁路施工工程到了这里,“轰隆!轰隆!”的开山炮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隧道设在直线上,从进洞口看过去,那边有簸箕大的一个圆孔,洞门上有“凉风坳隧道”5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光艳夺目。洞门后边是一条截水沟,旁边是两个泄水沟。

按施工设计,泄水孔的两个石槽伸出洞门口几公分就行了,但是,有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王正林,偏要自作主张,改变图纸。

原来,王正林是想在进洞口砌两个龙头,出洞口砌两个龙尾,留作纪念。

凉风坳隧道出了两条龙的事,就像通过无线电波向全线发了一条重要新闻一样,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凉风坳隧道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看了,都感到惊讶,表示赞叹,连说佩服。

在筑路工程修建凉风坳隧道的同时,刚刚解放后的成都市民及附近乡村的农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成渝铁路资阳至成都一段的建设中。

1951年初,在莲花山,民工们把莲花山90米高的山峰削去了半截,筑成了路基,有几个老年人根本不相信有这回事,特地到莲花山来看看。当他们看到莲花山果真被削去了半截时,都惊讶地说:“这些修路的人一定都是铁打的。”

1952年4月,正是成渝铁路建设的关键时期,而这一年,长江却遭遇了30年来未有的特殊干枯水位,一时间,修筑成渝铁路急需的大量钢坯在湖北宜昌码头堆积如山,急切等待运输。

为了完成运输任务,以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第一代船长莫家瑞为代表的长江航运局员工,在有着“天险”之称的600多公里的四川长江河段,成功地首开了船舶夜航的先河,并实现了从宜昌到重庆航行时间由4天缩短为3天的历史创举。

莫家瑞的船队及时为成渝铁路运送钢坯、桥梁器材等31万余吨,运送蒸汽机车、客货车377辆。有力地支援了成渝铁路的建设,保证了成渝铁路顺利通车。

与此同时,在铁路上担负着运送钢轨、枕木任务的44包乘组,一直活跃在铁路工程的最前线。

这个包乘组的火车头工人,驾驶着一台超龄服役的蒸汽机车,来往于刚铺上轨的铁路前沿,犹如奔跑在坎坷不平的山地上。

这台机车经常发生故障,一会儿水箱坏了,机车就会“干渴”;一会儿油管又漏油,机车就会因为“饥饿”而跑不动了。

可是,火车头工人却说:“不怕机车老,只要保养好,一样能多拉,一样能快跑。”

他们还在工程车的后面,拖挂了一节宿营车,分3班轮流作战,1班开动火车头,1班负责检修,1班在宿营车休息、睡觉。就这样日日夜夜奔驰在时间的前面,还常常超负荷多拉快跑。

44包乘组的宿营车拖到资阳停靠后,就意味着钢轨、枕木的运送已经朝着简阳方向延伸了。

钢轨刚铺好,线路不好走,行车速度比较慢,值班的火车头工人,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有时1天才只能吃1顿。但是,大家仍然不怕辛苦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5月,筑路部队来到柏树坳隧道施工。

柏树坳隧道是从简阳五凤溪到柏树坳的14座隧道中最后1座隧道,也是成渝铁路全线最长的1座隧道,它全长622米。

当时,打通柏树坳隧道就成了施工中最关键的工程。一旦将它打通,就意味着成渝铁路全线贯通。

5月15日,柏树坳附近已经聚集了一大群成都、重庆两地报社的记者、文艺团体的创作人员,气氛显得特别热烈。

隧道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红旗竞赛。风钻修理工首先挑战,提出保证在1小时内修理好25台风钻;炮工们也不示弱,站出来应战,保证在1小时内钻23个炮眼,还要达到平均每个炮眼1米深。

东口的挖底工程,由每昼夜前进2.5米提高到4米;西口从每昼夜4米提高到6米。东、西口每昼夜要开挖150方石头,工程效率超过200%,创造出隧道挖底工程的最高纪录。

西口隧道内,是白天中的黑夜,也是黑夜中的白天,隧道工人正在灯光的照耀下奋战。

一个中年妇女手执风镐,在灯光下随着钻杆颤动,原来,连隧道工人的家属也上前线了。

“听!”大家屏住气,竖起耳朵仔细听。

从东口那面,隐隐传来钻探声。不错,听见了,是钻石头的声音。大家拿起风镐,朝着传声的方向,一个劲地朝前钻。

几个心急的小伙子,抡起铁锤就敲打。很快,一个小孔露出来了,东口的灯光射进来了。

大家呼喊着:“隧道打通了!”“东口西口连通了!”然后纷纷走出隧道,人们只听到四处都是轰隆隆的声响,但大家谁也分不清,是洞内在点炸药,还是洞外在放鞭炮庆祝。

人们冒着还下个不停的雨,奔跑在滑溜溜的路基上,都在欢呼,都在跳跃!

消息传到成都,成都顿时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城市,全市30万人民一齐庆祝成渝全线贯通。

每条大街的黑板报上,都画着彩色的火车,写着“幸福的火车开来了!”。入夜,到处响起锣鼓声,城市上空荡起欢乐的歌声。

1952年6月14日,铁道不在滕代远致电祝贺成渝铁路员工胜利完成全线铺轨工程。

6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致电成渝铁路全体职工祝贺。

7月1日,成都至重庆505公里的铁路全线通车。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铁路。当日,在重庆、成都两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

从1952年7月6日起,成渝铁路全线正式开始办理营业。

成渝铁路自从建成通车后,一直担负着支援西南区基本建设的重大任务。全线运输货物的总吨数中,基本建设器材占了一半,而且将逐月增加。从1953年1月份共运输水泥133车,5月份增加到了242车。

1953年7月30日,成渝铁路正式交付运营。 8KyMb9+GWQ7Dd0+79yOa4lHNi7Gw61e5nObpR6NjKFD7op+Ns51esByOPEkAQI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