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邓小平在行军路上,一直观察着八百里秦川大地。
早在进军西南之前,刘伯承、邓小平就常说,我们到了四川一定要把铁路修好。
邓小平看到,雄伟的秦岭,东西横向连绵不绝,成为秦蜀间的天然屏障,巍巍秦岭就在古城宝鸡南面。秦岭在这里显得异常险峻,陡峭的山峰好像是被巨斧劈开的,千仞壁立,峰峦重叠。
部队沿大散岭山脚下的清姜河谷南行,过益门豁口入山,地势越来越险要,没有任何大路可走,只有羊肠小道在山谷间蜿蜒伸展。
官兵们举目四望,到处是悬崖峭壁。在大散岭山腰的岩石峭壁上,还残留着依山开凿的“陈仓古栈道”的斧凿痕迹。
这时,邓小平饶有兴趣地对战士们讲起了宝鸡的掌故,自古有许多英雄豪杰都在宝鸡留下了令人追怀的古迹。宝鸡郊外的姜成堡,相传是古代炎帝神农氏的故里。宝鸡钓鱼乡的钓鱼台,则是古代军事家姜子牙从山东逃来隐居钓鱼的地方。汉高祖刘邦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在这里拉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而宝鸡的得名,相传是因秦惠王游猎陈仓山,得到1只一声鸣数十里的宝鸡,才将陈仓改为宝鸡的。
邓小平当时就意识到,千年蜀道,必将成为阻碍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天堑。
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提出:
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帮助四川恢复经济。
邓小平下定决心,必须上报中央,立即开始修建宝成铁路,以彻底改变四川交通落后面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经济,加强西部与祖国各地的联系。
其中,早在1949年7月23日,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就提出了中国2万多公里铁路,当年就要恢复80%,次年再恢复余下的20%,而且还要有新的发展。
全国解放后,中共中央及中共四川省委便决定在四川大办交通,大修铁路。
贺龙指出:
四川、贵州和云南3省位于祖国战略后方,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比较落后。开发大西南,不仅对提高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且对改善全国工业和交通的战略布局,巩固国防,加速国家建设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中有人说:古人云,“匡庐秀,蜀山幽”。其实,蜀山不仅“幽”,而且“雄”、“奇”、“险”、“秀”。
又有人说:难怪唐朝诗人李白惊叹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当年这位“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仙,也出尔反尔,不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他是避开诸葛武侯艰险的古“栈道”,漂川江,听猿啸,轻舟飞流出三峡的。
毛泽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因为他一直关怀着新中国的交通建设。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富强,要发展,要开发矿藏,就必须发展基础交通建设,必须发展四通八达的交通,把全中国连接起来。
为此,1952年7月1日,在庆祝成渝铁路通车的同时,毛泽东就发出号召:
修筑天成铁路,打开西北、西南通道,改变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
北起宝鸡,南接成都的连接西南、西北的大动脉将是新中国重要的建设项目之一。
随后有人向毛泽东反映,要修建天成铁路,沿线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秦岭一带主要是花岗岩、石英岩,间有绿泥片岩;凤县往南是略阳,则多为砾岩、干板岩等;而宝鸡、广元之间则多断层,风化很严重;双石铺以南,地下水发达。这些情况,都会给勘探、设计、施工带来很大的压力。
毛泽东听完以后,挥了挥手。然后,他就讲了一个在苏联听到的小笑话:还在俄国时期,准备修筑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铁路,当时沙皇随意用笔在地图的两点间画了一条线,随从惊慌了,连忙告诉他中间还有一个湖。没料沙皇丝毫不为所动,他说,让我的臣民把它填起来吧。
大家都清楚,毛泽东说这个故事,一方面有取笑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激励广大建设者战天斗地,遇水架桥,遇山开道,修一条最快、最好、最省的铁路。
遵照毛泽东的号召,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后,中央铁道部、中共四川省委就共同决定,由当时铁道部第二、第四、第六工程处参加建设,并投入民工30万,成立了天成铁路指挥部。
后来因为天成铁路改为宝成铁路了,指挥部也就随之改为宝成铁路指挥部,由铁道部和四川省委共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