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石油苏丹石油项目

苏丹早在1959年便与中国建交,是非洲大陆最早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苏之间除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双边政治关系之外,在其他领域中的合作均十分有限。

苏丹得天独厚,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目前苏丹已有21个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6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00亿立方英尺。

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苏丹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壳牌公司曾在苏丹北部进行过勘探。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雪弗龙石油公司进入苏丹,早期的勘探作业集中于红海,唯一的重要发现是1976年在苏丹港附近苏阿金发现天然气田。

雪弗龙石油公司还在苏丹南部班提乌和马拉卡尔市附近1/2/4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勘探开发,发现了几个大型油田,探明了1.8亿吨石油储量,并在3区和6区发现了一些中小油田。

1983年由于美国雪弗龙公司在南方发现石油,再度引起苏丹南方战争,次年三名雇员遭反政府游击队杀害,雪弗龙公司开始撤离苏丹,最终放弃了开采权。

苏丹发现了石油,但每年仍耗费巨资进口石油。1995年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在与江泽民主席会谈期间表达了邀请中国参与苏丹国内石油开发的意向。

江泽民随即令中石油派人赴苏丹考察。中油集团在对苏丹的投资环境和石油地质资料进行考察分析后认为,苏丹地质情况与我国渤海湾盆地极为相似,中石油具备相应的技术与经验。

于是,双方达成一致,由中石油与苏丹能源矿产部共同签署苏丹石油6区《产品分成协议》,就此揭开中苏石油合作的序幕。

成功进军苏丹之后,中石油立即开始行动起来。很快,中国石油勘探人员第一次踏上了非洲大陆。

当时任职于中原油田研究院的苏永地一到苏丹,马上就感觉到了当地生活的艰苦,每天吃的都是没有调料的洋葱土豆。

当地流行马来热,通过蚊子传染,潜伏期长达20年,而中国人对这种热带疾病没有任何抵抗力。为了防范蚊虫、毒蛇,每个在现场作业的人都备有一个随身小药箱。

比蚊虫和毒蛇更危险的,是恐怖分子。中石油在苏丹作业的员工一度经历了努巴山区反政府武装和土匪枪击的恐怖及伤痛。

不过种种危险未能挡住中石油的脚步。对于6区的石油储藏状况,此前,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曾对其进行过勘探,但仅发现两个含油构造。

中石油接手后的最初两年,勘探进程也不顺利。中石油首先对雪佛龙发现的两个含油构造实施三维地震及钻井,结果显示这两个构造断层发育、断块破碎、油藏复杂、规模较小,并不具备单独开发的条件。

后来,又转向区域探勘、部署预探井,虽见较好油气显示,但又由于距离生油凹陷较远、盖层条件不好、储层物性差等原因再度失利。

经过多次经验总结与转变思路,中石油终于了发现高产油流,进一步证实苏丹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

激流勇进,中油集团又积极参与了苏丹1/2/4区石油项目。为分散投资风险,中油集团采用了与其他外国石油公司联合投资的方式对该区进行投标。

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下,1996年11月苏丹政府同意由中油集团控股40%,牵头组建国际石油投资集团,联合开发1/2/4区石油资源。

与中油合作的三家外国石油公司分别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加拿大塔利斯曼公司和苏丹国家石油公司。

1997年3月,参股者共同与苏丹能矿部签订了1/2/4区石油合同和油田至苏丹港原油长输管道建设协议。参股者还联合组建了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

作业公司按国际石油公司模式管理,按国际标准组织作业。中油集团从全国各油田选拔100多名思想作风好、曾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的业务骨干,参加联合作业公司与其他参股者派出人员一道工作。公司总裁由中方派任,中方人员在联合作业公司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2/4区为苏丹主产油田,位于苏丹中南部穆格莱德盆地,合同勘探开发区由三个勘探区及两个开发区组成。该区西北部与6区连接,南部与5A区连接。此前,1/2/4区也曾历经十余年的石油探勘,不过仅仅发现两个年产量不足100万吨的小油田。

联合作业公司成立后,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苏丹1/2/4区126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解释,并提供一批优质探井井位。

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石油地质资料,完成精细构造图,提出井位,非常困难。此前,加拿大SPC公司用了半年时间对1/2/4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解释和评价,但因为构造和油藏过于复杂而迟迟未出结果。

由于大多数中方技术人员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多家外国公司联合组成的作业项目,勘探部经理、副经理分别由加拿大和马来西亚方面担任。因此,勘探决策权基本上掌握在外方合作伙伴手里。

出于对中国石油的怀疑以及构造的复杂及资料的匮乏,合作伙伴提出按照股权比例来分配探井个数,这在国际合作中绝无仅有。

让合作伙伴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每打一口预探井都成本高昂,两个合作伙伴并不了解中国石油的勘探能力,不甘于花钱冒险,主动抢着定井位。就这样,中国石油和两个合作伙伴分别获得了9口、8口和6口预探井的定位任务。

作为中方项目的主要责任人,苏永地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苏永地和同事们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项目勘探部安排苏永地负责1/2区地震资料解释滚动勘探工作。苏发现,急于钻探的1/2区竟没有全区构造图,而构造图是确定井位的基础。

苏永地扎进了小山一样的资料堆,50多天后,一幅1:10万的顶面构造图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工作量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是联合公司1996年底组建以来的第一张区域构造图。

与此同时,平行研究的两个合作伙伴项目组也在紧张地工作。不久后,根据各家拿出的构造成图,联合作业公司第一轮探井陆续部署实施开钻。

首先,一个合作伙伴确定的三口预探井接连失利,极度的灰心与丧气使接下来的定位工作陷于停滞。紧接着,另一个合作伙伴确定的六口预探井有三口失利。

最后,苏永地提出的9口预探井口口出油,成功率达100%。

消息传来,整个联合公司轰动了。按惯例,一般预探井成功率达到30%,就算非常好的成绩了。

合作伙伴说什么也不同意再自己确定新井位,而是让苏永地帮忙。

这9口井,让中国“石油神探”一举成名;这9口井,让所有合作方重新认识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

当初曾断言把这个项目交给中国石油是错误选择的一位西方石油公司总裁也改变了态度,诚恳地说:“只有中国人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此后,苏永地被点名调入大尼罗公司勘探部,公司破例为他专设了一个主任地球物理师的岗位。他做的构造图免检,这在严格按程序办事的大尼罗公司没有先例,也是唯一的。公司规定三方中任何一方所定的井位都要交由苏永地审查后才能布井。

在1/2/4区,联合公司先后发现了8个油田和38个油藏,落实圈闭资源量近40亿桶。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6.67亿桶,可采储量4.49亿桶,使该区累计可采储量达到8.51亿桶。

储量发现超过了原雪弗龙、加拿大公司在该区近20年的勘探成果。新增储量单位成本仅为0.94美元/吨,远远低于国际3.5美元/吨的平均水平。

一期产能建设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了1000万吨大型油田及配套设施。2001年产油达1130万吨,相当于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年产量。

石油勘探重要,运输更是必不可少。1998年5月,黑格里格油田至苏丹港管道工程开始施工。这是一条贯穿苏丹南北长1506公里28英寸的长输管线及末站终端系统。

苏丹油田位于热带地区,早季高温酷暑,气温高达48摄氏度,雨季连降暴雨地面积水,时有热带病流行,长输管道还要穿越尼罗河,通过北方沙漠和红海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十分艰苦。

不少欧美石油公司认为:这样的大型工程只有西方有实力的工程公司才能承担,中国人承担不了。面对困难,中油集团选拔精兵强将,赴苏前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施工中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机具,精心组织,严格按国际标准作业。

中国石油工人发扬大庆精神,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按期优质完成了施工任务,投产一次成功。质量和速度均达到了国际石油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显示了中国石油工程施工技术和实力。

中国施工队伍高标准、严要求、信守合同,在苏丹产生了巨大反响,同时受到国际石油界的普遍关注。

1999年6月22日1/2/4区的油田投产,原油进入长输管道,8月31日第一船原油进入国际市场销售,苏丹由此实现了从原油进口国到原油出口国的历史性转折。

在苏丹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投资的经济条款较为优惠,可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苏丹石油上游项目总投资额17亿美元,其中中油集团出资7.5亿美元。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获由中方支配的分成油200到240万吨,按每桶14美元的油价计算,投产后3年内即可收回全部投资。中方投资回收后的净收入可达12.9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17%以上。

截至2001年底,1/2/4区累计生产原油1.69亿桶,中油集团获份额油3618万桶,销售收入8.26亿美元,三年多时间即收回全部投资。

苏丹每年消费各类成品油200多万吨,全部依赖进口。苏丹原油性质与大庆原油相似,我国有加工这类原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为满足苏丹国内消费需求,中油集团还与苏丹能矿部各出资50%,合资建设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喀土穆炼油厂。

炼油厂使用中国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全部装置在中国制造,并由中方总承包建设,投产后前8年以中方为主操作。

炼油厂项目计划总投资总额6.4亿美元。按合资协议规定,项目建成投产后苏丹政府用美元定额分月偿还中方投资本金、利息和投资回报,并以其出口原油的外汇收入作担保。

2000年5月,炼油厂投产。6月,中石油开始按合同规定回收投资。经测算,中方可在4年内回收全部投资,此后还将获得6.6亿美元的净收入,中方投资回报率在18%以上。

2001年2月28日,喀土穆石油化工厂开工建设,2002年1月一次投产试车成功。该项目是由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吴邦国副总理共同商讨确定的,是苏丹第一个石油化工项目。

喀土穆石油化工厂投资2370万美元,年产1万5千吨4种规格的聚丙烯原料,不仅满足苏丹本国的需求,还可向邻国出口,结束了苏丹进口聚丙烯的历史。

喀土穆石油化工厂利用比邻的喀土穆炼油厂含有丙烯的石油液化气作原料,加工生产聚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用于生产编织袋、包装薄膜、塑料绳、化纤地毯和塑料家用制品等。

喀土穆石油化工厂的投产,不仅使苏丹石油工业体系趋于完整,而且将带动苏丹塑料工业的发展。

苏丹油田单井日产量高,油田集输和长输管道采用先进工艺和自控系统,大大降低了油田操作运营成本,每桶原油操作成本仅0.8美元,管道输油操作费1美元。

作业公司包括后勤支持系统在内仅有800人,人均年产值高达170万美元;炼油厂年销售收入约5亿美元,管理和操作人员共600人,人均年产值85万美元。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苏丹石油项目大大带动了国内石油物资装备、技术和工程承包出口。由于在苏丹石油项目中中方是主要投资者,联合作业公司中中油集团又占主导地位,因此在项目实施中优先使用了中国的石油技术和工程承包。

上游项目中方工程承包额约9亿美元,可获利润1亿多美元。炼油厂承包项目金额5.3亿美元,也可获利1亿多美元。

工程承包又带动了国产的机电产品出口。如长输管道的20万吨钢管用材由中国宝钢生产,由中油集团四家管厂在国内卷制,使我国输油钢管首次打入国际市场。

另外,国内的石油技术服务如钻井、物探、测井及试油都参与了项目的技术服务承包。

工程承包还带动了大量劳务出口,施工期间中方在苏施工人员超过6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石油企业下岗待业的压力。

由于苏丹石油项目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并使用国际第三方监理,这对我们转变观念、锻炼队伍、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施工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苏丹施工队伍人均年产值30万美元,也达到了国际同行业水平。

苏丹政府非常重视石油项目,凡是要客来访都安排到现场参观,其中还有不少西方国家的石油界人士,所有的参观者都对中油集团的出色表现赞不绝口。

过去,中油集团参加国外大型石油工程投标时,常常以没有国际施工作业经验为由被拒之门外。苏丹石油项目起到了“活广告”作用,不少石油资源国和外国石油公司开始主动找到中油集团,邀请中油集团参加他们的工程建设投标。

很快,中油集团所属的施工队伍先后在尼日利亚、也门、叙利亚、埃及、伊朗拿到了2亿多美元的作业承包合同,中油集团的施工队伍在海外投资项目的带动下,走出国门,开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

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项目,也成为新时期中非合作项目典范中的典范。苏丹石油工业的成功,也成为中石油进军其他非洲石油国家的名片。 sueeAM67h6ZgHkrqaZSJn0iQRHaLLzxwTrBbDzX6NbZvoWElTAFGQDfg6FDd85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