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缓慢,出口创汇成为出口部门的一个特有名词。从1978年到1989年的12年间,除1989年为56亿美元外,其余各年的外汇储备余额均未超过50亿美元。

1996年11月,中国的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5年后,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2000亿美元。2002年底,达到2864亿美元。

进入21世纪,我国外汇储备增速开始加快,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国,2006年10月突破了1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储备增长不断加快,并于2007年达到年度增加4600多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2009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

2009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再次提速。截至2013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2万亿美元,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这一数据相比2012年末增长了5097亿美元,年增幅也创出历史新高。

多年来,我国在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的同时,外汇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人民币经常项目分步实现了可兑换。

改革开放之前,外汇统收统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所有外汇收入上缴国家,外汇支出由计划分配。

1979年以后,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分配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随着留成比例逐步提高,市场调节外汇收支的作用不断提升。

1994年,实现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取消对中资企业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非贸易经营性用汇限制。

1996年12月,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义务,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取消所有经常项目对外支付和转移的限制,所有经常项目外汇交易只需以真实性为基础。

此后,不断简化经常项目真实性审核程序和凭证,逐步允许企业按需保留经常项目外汇,对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全面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

其次,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也不接受外商投资。

1979年后,我国坚持审慎开放,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间接、先机构后个人”的次序,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适度对外借债、建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有序对外开放境内证券市场,到实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战略、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企业外汇强制调回要求及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7大类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我们严格管制的主要是针对非居民在境内自由发行或买卖金融工具、非居民在境内自由发行或买卖金融衍生工具、居民对外借款和放贷等几项,限制较少或实现一定程度可兑换的共计二十多项。

第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市场化。

改革开放之前,人民币汇率水平由官方确定,实行固定汇率,汇率只作为核算工具。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外汇留成制度的实行,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形成官定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

1994年初,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转向由市场决定。

2005年7月,进一步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汇率弹性进一步扩大,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第四,外汇市场建立并获得长足发展。计划经济时期,外汇高度集中管理,没有外汇市场。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1994年,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对客户的结售汇市场。

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继续改进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工具,进一步理顺供求关系。

我国初步形成了外汇零售和银行间批发市场相结合,竞价和询价交易方式相补充,覆盖即期、远期和掉期等类型外汇交易工具的市场体系。

第五,外汇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健全。

1981年,我国制定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自1982年开始正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年起向社会发布;2005年起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06年起发布国际投资头寸表;1986年开始外债统计;1994年开始银行结售汇统计;1996年开展跨境资金流动统计,2003年正式运行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2005年运行高频债务监测预警系统和市场预期调查系统。我国建立起了符合国际惯例和要求、适合国情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制度。

第六,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极小。1994年以后,适应外汇储备持续较快增长的需要,以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有效控制各类风险。

建立以投资基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逐渐从侧重短期流动性管理转向长期多元化投资管理,建立较成熟的策略研究、投资决策和交易执行体系,形成较完善的业绩评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架构。

通过积极专业的投资、有效控制风险,实现了国家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践证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特别是涉外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收支与经济总量之比从1982年的19%提高到2006年的126%,年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前三位,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位于前列,外贸外资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

我国外汇资源配置已经实现由计划分配到市场配置、由稀缺到相对充裕的飞跃。1994年以来,除1998年外,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储备规模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从2003年起,我国由对外净债务国转为净债权国,2006年年末对外金融净债权达6621亿美元。外汇管理方式则逐渐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监督,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经济风险的防范。 aNM6e5vMvAV5OiOwB0M56jbICcJKVJWUd0BAjwlhob3suE0QyDCH7dFXgLcv5u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