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约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yǐng)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到了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所以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那就是反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很快得知,便找到一名大力士想要刺杀秦始皇。可结果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预防准备。秦始皇幸免于难,但秦始皇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但因无从查起,使张良得以“逍遥法外”,后来不了了之。从此张良因刺杀秦始皇,便闻名遐迩了。

传说张良从祀上老人那里获得了《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之后,张良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相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

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选择了刘邦这个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发挥。

公元前208年年底,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兵伐秦,并约定: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后来,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刘邦从奉楚怀王之命西进,到进人关中,迫使子婴投降,历时仅一年。

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珍宝异藏,使许多人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连刘邦也情不自禁,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劝道:“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大军刚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kuài)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jié)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的这一系列安民措施,争得了民心,为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后来项羽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前去。刘邦明知此去如虎口做客,危机四伏,但又不能不去,真是前后为难。张良知己知彼,精辟地向刘邦分析了项羽其人,决心深入虎穴,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

最后,在鸿门宴上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灞(bà)上分封时,张良为汉王请汉中地。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又回到了刘邦的身边,成为其重要的谋士。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听听了张良的“下邑之谋”罢,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公元前204年,刘邦听从谋士郦食其的建议,准备实行分封,张良借箸谏阻,并给刘邦分析其中的危害,使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lì)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老子的大事!”

然后,下令立即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为之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即帝位,史称汉高祖。同年五月,汉高祖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大宴群臣。席间,觥(gōng)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显得特别高兴,当论及楚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时,刘邦道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并用萧何、张良和韩信。他语中盛赞张良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消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吕后遂求救于“智囊”张良。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更立。再加上当时天下方定,汉朝统治根基还未稳固,各项制度还正在健全,只有顺其现状,无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稳保江山。基于这个大局,张良遂帮吕后出策,让太子请“商山四皓”来帮忙。

结果真如张良所言,刘邦得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今为太子左右,可见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吕后为此对张良也更加敬重。

张良看到汉朝政权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

张良用他的一生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正如张良庙的一副对联所书:“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张良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被称为“谋圣”,他一生算无遗策,奇计百出,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知识小链接

《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和《六韬》,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趣味拓展阅读

相传汉相张良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

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BQyZIhgwrdW8g6uw90afiVLykDRI919YRijzVPVh5Gnh/uFWn0SCrkSqGomqcM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