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北地区修建灌溉总渠

1951年11月20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发布了《苏北治淮总动员令》,要求苏北的党政军民紧急行动起来,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投入治淮斗争。

按照淮河委员会进一步明确的“下游以泄洪为主”的方针和治淮方案,确定开辟苏北灌溉总渠,灌溉和排洪结合,洪泽湖建成有控制的拦洪蓄水水库。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以工代赈的艰苦条件下,先后组织了110万人的治淮大军,开挖一条能泄洪800立方米秒的淮河入海通道,即苏北灌溉总渠。

施工前,培训了6000多名工程人员,组织了500人的测量队,进行施工准备。并从苏南调来1000台抽水机,用于施工排水。

1951年11月工程开工后,西起洪泽湖,东到黄海边,盐城、扬州、南通3个专区18个县72万民工在工地安营扎寨,与风雪、冰冻、淤泥、砂石作顽强不屈的斗争。

10几万人组织的后勤运输队伍,为工地运送粮草器材;后方的许多农具厂、铁匠铺,为工地赶制挖土工具;机米厂、碾坊、磨坊,为民工日夜加工粮食。

18万多名宣传员在工地进行宣传鼓动。邮电、商业、医疗、卫生单位也纷纷上工地为民工服务。在施工中,涌现出功臣模范,全部工程长168公里,仅用85天,完成土方7320万立方米,于1952年5月完工。

三河闸是洪泽湖入江口门的大型控制建筑物,是实现洪泽湖拦洪蓄水的关键工程。

1952年秋,即将开工前,周恩来召见苏北行政公署主任、苏北指挥部指挥惠浴宇,详细询问苏北治淮情况,确定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干部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和技术工人,并招收一批建筑工人,以解决干部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

闸门、启闭机的制造和安装,由上海市组织有关工厂研制生产;器材和施工机械由国家统配,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建闸期间,在不足1.5平方公里的工地上,集中了15.8万个民工,6000多名干部、技术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白天红旗飘扬,夜晚灯火通明,劳动号子声、施工机械声响彻工地。

为了抢在汛前完成,他们提出:“和洪水赛跑,赢得时间就是胜利”的口号,开展了爱国治淮劳动竞赛。

工程中采取“边教、边学、边做”的方法,使一大批农民、工人、解放军战土和青年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必要的技术、锻炼出一支建闸队伍。

建闸的32万吨器材设备,大多是从几百里、几千里之外,突击赶运到工地的。上海工人为赶制弧形闸门和启闭机,日夜奋战。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为了支援三河闸建设,进入深山老林,伐运木材。为了及时运送器材和设备,有的地方炸山镇沟开路,有的清除航道的江滩、暗礁,保证了供应。

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且江淮并涨,已建洪泽湖拦洪蓄水工程,苏北灌溉总渠,以及里运河堤防加固等工程,发挥了调洪、泄洪、挡洪的显著作用,确保了里下河地区大面积安全,没有再重演历史上洪水泛滥的悲剧。

随着洪水初步治理,里下河地区排灌条件也有很大改善,淮北地区摆脱贫困受灾面貌的任务摆在省委和地方各级党委面前。

1956年,中共江苏省三届一次会议决议,淮北地区除洪改制,发展水稻。

为解决水源,1957年淮沐新河工程开始实施,北调洪泽湖水至淮北灌溉,并可利用新沂河错峰分泄淮河部分洪水。

考虑旱季淮水常出现断流的现实,经国务院批准,“引江济淮,江水北调”的江都抽水机站工程确定实施,1961年开始兴建,从此,拉开了逐步实现江、淮、沂、泅水源互调互济,根本解决苏北的水源问题的序幕。

该站所用设备,当时在我国均是首次试制,工作中采取了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极为重视和关怀,先后前来视察和参观的党、政、军、群领导人有:李先念、乌兰夫、王震、陈丕显、彭冲、乔石、陈慕华、宋任穷、姬鹏飞、谭震林、罗瑞卿、华罗庚、陈叔通、史良等。

1979年秋,李先念在陈丕显陪同下,参观抽水现场时,高兴地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也曾陪同金日成参观过江都站。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北广大群众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兴建了一批批骨干工程,这是江苏长远的治水总体规划,这一总框架为江苏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nNYERa8380WYoB6TUX7ADmkhQDF2IRO/aiGKmRUGxOE6TBGglIenKuwoiQUFml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