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安徽地区建成水库和大堤

1950年10月14日,党中央《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和豫、皖、苏三省共保,一齐动手团结治水的原则。

安徽省贯彻执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首先开始以兴建大别山区山谷水库,加高加厚淮北大堤,开辟沿淮行蓄洪区,开挖淮北分洪新河为主要内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

与此同时,对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的淮北平原区,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期达到旱涝兼治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淮河中游洪水,大部分是由山洪暴发造成的。治淮一开始,安徽省就着手规划和兴建山谷水库,拦蓄山区洪水。

从1951年开始,安徽境内先后在阶河上游兴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库,在史河上游修建了梅山水库。4座水库总库容为57.4亿立方米。其中响洪甸水库总库容26.3亿立方米,梅山水库总库容22.75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两座最大的水库。

首先施工的是佛子岭水库。这座水库由当时担任淮委工程部长的水利专家汪胡帧主持设计和施工,坝型选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当时全世界仅美国和法属阿尔及利亚各有一座连拱坝,只有少数技术人员看到过照片和简单的资料,大多数同志和领导对此没有把握;尤其是在高强烈度地震源附近建造连拱坝,缺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1951年11月,淮委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专家,论证其可行性,结果一致赞成采用连拱坝型。大坝由21拱、20垛及两岸重力坝组成,最大坝高75.9米,坝长510米。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第一师开进工地,成为水库建设的主力。他们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英勇顽强,为水库建设者树立了榜样。

1953年汛期,大水冲毁了导流工程,1954年一场大火从河西烧到河东,但大家不怕困难不气馁,高喊出了:水火无情,我们有志;困难再大,也能克服。

1954年汛前完成大坝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正常施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把大水和大火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到1954年7月,仅用两年半的工期,就高质量地建成了这项宏伟工程。

1954年7月23日,大坝刚好浇筑到顶,大别山区就发生了接近水库设计标准的暴雨洪水。大坝首次拦洪,水位高达126米,比坝顶高程仅低约3米。大坝经受了大洪水的高水位的考验,安然无恙。

佛子岭水库的建成,为淮河流域其他水库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也为新中国以后的水利建设造就了一大批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佛子岭水库因建时缺乏资料,原规划防洪库容偏小,泄洪能力不够。此后,采取了扩大溢洪道,加高大坝,上游增建磨子潭水库,并计划兴建白莲崖水库,以提高佛子岭水库防洪标准。在白莲崖水库建成后,其防洪标准可提高到500年一遇。

随后,梅山、响洪甸和磨子潭水库于1956年、1958年、1959年相继建成。

梅山水库大坝仍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坝高88·24米;响洪甸水库大坝采用单拱重力坝,坝高87.5米;磨子潭水库大坝采用双支墩混凝土坝,坝高82米。这几座大坝在当时国内同类型大坝都是最高的。

从此,千百年来放荡不羁、肆虐为害的大别山洪水,终于被拦蓄在狭窄的山谷中,听从人们的调度,防洪、发电、灌溉,为人民造福。

在这些水库修建的同时,1950年冬开始,淮河治理委员会还利用较大的湖洼地,兴建了檬洼、城西湖、城东湖和瓦埠湖4个控制蓄洪区,总面积1930平方公里,蓄洪量65.8亿立方米。

蓄洪区都修筑有堤防,把蓄洪区和淮河分开。檬洼和城西湖蓄洪区还兴建了进洪闸和泄洪闸。城东湖和瓦埠湖的进洪和泄洪用同一个闸控制。遇到大水年份,这些湖洼在统一安排下,按照人们的意志,通过水闸的控制,有计划地进洪、蓄洪和泄洪,直接削减干流洪峰。

在设计条件下控制正阳关水位不超过26.5米,或者下泄洪峰流量不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使淮北大堤能够安全度汛。瓦埠湖蓄洪区本身内水较大,在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时启用。

为了控制淮河正阳关的流量,超过河道安全泄量后向城西湖蓄洪分洪,淮河中游于1951年建成润河集分水闸工程,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河道枢纽控制工程,由拦河闸、进湖闸、固定河槽、拦河坝和船闸等组成。从1951年3月开工,到同年8月竣工,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

为了增大淮河的排洪能力,安徽省从50年代初,在沿淮先后开辟了18处行洪区,承担淮河干流泄洪流量的20%至40%。

当然,在安徽治淮期间,不仅修建了众多水库和蓄洪区,在1950年冬至1951年春之间,安徽省还按照1950年洪水标准对淮北大堤进行了一次复堤。

淮北大堤是淮河中游的主要防洪屏障。它是以颖上县饶台孜至江苏省泅洪县的下草湾的淮干左堤为主于,连接涡东、涡西堤圈组成的淮北大堤堤圈,总长648.79公里。

1951年间对淮北大堤的加高加厚,在正阳关和蚌埠两地设计洪水流量和洪水位分别为6500和7500立方米每秒,以及24.40和20.60米。堤防标准低,堤顶宽6米,超高1米,和一般堤防一起总长712公里,共完成筑堤上方2108万立方米。

1954年大水后,淮北大堤进行第二次加高加厚。1954年冬至1955年春,把提防恢复到1954年洪水前的标准。

1955年至1956年春,按照淮河流域规划要求,以1954年型洪水标准加高加厚,并有部分堤段退建。

正阳关和蚌埠的设计洪水流量分别为1万和1.3万立方米每秒,设计洪水位分别为26.5米和22.60米,约合4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堤顶比1954年淮北大堤不决口的洪水位高出2.0米至2.5米,堤身高度一般为6到8米,最高10米左右,堤顶宽10米,筑堤土方达8145万立方米。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的要求,国家从1983年起,对涡河以西和涡河以东的淮北大堤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

这些水上建筑物的兴建,与洪泽湖大堤一起,组成了洪泽湖控制枢纽工程,使这个“巨型平原水库”的作用越来越大。 HJa2gLt0Sf4Lp+HJ7F+R2Fn2950Qv4js69xGJqtD2jbMqu4IeQScH/wwiZ1bG6w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