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各部门展开防汛具体事宜

1975年8月,河南淮河上游发生758特大洪水,淮河流域人民要求开辟入海水道工程的呼声再起。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水电部在郑州召开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会议由钱正英主持。

当时的水电部长钱正英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认为:这次暴雨对治淮工作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对全国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须认真地总结正反面的经验,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总结治淮25年的教训,对洪水做出充分估计,从气象、历史等特点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会议通过《关于复核水库安全的几点意见》,制定了加强水库安全的措施。

会议确定了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昭平台、白龟山和南湾等水库作为除险加固的重点水库。

会议还提出建立防汛无线通讯设施。

1976年在大型水库、重点防汛河段及铁路附近的中型水库增设了无线电台45部,省邮电局在全省分片设基层网中心台,转报这些报汛站的水情电报至郑州电报大楼与省防办水情组沟通,1976年至1979年每年租设42至45部电台。

与此同时,省防办开始筹建超短波通讯设施,先以沙颍河水系为重点建成了一个流域性的无线通讯网。

随着水利系统自设超短波电台的逐年增加,向邮电部门租设的短波电台逐年减少,在后来的1980年至1981年租台减少到24部,1985年、1986年又减少到15部,1992年以后只剩几部短波电台,且租台时间减少一个月。

在建立无线通讯网的同时,从1976年起,河南省淮河流域开展了大中型水库安全复核和以水库除险加固为中心的工作。

南湾水库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以西5公里淮河一级支流浉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加固后总库容13.55亿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

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主坝、土门副坝加固;溢洪道控制段拆除重建及部分不稳定体加固;输水洞改造加固;复建泄洪洞工程;主坝、副坝、溢洪道、泄洪洞安全监测及电气系统改造;防汛公路改建等工程。

昭平台水库位于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沙河干流上,坝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以西12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的山谷水库,与下游相距51公里的白龟山水库联合运用,控制沙河干流洪水。

水库于1958年5月动工修建,1959年6月大坝、白土沟溢洪道、输水道等工程基本建成。这次主要是开辟非常溢洪道。

其他还有白沙水库。白沙水库在副坝上做炸药室工程,遇特大洪水采取炸副坝、保主坝的措施。

白龟山、五岳、石山口、泼河等水库加高主坝。原则上先做容易做到的除险渡汛工程,再做工程艰巨的保坝加固工程。

另外,中型水库也照此原则,普遍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

1978年春旱后,河南省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方针:

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山、水、田、林、路、井综合治理,抗旱防涝两手抓,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坚持以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当年受益为主,按山区、平原、洼地不同自然条件,分类指导。

按照这个方针,淮河流域在进行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在平原,进行了打井配套,恢复引黄灌溉,井渠结合,开挖了惠济河、包河、王引河等河道。在洼地,进行了排水系统的配套。在山丘,开展以小流域户包水土保持工程及人畜饮用水工程。

沱河是淮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源自河南省商丘县东北部的刘口集西,流经商丘、虞城、夏邑、诸县,横穿永城,至永城县苗桥乡闻桥村南注入安徽省,经安徽省雕溪、宿县、灵壁入沱湖,在河南省境内,河长125.7公里,流域面积2358平方公里。

1951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沱河儿女积极响应,誓将千年害河变利河,在解放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沿河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开展了规模浩大持续多年的治沱、治淮斗争,仅1951年至1968年17年间,就连续组织治理了3次。

第三次治理是在1968年1月至1971年4月,标准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筑堤,治理段上自商丘、虞城县界下1公里,下至滩溪县七岭子,长153公里,工程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施工段自省界以下至七岭子长48.3公里,由永城、商丘县民工8.98万人,出境与滩溪县协同施工。

其中,商丘专区段自省界至汪桥,长23.7公里,于1968年12月底竣工,做土方651.3万立方米,投资391万元;

第二期施工段自省界以上至夏邑县毛河口,长62.62公里,由永城、夏邑、虞城、商丘4县民115万人,于1969年3月开工至5月竣工,做土方1200万立方米,投资463万元;

第三期施工段从毛河至商丘、虞城县界以下1公里,施工长度36.9公里,由虞城、夏邑两县施工,于1971年2月开工至4月底竣工,做土方321.7万立方米,投资95.5万元。

在长期治沱过程中,沱河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他们用铁锹、泥兜、肩抬、人拉板车,创造了优质的河道治理工程,谱写了一曲团结治水的壮丽凯歌。

安徽省为给上游打开排水出路、减轻洪涝灾害,平地开挖了长126公里直通洪泽湖的大型河道新汴河。

河南省商丘地区为加快统一治沦,于1986年底派出10万治河大军,跨省到安徽省治理沦河。

在新汴河工程进最最后决战阶段,商丘专区在豫、皖交界的沦河上筑坝拦水,使自己在水下作业,为下游安徽省的30万治河大军正常施工提供了方便。

沱河主干治理后,在沱河流域内制订了集中连片治理,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的整体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工程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开发。

首先将流域内1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进行了统一治理,其次对田间配套的干、支、斗、垄沟在各县的统一组织下也分别进行了治理,形成了完整的防洪排涝体系。

为解决生产和交通困难,在伦河上兴建了生产桥25座,交通桥11座,公路桥4座,支沟口防洪排涝涵闸42座;为使沿河地下水位不致于下降过快,发展灌溉,沿河修建31处提灌站,装机1940马力,提水量8.93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5.58万亩。

通过以上工程措施,该流域减少涝灾面积75万亩,治理盐碱地面积l万亩,低洼易涝面积100万亩左右。

按照“堤身坚固完整化,堤顶路面平坦化,堤肩草皮化,堤坡草条化,护堤地园林化”的标准,整修了平坦顺直的堤顶路面,在堤上堤下,植上了各种用材树、果树、风景材和条类等护坡。仅沱河水城段,在长75.7公里的堤段上,已先后栽植各种用材树69万棵,梨、桃、苹果等各种果树19.2万株,雪松、蜀松、龙柏等各类风景苗木5万多棵,栽插黄花菜、条类等44.8万余墩,绿化总面积9970多亩。

至1989年,全河年木材生量已达76万立方米,年直接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同时,发挥了较好的防风护堤,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经省、地专家测定,同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的堤段相比,沱河土壤流失量减少93.3%。

为此,沱河永城段综合治理工程连获商丘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省中小型河道管理一等奖;其支流虬龙沟综合治理工程,1986年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银牌奖。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1989年5月视察沱河永城段后,对该项工程显著的综合效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yhxShRc+q56aM/Yk8KtlJ9p/TXtkujbh2n7Iwd70URZe2FhVLIsbVRKyr/hNOB7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