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河南省治淮工程拉开序幕

建国初,政务院发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亲笔题字,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仅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更让淮河人民梦寐以求的淮河治理愿望成为现实。

那时候,成千上万治淮大军开到各治淮工地,从全国各地来的水利科技队伍也云集到治淮现场,治淮事业从此开始了它光辉的历史。

在洪、涝、旱、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环境中,河南省淮河流域历史上就是一个苦难灾荒的地区。

刚解放时,在河南省淮河流域各地,到处是积水的灾区,缺食少衣的群众。尤其在豫东的黄泛区,黄水刚退了不久,泛区是荒凉一片,泥沙埋着房屋,只露出屋脊,历历可数。整个淮河流域,那时候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凄凉情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中央对治淮“蓄泄兼筹”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对淮河干流进行了堵口复堤,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低标准治理了沙颖河、洪汝河,以及惠济河、包河、汾泉河、黑河和双泊河等河道,使一些沟河有了排水出路。

修建完成了第一批白沙、石漫滩和板桥,与第二批南湾、薄山共为5个大型水库,33座小型水库。

兴建了老王坡、吴宋湖、蚊停湖、潼湖和泥河洼等5座洼地蓄洪工程,兴建了第一个大型水库灌区,即白沙灌区。

在平原疏浚开挖了一些沟流工程,开展了打井,配套水车,推广了“56”打井法,仅1956年就打井32万余眼。在山丘地区开展了试点水保,推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片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1955年,河南省还开展了白沙、石漫滩、板桥3个水库中的扩建工程。

尽管从1952年至1957年连年大水,特别是1954年、1956年、1957年都是特大水灾年份,但由于正确贯彻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及时蓄水、泄洪、排涝、浇地,治淮工程初步显示了它的效益,减轻了灾害。

1955年至1958年,淮河流域河南段的的粮食产量,已经基本上跃上70亿公斤的台阶,比1950年粮食增产了40%以上。

1957年12月,河南省委召开了沙颖河治理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到会指导。

沙颍河是淮河一级支流,是淮北地区跨豫、皖两省的骨干排水河道。因此治理目标首当其冲。

会议确定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

提出沙颖河治理标准,要求在山区一次降雨200毫米,土不流失,水不下山;在平原一次降雨150毫米就地吸收处理,200毫米以下分割处理,超过200毫米在大范围内分配处理。

河南省在1957年底也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上,确定1958年全省共修小型农田水利的任务是,扩大灌溉面积2000万亩,除涝1000万亩,冬灌小麦5000万亩,春灌大秋田I700万亩,平整土地3800万亩,控制水土6800万立方公里。

省委还要求两年实现水利化,争取3年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

于是,一个河南全省的、也是淮河全流域的大规模的群众性“以蓄为主”的水利建设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巨大的劳动,在淮河的山丘地区,修起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水库灌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

因为缺乏技术指导,实行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所以在这些工程中,虽有一部分质量是好的,能起到蓄水、浇地、拦截水土流失的作用,但有的成为险库险工,甚至成为废品。

因此,在淮河的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接近地面,涝碱成灾,盐碱化面积增加,而一旦降雨就积涝成灾,没有排水出路的洼涝面积也迅速增加。

1959年至1961年连续3年旱灾,淮河的平原地区又回到了治淮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

尽管这次治理缺少技术性指导,但通过实践,为下一步的治理积累了经验。尤其值得赞扬的是,河南人民战天斗地的气概。

1960年7月,周恩来在5省1市平原水利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蓄泄结合,排灌兼施,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的指示,中央重新制定了“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会自办为主”的水利工作方针。

河南省治淮工作遵循这个方针,全面恢复“蓄泄兼筹”的措施,在山区组织了水库普查。

当时,孤石滩、杨庄两座大型水库,防洪标准低,质量差,决定扒口泄洪;中型水库中可以蓄水运用的,需要加固处理的,和扒坝废弃的约各为三分之一;小型水库也作了上述处理。

在平原地区贯彻了省委提出的“除涝治碱,植树固沙,打井抗旱”的要求,采取彻底废除边界圩堤,拆除沟河堵坝,降低阻水路基,废弃平原水库,停暂引黄,平毁一切阻水工程,恢复自然流势等各项措施。

省委要求平原各地县,及时做出除涝治碱规划,并分期实施。

这一时期还处理了大量边界排水纠纷,恢复了井灌,推广了大锅锥打井,机并配套,实现了打井抗旱、排灌兼施。

在山丘地区,河南省委筹建了鲇鱼山、泼河、五岳等大型水库,复建了宋家场、孤石滩水库,还修建了香山、尖岗等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和水土保持工程。

在修建水库的同时,省委还组织人员建设了南湾、昭平台、石山口等大型水库灌区的干支渠道及其配套工程。

在平原,治理了沱河、颖河等河道,恢复了部分引黄及其放淤沉沙设施,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办法,进行了渠系配套,发展井灌,开始井渠结合。

到1975年的春季,为蓄水发展灌溉,在淮河流域内继大陈闸的修建,又有计划地建设了周口深孔闸,还有贾鲁河、李坟、何坞以及化行等5座大闸,吸取过去经验,为不阻碍河道排水采取大闸孔、深孔、反拱底板的措施。 9wTRv3pGXzDMaPlBPfdPVh2UwjQA4LVdhWAzBZiBy5RKBV1mfK4jIW70YA3Ihmd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