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紧急批示治理淮河

1950年6月至7月,河南与安徽交界处连降暴雨,淮河三河尖、任王段及王截溜、正阳关以上右岸全部漫决,正阳街上水深数尺。

为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经过商议决定,派政务委员曾山赶赴受灾地区视察。

毛泽东看了曾山在政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后,他的脑海中全都是滔滔洪水和流离失所的灾民,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安徽省负责人曾希圣几乎每天都给中央发4个的特急电报,报告灾情。

1951年8月1日,毛泽东又收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致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的电报,详细地报告了有关淮河决口造成的损失:

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城市因受淹而迁徙者约23万人。被淹田亩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全无收者2200百余万亩,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80余万间,死499人……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堕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

这封电报让毛泽东泪流满面。

毛泽东认为,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为此,他立即在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发来的电报上作了批示:

周恩来:

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毛泽东
8月5日

这个批示,表达了毛泽东对治理淮河刻不容缓的急迫心情,说明灾区人民的苦难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指示下达不久,治淮会议在8月底召开,决定了“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河南、安徽、江苏省委存在着意见分歧。

为了加快治淮步伐,毛泽东再次批语周恩来,督促治淮工程早日开工:

周恩来:

现已9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延,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毛泽东
9月21日

经过毛泽东的批示和周恩来的协调,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党委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在当月就制订出动员勘探计划,10月就开始动工。并决心以3年为期,根除淮河水患。

毛泽东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精神,周恩来日理万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了对根治淮河的具体部署。

他提醒秘书们:“只要有淮河水情的报告,随到随送,不准耽搁。”

1950年7月22日,他邀集有关人员认真讨论治淮问题。

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与参加下,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

华东水利部、中南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人民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负责人及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当时,在治淮会议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安徽有内涝,要求把水排到下游苏北去;苏北怕承担不了,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

另外,苏联专家根据本国的经验,认为水是很宝贵的资源,不能白白放掉,放掉就是浪费,应该把水蓄起来,建立蓄水池。

安徽认为自己是内涝,排都排不出去,怎么个蓄水?这就出现了十分棘手的蓄泄之争。

为解决蓄泄之争,周恩来反复召集各单位负责干部讨论、协商、开大会解决问题达6次之多,会下还与同志个别谈话,征求意见。

周总理说:

我们人民政府,不能再让淮河压迫我们的同胞了!国家困难再大,也要下决心把淮河治好!

淮河要蓄泄兼筹,三省共保,党中央、毛主席已经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由曾山同志负责。

周恩来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兼顾上中下游的利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提出了治理淮河的5项原则:

统筹兼顾,标本兼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分期完成,加紧进行;集中领导,分工负责;以工代赈,重点治淮。

同时,周恩来还明确指出:

总的方向是,上游蓄水,中游蓄泄并重,下游以泄水为主。从水量的处理来说,主要还是泄水。这次治水计划,上下游的利益都要照顾到,并且还应有利于灌溉农田,上游蓄水注意配合发电,下游注意配合航运。总之,要统筹兼顾。

治淮会议根据这一方针做出了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的重大决策。

周恩来部署治淮的第一个突出贡献是领导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保证了治淮顺利进行。 p6Va2D/65nsdvoRmDm+BxRSWQmMWUeZyEltXWoNQPzq7AGGXn/nCxJgytYLKQm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