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部窟群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465年至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1651年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膝上可站100人,中指长2.3米,两膝之间距离为14.3米,堪称云冈石窟佛像的“鸿篇巨制”。

正如元代诗人王度所写“耸峰危阁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她才是云冈石窟的万佛之冠。

第五窟现存大小造像2300余尊,雕饰精美,为云冈石窟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五窟为“大像窟”,因而形制与云冈早期洞窟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北壁置隧道为诵经道。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

第五窟南壁窟门与明窗间列龛两排,上排为8个圆拱龛,下排为8个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

在南壁上层东西两侧,各雕有高浮雕大象负驮须眉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设计巧妙,雕刻精美,是云冈石窟佛塔雕刻的精品,也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第五窟有39个附洞,编号分别由五号至一号和五号至三十九号,这些附洞的位置,除主洞明窗两侧6个,上方8个外,多数分布于主洞东侧及左侧冲沟上方的所谓“龙王庙沟”的高台上。

第五窟洞窟多为晚期开凿,但造像艺术水平却不乏云冈石窟中的精品。现编号五号至十一号的洞窟位于主洞明窗西侧第一层,尖拱式外壁,窟楣中雕坐佛。

五号至十一号的洞窟内东西宽1、3米,南北进深0、9米,上下高2.1米,东西北壁各开大龛,北壁坐佛褒衣博带,衣摆皱褶繁缛而下垂至地面,这种造像风格在云冈以后开凿的石窟中常可见到,面容清秀,显得异常俊美。

五号至十一号的洞窟内雕刻还有两处值得一提。

一是窟顶雕刻了演奏埙、筚篥、排箫、横笛、毛员鼓、羯鼓的8个飞天乐伎。身材修长,飘带翻飞,是云冈乐伎雕刻的精品之一。

二是南壁窟门两侧对称雕刻了“逾城出家”和“乘象投胎”的佛传故事画面。

三是保存完好的地面团莲雕刻。由于该窟距地面较高,约为6米,很少有人践踏窟内地面,成为云冈石窟唯一完整保存的北魏洞窟地面的团莲雕刻。

五号至十二号的洞窟位于主洞明窗东侧第二层,严格地说,这更是一个雕凿在外壁的佛龛。

此龛的佛像头高0.45米,肉髻高耸,长眉细目,鼻梁高直,两翼分明,嘴角两侧上翘,笑容微微显露,身体前倾,晗首视下,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

第五窟是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洞窟,所以洞窟空间规模、佛像造像都特别大。位于第五窟前部正中足一米的佛像,雕刻细腻传神,极富艺术魅力。

她肉髻高耸,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整个身躯向前倾斜作俯视状,表情深沉含蓄,神态自然端庄,与其说是佛国世界的一员,不如说是真实生活中青春、纯真的写照。

大像的两侧有立胁侍像四躯。两大两小。因石雕原胎皆为肉髻,据所谓“戴花冠者为菩萨,昌状者为佛”的说法,人们以佛看待,故有“立侍佛”之称。

其实北魏造像是否以此区分佛与菩萨,尚无一定之规。如果从整体布局来看,称之为“胁侍菩萨”较为妥当。此窟的这种布局极显主佛的尊荣与庄严。

东侧的大小胁侍候及西侧的小像,皆为数泥包裹,不足观瞻。而西侧的大立侍像非常引入注目,这是北魏造像艺术达到高峰的一幅作品,它那以洗练的刀法雕出的端庄和微笑,呈给世人一种超凡绝圣的境界,真是敷泥剥尽,方露出本色真容!此像可谓精美绝伦,令人惊叹。

从敷泥剥落的此像可看出,主尊释迦大佛的原像可能是肉髻而不是现在看到的螺髻。因为云冈风格的佛像皆为肉髻,几乎没有出现过螺发。

这与太安初狮子国沙门难提等在西域诸国见到佛的影迹及肉髻并带到平城,成为云冈造像的摹本有关。可以想象,敷泥剥尽这尊大佛是何等的丰采夺目,何等的真容巨壮!

两佛对坐是云冈中期造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形式格局,尤其在中期洞窟为最多。

云冈在中期造像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两佛对坐,这与当时太后临朝主政有关。说透了两佛对坐就是太后正名、正位。

这造形在洞窟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当时的朝政已是“两重天”的格局。

那么在洞窟造像中,大量雕刻“两佛对坐”既要为政治服务,又需有个依据。正好,就在当时大乘佛徒们最崇尚的《妙法莲花经》里,有一个《现宝塔品》的故事可作为佛典依据。

据说在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叫宝净的国家,国中有一佛,名多宝佛。他生前曾发下大誓愿,日后若有佛讲说《法华经》愿分一半塔座于之同坐。他死后,弟子们给他造了一个大塔,安葬在里面。

不知过了多少代、多少年,释迎牟尼在灵鸳山讲说《妙法莲花经》,当说到其中的精华要妙之时,忽然从地下涌出一个巨大的宝塔,悬于空中。

这个宝塔玲珑剔透、光彩奇目,它是由七宝,即金、银、琉璃、砗、玛淄、珍珠、玫瑰镶嵌而成,所以叫“七宝塔”,也有人叫“多宝塔”。

七宝塔中有一位多宝佛,他就是过去东方宝净世界的佛,涅磐之后便全身入塔。当释迦牟尼佛演示《法华经》时,多宝佛从塔中发出大声音,赞美释迦牟尼说《法华经》的功德,而且履行本愿,将自己在塔中的座位分出一半,请释迦牟尼入座。

释迦牟尼进入塔中就在那半席上结跳跃而坐。当下亿万佛众看了两个佛并坐在七宝塔中的狮子座上,这便是“两佛同塔”的由来。

云冈石窟第六窟是一个中心塔柱式洞窟。窟形为平顶方形,平面呈回字状,其中心塔柱呈四方形。高大的塔柱直通窟项,占据窟内大部分空间。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下层约高10米,上层约高5米,比例匀称,一层重龛楣装饰,像高不超过5米。上下两层雕饰华丽,内容丰富,间不容隙。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六窟中心柱塔的本体,也是揉合了许多塔的形式混合而成。下层的四个面分成四个明显的独立区,而上层则混为一体,使塔的结构形成一种新式样。

云冈中心塔柱窟的共同处是塔与壁皆独立于窟中央,上与顶相接,四面与窟室四壁平行间有南道,可绕塔礼佛,在佛教内容上又显示着四方佛土平等的意蕴,表达佛教空间观念的意向很浓。

云冈这种形制出现,有接受西域与河西诸石窟影响的一向,也有它自身的一面,这种成果又对以后我国各地中心塔柱式洞窟产生较深的影响。

第六窟中心塔柱上层四角各雕一座9层楼阁式塔柱,每层雕成屋形,四面开宝,内雕3尊坐佛。

每层四角雕一小万柱,第一层四角雕覆盖钵式小塔,极富装饰性。塔柱雕于须弥山上,由巨象承驮。中心塔柱顶部雕为宝盖式,四面设格,内雕鸟兽,下垂三角纹帐幕。

胁侍菩萨侍立于四角塔柱内侧。立佛高肉害,面相丰圆,双耳垂肩,长眉秀目,慈蔼可亲。佛装宽大合体,右襟甩于左臂,下摆向外舒展,潇洒流畅。通身饰以舟形背卉光。四周雕火焰纹,内雕坐佛与飞天,精美华丽。佛直设计巧丽,雕琢精细,造型宏伟,气势辉煌。 1Su65EbBH6llj3fyLbB+1imfdqjLN3aGTGz7z3sRkNgmoiNIO6fqf1uwPkm3uat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