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将北平提议为我国首都是有很多原因的,这些原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国家主席毛泽东也非常心仪这座城市。
那是1949年3月23日的事了。当时,中共中央按照既定计划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
这一天吃过早饭后,毛泽东正要迈步走出门口,周恩来迎了上来,问道:“主席,休息好了吗?”毛主席说:“休息好了,我只要睡四五个小时,就有精神了。”
周恩来说:“多休息一会儿好,长时间坐车也很累。”
毛泽东讲:“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很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毛泽东风趣的比喻把周恩来逗乐了。
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
毛泽东曾经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下发给全党干部,要大家熟读。他希望全党同志在进城后保持本色,不要成为李自成那样的短命统治者。
一贯主张“以史为鉴”的毛泽东,对北平的历史可以说是更有研究,他十分了解北平这座名城在700多年的历史中为什么能够作为国都的风风雨雨。
此刻,身在西柏坡的毛泽东,大脑里闪烁着北平的政治历史光环……
北平在地理位置上的确独特,以至于成为中原北方门户。有人讲它是中国的“龙眼”所在。它面对平原,依靠群山,向南可直通江、淮,向北可连接大漠,可称得上是“财货并集,天险地利”,其有利的地势是开封、洛阳、西安、南京一带所不能比拟的。
宋朝时的女真人认定,燕都地理位置险要,北面依托群山,南面虎视中原,好象皇帝高高在上,审视着中原大地。女真人在这里建立了大金国国度,就是看中了他的地理环境。
元代在辽、金的基础上建立大都,这是因为蒙古贵族认识到,北平位于东西地势交汇点上,进可以控制全国,退可以依托故地漠北。
明代建都北平是件有神秘色彩的事。在老北平人的传说中,徐达在刘伯温的授意下以射箭定都,仿佛说明北平之成为首都是很偶然的。
其实,明代迁都北平,有极为充分的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个人情感的背景原因。明代迁都北平是中国文明从西向东迁移变动的结果。
明代人认为“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北平的地缘位置属交通要冲,因此他们认为,占住燕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也是四条生命线。
清朝建都北平,自然是出于弹压中原、雄霸九州的胸怀和眼光,也是出于退可出关的战略考虑。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统治者远见卓识,认为要“以图进取”,必迁都北平。皇太极的迁都北平,是要占据这个关口从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
“史可鉴人,史可修人”,熟读历史的毛泽东更知道北平在取得胜利后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毛泽东想得更多。
北平曾经是反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剥削人民的大本营,将这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正符合中国革命彻底打倒反动派的心愿。正是带着这样一个心愿,毛泽东才率领党中央领导班子成员乘汽车浩浩荡荡地开向北平,去开创中华民族的新纪元。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进入刚刚解放不久北平城,大路人马随即乘火车到北平清华园。
在火车经过北平城墙时,毛泽东透过车窗,看到破败的城墙,低矮的民房……历经战乱的北平城一片萧条。
对于毛泽东来说,此次进北平可以说是故地重游了。毛泽东不禁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来北平的日子。
1918年,在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推动下,大批湖南青年进入北平留法预备学校,此举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这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平后,先是住在位于鼓楼北边豆腐池胡同9号的杨昌济先生的家里。
杨昌济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上学时的老师。后来杨昌济被聘请为北京大学的哲学教授,于是全家迁到北平。此次毛泽东到北平来,当然要到恩师家里来探望。
后来,毛泽东又搬到景山东街吉安东夹道7号院内,与其他几个新民学会会员租了3间北房。
因为经济困难,毛泽东和其他7个人挤在一个土炕上,盖一床大被。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还自己做饭吃。
也许,当时毛泽东并没想到30多年后,他将率领一个全新政权和一支空前强大的人民军队进驻北平。
在第一次进北平那段清苦的日子里,年轻的毛泽东十分幸运地接触到了将改变他一生的马列主义,并树立起用马列主义救中国的远大理想。
经杨昌济先生介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员。他的工作是登记来图书馆看书看报的读者的姓名。每月的薪水只有8元。毛泽东充分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便利条件,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就是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后来在陕北的窑洞里曾经对美国进步记者斯诺回忆道:“我在北大当着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
毛泽东在北平期间,认真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和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理论和行动上逐渐成了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当时在工作之余,还经常到北大课堂旁听一些课程,并加入北大的哲学会和新闻研究会,结识了一些同样具有革命思想的挚友。他经常和邓中夏等同志在一起,结合中国的革命和社会问题,研究马列主义理论。
毛泽东还两次前往长辛店进行社会调查。他走进工厂车间和工人宿舍,从生产细节到工厂任务、方针,从整个工厂的收益到职工的个人生活水平,作了详尽调查。
带着这样一个改变自己思想的理论,毛泽东回到家乡后,领导湖南人民闹革命,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指挥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陕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带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开展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指挥全国军民打败了数百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
历经30年,回到了给他思想启迪的革命理论故乡,故地重游,毛泽东不禁感慨万千。
他转回头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来过北平吗?我来过,整整30年了!那时,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我到处奔波,在路上连裤子都被人偷走了,吃了不少苦,现在30年后还旧国,真是‘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哟!”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北平是他理论故乡,对之感慨良多。但要想定都北平,毛泽东还有更深刻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