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沿革概述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敦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生,并逐渐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

在夏、商、周时期,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在战国和秦代时期,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人、乌孙人和塞种人。在以后,大月氏逐渐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在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了乌孙人、塞种人,独占了敦煌,直至秦末汉初。

在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大月氏人,迫使大月氏人向西迁徙于两河流域,即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被匈奴占领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后,采取武力防御和主动进攻两者兼用的战略,一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人、乌孙人夹击匈奴,一边派霍去病率军北征,攻伐匈奴。

公元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并采用设防、屯垦、移民等措施,不断充实、加强建设河西。公元前111年,又从令居,即今永登经敦煌直至盐泽,即今罗布泊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并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从此,中国的丝绸以及先进技术就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欧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玛瑙、奇禽异兽、农作物等也都长途转运到中原。各国使臣、将士、商贾、僧侣往来不绝,都要经过丝路要道敦煌。因此,敦煌成为了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

当时的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西至龙勒阳关,东到渊泉,即今玉门以西,北达伊吾,即今哈密,南连西羌,即今青海柴达木。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

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获得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期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封建政权。前凉张骏时期,曾改敦煌为沙州。

400年,李暠占据敦煌称王,建立西凉国。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

前凉、西凉、北凉三政权先后统治河西地区时,比较注重谨修内政,安民保境,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崇尚儒学,兴办教育,使得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在十六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河西成为了相对稳定的地区。中原大批学士儒生和百姓纷纷背井离乡,逃往河西避难,给河西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

尤其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是空前兴盛。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脚下,企望解脱苦难,过上幸福和安定的生活。因此,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

有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经习学。法显、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曾在敦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366年,乐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莫高窟从此诞生了。之后,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

北魏灭了北凉并统一了北方后,占据了河西。在这个时期,敦煌比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佛教随之盛行。于是,北魏的人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隋文帝收复河西时,相继平息了突厥、吐谷浑的侵扰,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同时改北周以来的鸣沙县为敦煌县。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这样,南北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显的特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诏命远至敦煌。在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下,隋代虽存在只有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且规模宏大,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大业初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和贸易情况。609年,炀帝西巡,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盛况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设立了肃、瓜、沙三州,河西全部归唐所属。

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举铲除东西大道上以西突厥为主的障碍,确保了丝路占道的畅通无阻。

唐代的敦煌同全国一样,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佛教非常兴盛。莫高窟开窟数量多达一千余窟,保存到现在的有232窟。壁画和塑像都达到异常高的艺术水平。

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经敦煌回到长安。

在唐朝兴起的时候,我国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鼎盛开始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虚进攻河西,攻陷了凉州、甘州、肃州等地,统治河西长达七十多年。

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时期的壁画艺术,藏经洞内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经卷。

848年,敦煌百姓难以忍受吐蕃暗无天日的统治和奴隶般的生活,当地人张议潮乘吐蕃王朝发生内乱,联络当地各族群众,聚众起义,赶走吐蕃贵族,一举光复了沙州。

张议潮经过十多年的斗争,全部收复了河西、河湟等地,并遣使奉表归唐。唐王朝封张议潮为河西、河湟11州节度使,建归义军,治理沙州。

后来,朝廷诏张议潮入朝为官,沙州张氏宗族内乱,其孙张承奉继任节度使,遂叛唐自立为“西汉金山国”,自称“金山白衣天子”。

在此时,甘州回鹘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金山国”为打通东西交通,与回鹃交战,结果一败涂地。后回鹘攻打沙州,张承奉难以抵挡,只好投降。

9l4年,金山国亡,张氏绝后,沙州长史曹议金取代节度使地位,统领瓜、沙两州。

在曹议金统治期间,笼络瓜、沙望族,注意发展生产,重视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改善同周围各民族的关系,东交回鹘,西联于阗,与邻邦各国和睦相处,保持了稳定和安宁,维持了一百三十多年。

在11世纪初,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开始兴起,逐步强大起来。1028年取胜甘肃回鹘,继而攻陷瓜州、沙州,称霸河西,于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

在当时,形成了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西夏统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间,由于重视经济发展,使敦煌保持着汉代以来“民物富庶,与中原不殊”的水平。

西夏统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汉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大的发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着大量丰富而独特的西夏佛教艺术。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即在西夏统治时期封藏于莫高窟第十七窟内。

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

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两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和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

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的。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使得莫高窟的开造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十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

1405年,明王朝在敦煌设沙州卫。后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1516年,敦煌被占领。

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于是废弃了瓜、沙两州。此后两百余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逐渐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

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两千多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和罗布泊大批兵民驻于沙州一带。

雍正末年,沙州已有耕地十万余亩,引党河水渠灌溉,使农业得到很快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

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

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敦煌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RZBPCX1K0gXbN/r0scsFdiuqoKPndhHJA6PTdYUzzVIgYBd6TyLAo3pEArHXci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