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恩来提议修建“第一碑”

开国大典前一天,即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时通过了纪念碑碑文。

这座为纪念1840年至1949年间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塔碑,堪称中国“第一碑”。

但是,对于这座纪念碑建立在什么地方,当时有不同的意见,最后接受了周恩来的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但是,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具体又该建在什么位置上呢?这也出现了多种意见。

有人主张将纪念碑建在中华门南面;有人主张拆除端门城楼,在其原址上竖立纪念碑;另有人竟主张建在前门楼上。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整体规划,以上动作势必牵涉到建筑物本身的存废,出于慎重,这些意见一时难以被采纳。

在经过反复讨论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旗座之南中华门内。从天安门广场重新规划过的整体效果来看,北有五星红旗,南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中间是宽阔的群众集会场地,这样的规划对时空的处理相当成功。

30日下午6时,毛泽东等全体政协代表从怀仁堂来到天安门广场,整好队,开始举行纪念碑奠基典礼。

一般的奠基典礼,由奠基人铲一铲土,将它投入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式,格外庄重严肃。

毛泽东主席精神抖擞,面对全体政协代表,站好立正姿势,两手紧贴裤缝,以昂扬的声调,喊出了符合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全体代表一切在口令下行动,大家做得一丝不苟,十分认真,非常严肃。

然后,林伯渠秘书长在国歌乐曲声中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开始。

周恩来代表政协主席团致词:

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现在,1949年9月30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接着,全体代表脱帽静默致哀。

致哀礼毕,毛主席宣读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而后,毛泽东主席跨步向前,铲出第一铲奠基土。周恩来、朱德等其他代表们也都一一铲土培基。

这时,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在铲土时,不慎挫伤了手指。

周恩来见状,立即找来急救人员为老人包扎。

在开国大典之前,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含有很深的政治用意。举行开国大典时,所有逝去的英灵们将默默地和活着的人们一同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

碑建成后,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身背面有150个馏金大字,是由毛泽东主席撰写、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

碑文由“写得一手好的颜体字”的周恩来书写,这是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建议。

周恩来为了写好碑文,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前后共写了四十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的工作作风,可以看出他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在天安门广场上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有独到的创新。

北京市政府承担了修建纪念碑的重任,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它由中央与地方17个单位组成。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主任委员,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副秘书长薛子正任副主任委员。梁思成、刘开渠领导整个纪念碑的方案制定。

为了确定纪念碑上的文字,兴建委员会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共收到了180份方案。主要三种类型:

一、以平铺在地面的形式,来体现人民英雄来自大众,与人民血肉相连;

二、以巨型雕像来体现英雄群体所共有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精神;

三、以高耸矗立的碑形或塔形,来体现革命先烈高入云霄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质。

至于纪念碑的具体形式,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建议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二是主张采用欧洲古典形式,三是建议采用“现代”式。

经过评议,平铺地面的方案首先被否决了。因为当时广场上有许多建筑,平铺在地上,将被周围建筑完全淹没,根本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这样就没有足够的突出性,大大降低了修建纪念物的意义。即使如今的广场被改造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广场,平铺仍然没有醒目的效果。

于是,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了是采用雕像的形式还是采用碑的形式。

实际上,这样的争论可能忽略了已经设定的前提——纪念碑。只是因为征稿中有这方面的表达,雕刻家又主张采用雕像的形式,才导致了采用何种形式的争论。

为了设计到最好的效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生在设计过程中,虽主张采用碑的形式,但考虑到雕刻家的意见,他又清清华大学的年轻教师收集了许多欧美、苏联各国的雕像作参考。

为了陈述他对碑的设计意见,梁思成专门给彭真市长写了一封信,它实质上是一篇精湛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论文。

后来,由郑振铎主持会议,决定采用梁思成建议的方案,但对碑顶仍不作最后定论。

碑身以下全部定下来,并立即着手进行基础设计和施工。按这个方案,碑高40.50米,是按天安门广场扩建为宽200米至250米设定的,这样,由北面任何一点望过去,在透视上碑都比正阳门城楼高。结构方面还考虑到了土壤荷载力和地震等问题。

碑顶形式问题最后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开会集体研究,彭真市长决定采用梁思成的建议,即碑顶采用现在的“建筑顶”。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经过参加纪念碑工程建设的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许许多多民众的忘我劳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天安门广场上建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开国大典举行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之后,这是亿万民众的意愿,也充分体现了共和国开国领袖群体卓越的政治智慧。 QXcYjN8Rc/YdDmeKogxQsZ5iQHYAHKGAmmjcDVdeo6HmH8uH2wFiLExUGvSF+0N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