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恩来选定庆典场地天安门

1949年10月1日这天,古老的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天安门城楼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在庄严、热烈的气氛中,30万北京市民欢天喜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庆典结束后,已担任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为了这次开国大典的圆满举行,周恩来曾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自从开国大典的日子确定下来以后,开国大典筹委会根据中央的指示,拟定了开国大典方案,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项: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

第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却是开国大典方案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由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随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这两套方案一个是西苑机场,另一个就是天安门广场。

周恩来仔细看过阅兵方案后,并没有立即决定选择哪一个。他紧锁着眉头,将胳膊时而抱在胸前,时而放在背后,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选择西苑机场的优点在于其场地宽阔,而且早在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了。但它的缺点又是,在这次的开国大典上需要一个检阅台,而西苑机场却没有。如果要搭建起一个气势雄壮的检阅台,那将又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而选择天安门广场的优点在于,天安门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缺点却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会严重影响到当时的交通,而且当时的长安街较窄,不能按照正规阅兵的行进分列式,只能允许横排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两路纵队。这也会影响到阅兵的气势。

这两套方案相比起来各有千秋,但要做到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天安门广场的方案又好象略胜一筹。周恩来思考了很久……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临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了。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个月,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了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建于1417年,当时取名“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1644年,“承天门”在兵火中受毁。1651年,顺治帝命人重建后,改命天安门。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事实上,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在9月的一个凌晨蘸墨挥毫,在阅兵方案的报告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谈到了开国大典的日期和地点: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闭幕后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担任,阅兵司令员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恩来
九·二

接着,这个意见传到了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同一天,毛泽东和朱德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并一致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后来,开国大典圆满结束,天安门也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FuWDuFFqYLyXAldzcnFXOu1BQo6aNxsKdTR3dIkH3jJqWMAsOjzT4YA4HiqCsv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