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沉着应对敌人的突然进攻

1931年7月1日,蒋介石正式下达进攻命令。三十万国民党军队分成左翼集团军和右翼集团军,以急风骤雨之势向中央苏区“长驱直入”。他们的总的战略意图,是想把红军驱赶到赣江边而一举歼灭。

红军方面通过一方面军总部电台很快截获了这一消息。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的郭化若后来回忆说:“蒋介石七月一日发出第三次‘围剿’的命令,我们当天在建宁就得到消息。对于这次‘围剿’的战略意图、方针、计划、部署、指导思想等等大概都了解个轮廓。这是我们战略指导上特别是判断情况、定下决心必不可少的前提。”

尽管如此,由于没有估计到蒋介石会如此迅速发动新一轮“围剿”,事先准备不够充分,不免有些失之稍迟,因此仍然形成了第三次反“围剿”初期红军仓促应战的局面。

这时,红军主力集中在赣东和闽西北,红三军团在黎川、红四军在南丰、红三军在宜黄及南丰以西地区,红十二军在建泰地区,开辟新区、进行筹款,兵员补充和战争动员等主要任务均未有效展开。

当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后,整个根据地实际处于开放状态,而国民党军在左翼南城、南丰一带厚集兵力,又使红军难以由所在地直趋赣西南老根据地。

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得知国民党军队已开始大规模进攻苏区的确切情报,命令全军立即停止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紧急行动,准备投入反“围剿”作战。

为紧急动员苏区军民做好反“围剿”准备,7月4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了关于第三次反围剿的“特别紧急通知”,分析了敌我形势,阐述了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紧迫任务和有利条件,布置了做好第三次反“围剿”的7项准备工作。

同一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发出第1号训令《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的准备工作》。《训令》要求各级政府立即召集群众大会,红军各军召集军或师的全体誓师大会,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要立即动员群众,把白军从前做的工事,完全毁坏荡平,白军遗弃各地枪炮子弹,加紧收集;要加紧破坏敌军必经之地的道路桥梁,做好坚壁清野,多派侦探侦察敌军动态及时报告红军。

尽管敌人大举进犯虽然来得很快,很突然,但朱德、毛泽东仍旧沉着镇静地应付。但是,仅有3万多人的红军,在没有得到必要休整的情况下,要打破超过自己十倍的30万敌军的大规模“围剿”,这是一个多么艰巨的任务!

朱德十分清楚,要胜利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除了确定正确的作战方针之外,还必须加强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提高军队的素质,强调集中指挥和统一训练,以增强红军的战斗能力。

为此,朱德专门撰写了《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分别在7月7日和7月14日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战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连载。

朱德在文章中指出,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创造铁的红军是目前党的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怎样创造铁的红军呢?朱德提出了六个基本条件:

第一,确定红军的阶级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根本属性就是他的政治属性,因此军队作为进行战争的主要武装集团,他的阶级属性,就是军队第一位的属性。

一支军队的阶级属性如何直接决定了他为谁打仗,直接决定了他的战斗力能否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直接决定了他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朱德把“确定红军的阶级属性”作为创建人民军队的首要条件,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提了出来。

朱德认为,“红军是工农的军队,也可以说是一切劳苦群众的军队”,从而旗帜鲜明的把红军的属性定位为一切劳苦大众的军队。

为了使红军的这一阶级属性,阶级本色得以保持,朱德又提出了保持红军阶级本色的两个措施:

一是“红军的组织成分必须有充分的阶级性,就是工农劳苦群众才有资格来当红军”,“它的主要的组织成分是得到土地革命利益的雇农、贫农及中农”,也就是要从红军的主要组成成分上保证红军的阶级本色。

只要红军是由广大劳苦大众组成的队伍,只要红军是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弟兵,那么他就必然能够以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为自己的唯一宗旨,以为广大劳苦大众谋福利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他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就能得到根本的保证。

二是“它的军事干部特别是政治领导干部,应该把先进的城市无产阶级出身的放在第一列”。

在这里朱德特别强调了干部队伍建设在保持人民军队政治本色中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的阶级属性,政治立场对于军队政治立场的坚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政治干部时,必须严格政治标准。

通过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为保持红军的阶级本色提供干部基础和制度保证。

第二,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

在明确了人民军队的阶级属性以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也就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人民军队当然的领导者,人民军队也就必然要处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一切听党指挥也就必然成为人民军队不变的军魂。

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的第二部分“无条件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工农红军只有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之下才能够完成它的历史的伟大任务”。

然后,朱德又以工农红军在党的领导下由弱到强的历史事实为他的这一论断作了充分的论证。以后人民军队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才能由弱到强的成长壮大,才能不断的战胜强敌由胜利走向胜利。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通过对人民军队的军事领导,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战无不胜。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军事与政治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人民军队的军事领导,从而保证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使得军事斗争服从服务于政治斗争的全局,最充分的体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这一战争规律的核心规律之一。

为了从制度建设上为党的领导提供保证,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第二部分“无条件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又指出“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经过红军中的政治委员与政治机关(政治部及政治处)实行它的领导作用”,也就是说政治委员制度,政治机关制度是实现党对军队领导的制度保证,机制保证。

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在军队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作战中正是各级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的宣传鼓动才保证了革命军队敢于战胜一切强敌,敢于以劣胜强,敢于克服任何困难的革命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的迸发,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广大参战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战争胜利的取得提供了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明确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委员权力的同时,还要明确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军队政治机关和各级政工干部的主要职责是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从而保证军队的政治立场,阶级属性不变质;军队政治机和各级政工干部要通过维护部队的纪律,从而保证部队的集中统一,步调一致;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证战斗力的不断增强,为打得赢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

朱德十分重视政工干部的选择,政工干部的选择关系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中指出“政治委员是红军中中央苏维埃政权和党的代表者,对于部队中的纪律、政治觉悟和战斗力的加强等,他和指挥员负同样的责任。”

第三,政治训练的重要。

朱德十分重视人民军队的训练工作,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多次提到了训练工作的重要性。

朱德在第三部分提到的“政治训练的重要”。朱德首先对人民军队政治训练的性质进行了界定“政治训练是启发和提高指挥员战斗员的无产阶级的觉悟,使他们认清本阶级的利益,努力于本阶级的政治任务,与敌人作决死的斗争,去达到消灭敌人、解放本阶级的目的”。

朱德认为,通过政治训练,人民军队在政治上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就是把握着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在精神上建立了铁的红军的基础,自然可以战胜革命过程中的任何困难,经得住任何剧烈的斗争,愈斗愈奋去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复杂的斗争环境,悬殊的敌我力量对比,要求红军战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而坚定革命信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靠政治训练塑造的。

另外,朱德在第四部分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提出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战术和武器装备操作技术的训练思想。在文章的最后,朱德又提出了“统一的训练”是完成“不仅要与国内军阀的军队作战,它还要与武器最进步、组织更完备的帝国主义的军队作战”任务的保证。

第四,军事技术的提高。

朱德在第四部分以“军事技术的提高”为题,从技术进步的角度,阐述了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要通过对广大干部战士进行战术和武器装备操作技术的训练,不断提高官兵军事技术水平的思想。

朱德认为:“技术日益进步的现代,不仅在战争中特别加强了技术的作用,使用技术的知识训练也复杂了,并且由于技术的进步变更了战术的原则。”

朱德还在文章中提出:“中国的新式武器来自各国,类型也日益复杂化。因此,红军在战术方面必须超过敌人,在技术方面必须努力学习使用新式武器的知识,以便我们从敌人中间得到新式武器时,一到手就知道如何使用。”

朱德这句话体现了“宁可人才等装备,不可装备等人才”的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尤其难能可贵。

朱德在写作此文时,正值红军依靠简陋的武器,顽强的战斗意志,屡屡取得对敌作战胜利的时候,而朱德没有在战争问题上犯唯意志论的错误,在充分肯定战斗意志在战争取胜中重要作用的同时,肯定了武器装备对反“围剿”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并且朱德还科学的预见到:“但现在革命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单凭红军的英勇冲锋固然不够,单凭红军已有的战争的经验也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必须特别加速战术方面的进步,预备在全国的范围内作战,并且要预备直接与帝国主义作战。”

第五,自觉地遵守铁的纪律。

文章中说:“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就是使各个指挥员战斗员的忠实勇敢,服从纪律,汇合成为全军的忠实勇敢,服从纪律。有了这样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红军,就是铁的红军。”

从我军初创时期起,朱德就重视人民军队的纪律建设。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率领起义军南下,在遭到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情况下,他利用战斗间隙对部队进行了天心圩整顿、大厦整编和上堡整训。

在上堡整训时,首先就是整顿纪律,他要求部队指战员必须严格遵守募款和缴获的物资全部归公等项规定,违者绳之以纪律。这样一来。部队的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

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的第五部分以“自觉遵守铁的纪律”为题,对红军纪律建设的重要性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朱德在界定“红军纪律”这一概念时,跳出了单纯的军事角度,从政治、阶级属性的高度,指出“红军的纪律是根据整个的阶级利益、革命利益和革命斗争的必需而制定的”。

接着朱德又指出,正是由于红军纪律的政治属性不同于反革命军纪的阶级属性,所以在纪律的维护上,“红军的纪律绝不依靠打骂来维持,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的团结上面,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教育的精神,互相督促和勉励,达到自觉遵守纪律”。

最后朱德指出,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就是使各个指挥员战斗员的忠实勇敢。

第六,要有集中的指挥和统一的训练。

部队作为一个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执行军事任务的武装集团,集中统一是部队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和武装组织的本质特征之一,一支不能做到集中统一的部队只能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是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的,也不可能执行任何的军事任务。

在红军创建初期,红军的作战环境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保持红军的集中统一显得尤为重要,朱德在《怎样创造铁的红军》一文中指出:红军是苏维埃政权中的特殊组织,它不仅要完成中国工农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要成为创造并保卫社会主义的柱石。红军不仅要与国内军阀的军队作战,它还要与武器最进步、组织更完备的帝国主义的军队作战。所以“要使红军的行动,在任何情况之下,有最大限度的集中性,去消灭它的阶级敌人的武装”。

在文章的最后,朱德指出在建立铁的红军对于就要开始的反“围剿”的重大战略意义:

铁的红军的创造,要在斗争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现在比任何时期更加需要来搜集并整理过去红军斗争的经验,切实依照上述的条件,创造并扩大铁的红军,来完成红军的伟大历史任务。

当时,朱德的妻子康克清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他问朱德说:“你是怎么想到要写这篇文章的呢?”

朱德回答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反动派两次大规模的‘围剿’,马上又要开始第三次,靠的就是铁的红军,所以要把红军建设好。”

事实正如朱德同志所言,这篇正当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规模空前进攻时发表的论文,对提高红一方面军乃至整个红军的作战能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它对以后红军的建设也有很大的意义。 zixkXMMbHgSz44vk7BLhmYmVkQlkwxqkBGc2kbrafEdR4MRqrbV2ipe4bpUl/7s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