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干部群众支援油田建设

1964年经中共中央批准,胜利油田正式开发建设。

不久,在垦利县胜坨公社胜利村,打出一口日产1134吨的高产油井坨11井,从此,一片新油田出现在黄河三角洲上。

同时,坨11井的出油也拉开了胜利油田与垦利县“工农共建”的序幕。

1965年6月,垦利县县直机关迁至民丰公社驻地双河镇。

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油田的钻井、采油、供水、地调、运输、油建等各路施工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与当地社、队干部群众的接触越来越广泛,有时也难免发生一些纠纷。

如何及时处理好工农之间发生的各种纠纷,直接关系到工农共同发展的大局。

这一问题,引起了垦利县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心把处理好工农关系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做到“油田发展我发展,我与油田共振兴”。

当时,油田各路施工队经常与农村社、队干部群众联系施工方面的有关事宜。在钻井、油建、地质勘探、供水等方面,因施工征占土地和损坏农作物等,也经常因经济补偿问题发生争议。

在基层难以处理的情况下,必然由县出面协调处理。

由于油田各路施工队伍太多,每天到县找领导处理问题的也特别多,几乎每天都有几个单位到县要求处理纠纷。

在此状况下,为了及时处理好工农之间的纠纷问题,更好地支援油田建设,经垦利县委研究决定,成立了县工农办公室,并确定由孙法诰分管此项工作。

工农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协调油田和地方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协调工农关系,在油田每开发一个新油区的会战前夕,工农办公室都协同油田有关领导亲临现场,向公社、队干部介绍情况交底,并说明地方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做法,保证了油田施工的畅通无阻。

及时处理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也是垦利县工农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油田开发进程加快,油田开发建设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

最初,土地管理由民政部门负责,为此县委派出县民政局副局长耿杰,到工农办公室分管油田征占土地审查工作。

当时,工农办公室根据钻井施工的特点,对钻井占地采取先占后征的办法,这种做法不影响钻井施工进程。

开始时,每口井占地10余亩,多数是临时占地,永久性占地为5亩左右。因此,采取先占后征的办法是符合实际的,也为油田生产提供了方便。

油田开发必须有充足的水供应,如果水资源不足,将造成严重困难。

在当时,油田会战中,缺水问题也制约着会战的顺利进行,对此,垦利县急油田所急,为油田生产供水做了很多工作。

当时,油田生产用水遇到了实际困难,经过考查、分析得出结论,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才是唯一的出路。

为此,垦利县和油田领导共同研究决定,在垦利县辛庄公社境内修建一处15个流量的引黄闸。

引黄闸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修建,垦利县分管水利的副县长王述彬具体负责施工建设。

1966年,引黄闸建成投产,引黄灌渠、六干整修、桥涵建筑物等同日也建成启用,放水直接通过六干流入油田八分场各水库,解决了油田生产用水的急需。

在六干渠道建桥、清淤施工之时,正值农忙季节,而油田钻井指挥部驻地以南六平桥的护路工作缺少人员,直接影响了施工进度。

面对这种情况,垦利县委领导同志立即发动县直机关200多名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由县委副书记隋庆阶同志亲自带队,如同以前支援人民战争一样,他们从双河镇带上抬筐步行8公里到六干桥,并进行远距离抬土筑路施工。

经过两天的紧张劳动,他们运土400多方,六干桥南头公路筑成,按时通车,保证了六干顺利放水。

在油田开发初期,油田工人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一号水站供应。这处水站建在垦利县民丰公社境内黄河南坝以北,1965年建站。

1968年,因水库太小,又征用民丰公社复兴大队土地3000亩修建水库。

后来,随着油田开发速度的加快,用水量大增,小水库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必须扩大水源,修建大水库。

为此,油田供水部门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在民丰公社境内修建了3处大水库,共占用上地4800亩。

通过以上几处水库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当时油田生产、生活供水的需要。

垦利人民除了供地给油田,用来开采石油、兴建水库外,他们还贡献出部分土地,积极支援油田发展农副产业。

随着油田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60年代末,油田职工大量增加,同时职工家属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大量工人和家属的吃饭问题,及广大职工家属就业问题,发展农副业非常必要。因为发展农副产业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高速度、大规模油田开发建设的问题。

但按国家规定,油田发展农副业生产不能像开采油田那样,征用土地。

为此,经县、油田双方领导共同协商,本着“既不违背国家政策,又要面对现实;既要解决油田职工家属的实际困难,又要促进社、队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垦利县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先后分期分批地为油田农副业生产划拨了部分土地。

经过措施,垦利县先后共划拨给油田农副业生产用地3.5万多亩,这对解决油田职工家属的粮食自给和经济收入、稳定职工队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积极献地的同时,垦利人民还帮助油田建设防护工程,以确保油区安全。

1964年,胜利油田开发时,当年降雨量较大,油区范围内部分地方发生雨涝灾害,当时因油区刚开发建设,油井较少,未造成严重损失。

但随着油田的增多,要确保油田正常开发建设,就必须修建防洪排涝工程,否则遇到洪涝灾害,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确保油区安全,垦利人民在油田驻地成立了胜利水利建设指挥部,吸收油田和垦利县有关领导参与,垦利县所在的惠民专署副专员谷前同志挂帅,指挥工程建设。

从1965年开始,垦利人民分期分批进行了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先后对广利河、广蒲沟、东营河、五干排、六干排、五六干合排、溢洪河等7项工程,进行了兴建、扩建、疏浚和清淤等工程施工。

完成上述工程,特别是广利河、广蒲沟、东营河、溢洪河等工程,工作量非常巨大,需要动用大批劳力参加施工。

为此,垦利县专门建立了防护工程专业队,并积极抽调劳力进行支援。

另外,惠民专署还从邹平、桓台、博兴、高青等县抽调了大批劳力,利用冬春季节,积极支援防护工程建设。

正由于以上防洪排涝工程发挥了强大威力,所以自胜利油田开发以来,特别是1974年和1976年遇到了特大降雨的情况下,也从未遭受严重损失。

油田是一个点多、面广、线长、没有围墙的企业,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油田的生产就没有保障。

自油田开发以来,垦利县人民遵照国务院“地上服从地下”的指示精神,一切从大局出发,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支持、服务于油田开发建设,为油田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会战以后的数十年来,垦利县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与油田有关单位密切协作,团结战斗,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谱写了一曲“工农共建”文明油区的凯歌,创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8qCndDSedZenxeoDOt/q0Qu2gVub/1yCv+9nZIOAg+iXr77RbCle5QTmXDw6fP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