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油南运工程正式启动

1964年4月28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这一天,运输公司开始了原油南运的试运。

原来,当时东营原油外输管线尚未铺设,大量原油只有通过汽车运至距东营80公里的辛店,再由火车运到南京炼油厂。这就是有名的华东原油南运。

当时由运输公司二分公司承担这一光荣使命。

试运前,公司副经理王有常组织全体分队长和部分机关人员,对沿途路况、村镇行人作了实地考察,并派出主要业务干部随车,从行车时间、装卸情况、速度、各段公路宽窄距离,以至各井产量、各站容量、装油温度、进出油管尺寸等等,都摸得清清楚楚。

这些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运输生产和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运输公司领导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和脚踏实地注重调查的科学态度,使一、二分公司的干部和职工受到一次深刻教育。

为了搞好首次南运,王有常还亲自上阵指挥,并责成二分公司经理李仁民,从机关抽调20余名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战前准备。

经过紧张的准备,参加首次试运的黄益让区队陈振义小队的40多部车辆和7吨拖罐,整修一新,排好顺序,4时开始出发,8时先头分队正点安全到达东营集油站。

当天17时,40多辆罐车全部顺利返抵辛店,胜利完成了首批532吨试运任务,为华东原油南运揭开了序幕。

当大批原油开始南运后,分公司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长期驻在东营,对每天产量、变动情况都了如指掌,使运输相当主动,基本上实现了王有常同志提出的“只准车等油,要多少,派多少,有多少,拉多少;不许油等车,哪怕一分一秒”的要求。

1964年9月上旬的一天傍晚,位于黄河边上的坨6井钻到2880米深度时,发现高压油层,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防止井喷,指挥部命令运输队立即从辛店抢运100吨重晶石粉压井。

接到电话后不到10分钟,运输队五区队10辆“太脱拉”紧急集合,在区队长陈维端带领下连夜装车出发了。

次日凌晨,五区队行至黄河一号码头,距坨6井3公里半处,因道路全是深约50厘米的烂泥浆,车队无法前进。

此时,指挥部事先从机关调集了300余人在此等候,准备把100吨重晶石粉扛进井场。

按300人计算,每人平均往返9趟,中间不吃饭、不休息也得一天一夜才能完成。

针对这种情况,陈维端立即召集五区队两个分队的同志商议对策,为了争取时间,为了油井的安全,他们决定把困难揽下来,千方百计把车子开进去,以自己的辛苦代替300名机关同志的繁重劳动。

命令下达后,五区队的司机们挂上加力档,加大油门,像蜗牛似的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实在爬不动了,司机就跳下来用手挖泥,这时指挥部又调来4部拖拉机,两部拖一部,一点一点向前移动,最后,终于把重晶石粉安全送到井场,赢得了会战领导和广大职工的钦佩和好评。

1965年,继东营会战取得胜利之后,又在“通、王、惠”,即通滨、王家岗、惠民,组织勘探会战。

这次战役对扩大勘探成果,打开华东战区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会战工委十分重视,康世恩副部长亲自指挥,抽调各路精兵强将,要求会战100天,拿下油田。

根据这一指示,陈维端区队的50部解放、20部“太脱拉”车全部参战,具体任务是担负器材设备运输和井队搬迁。

当时由于上得猛,规模大,加上新区作战,条件差,要求急,运输战斗是非常艰苦的。

但这支经过会战初期考验,能打硬仗的运输队伍,一接到通知,广大职工就纷纷写保证书、提措施,决心在“通、王、惠”战斗中再立新功。

1965年5月,四辆“太脱拉”在一次井队搬迁中,拉着两台柴油机、两台泥浆泵,因为都是超重设备,加上乡间小路十分难行,一段20公里的土路,竟走了9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到达井场。

到达井场后,可又没有吊车,卸车又成问题,很明显,这样重达11至13吨的“庞然大物”仅凭双手是无能为力的,井队同志劝运输队员们等吊车。

但是,运输队员们说:“我们有尽快拿下大油田的雄心,眼下吊车少,别的井队搬家也要用,我们可不能坐等,白白浪费时间。”

于是,运输队的队员就自己动手挖地沟,使车槽底板与地面拉平,再搭上钢管用另一部车往下拖设备。

就这样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4台设备平稳地卸下来了。

看到运输队的表现,井队指导员非常感动,他连声说:“你们长运公司不愧是野战军!”

在大战“通、王、惠”期间,不怕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

尤其是在装卸力量跟不上的情况下,司机自装自卸蔚然成风,成功地解决了装卸力量不足的问题。

长途运输公司不俗的表现,赢得了整个参与会战人员的肯定。

长途运输队正是以自己平凡而辛勤的劳动,忘我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争取了一个又一个战机,为油田的早日开发,作出了贡献。 1eMeGBUGuqNYFE28TZUQ+gv8HDBVPcknxEKV2IzqtrWM4LtGcEVaPd+yanbQ2e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