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120钻井队奔赴东营钻探

1957年,由于“华1井”钻探没有发现油气显示,导致了战略上从“找隆起”转移到“打坳陷”的新阶段的变化。

为此,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把勘探力量集中在山东临清和河南开封两大坳陷内。

1958年5月,32104钻井队在临清坳陷馆陶构造上,打了“华3井”。

1958年8月,32120钻井队在开封坳陷南坡打了“华2井”,这两口井均未见到油气显示。

于是32120队自南搬到太康隆起北沿,打了“华5井”,32104队搬到山东临清坳陷的北堂邑构造上打了“华4井”,这两口井亦未见油气显示。

1960年3月,32104队搬到南堂邑构造上打了“华6井”,也未见到油气显示。

以上6口井虽均未见到油气的显示,但通过勘探实践取得了资料,开阔了眼界,对地下地质结构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期间,为了更多地收集地质资料,配合钻探打井,上级决定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1957年,野外地质调查挺进大别山,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工作。

在当时,地质勘探队员的勘探工作非常辛苦,在搞野外调查时,勘探队员们腰上别着钉锤,背包里背着罗盘、皮尺,夜以继日地爬山越岭,包里总是装着沉甸甸的石头。山里人称地质勘探队员是“要饭花子”。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地质勘探队员仍然一如既往、日复一日地完成勘探。不久,地质勘探队员在东部渤海海面发现了漂浮油苗。

为了弄清其来源,1958年华北普查队和华东勘探处抽调4人,组成油苗联合调查小组。

联合调查组从大连出发,沿着海滩,徒步行进,一个一个地方进行调查。

当时正值隆冬,寒风刺骨,白雪皑皑,4个人的手上、脚上都起了冻疮,脚上的裂口流着血,疼得简直连路都不敢走,但大家还是坚持着不断寻找。

他们经过1000多公里的沿海奔波,终于弄清了海上油苗的真相,证实油苗来自渤海湾本身,推测油苗是地下断层在运移过程中浮至海面的。

接着,32120井队迁到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构造上打了华7井,即基准井。

同年,地质部新组建的第一石油普查大队下属山东井队,在德州用新到的罗马钻机,在林樊家构造上打了“惠深1井”。

这两口井都在下第三系钻遇新地层组。这组地层含有大量古生物化石,有机质丰富,暗色泥岩有机质含量达1.836%,是良好的生油层和储油层,这就证实了济阳坳陷不但不是“火山岩发育区”,而且是具有优越成油条件的沉积区,有良好的找油前景。

至此,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和大胆实践,联合调查小组经从华1井到华7井,从野外勘探到海上调查,取得了大量资料,开阔了眼界,理顺了思路,对地下的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为正确勘探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1960年10月,华北石油普查勘探会议在天津召开。

在此次会上,与会同志认真分析了四年来的勘探情况,经过大家讨论,最后会议作出决定:

打华北第8号探井

并指定由32120队担任钻探任务。

在此时,32120队还在忙着打华7井,得知这一消息后,全队职工群情激昂。

因为在当时,从1956年开始华北勘探,经过三年多时间,32120和32104两个井队已经打了7口探井,就是没见到油。

勘探队员心里在想:华北平原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下到底有没有油?外国专家说没有,而我国专家李四光等人都说有。勘探队员当然还是相信自己的专家。

地质工作者通过几年的“跟踪追击”,选准了东营这个地方,现在就看32120打井的结果了!

1960年10月底,32120队接到任务后,队长李仲田和技术员一同前往东营看井位。

那时的东营还只是广饶县辛店公社的一个小村庄。

从商河到东营200公里的路程,大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李仲田等人跑了八九个小时才赶到北镇,后又顺黄河大堤到民丰渡口过黄河。

找到辛店公社时,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一早,李仲田等人驱车到了东营。

展现在李仲田等人面前的景象令人吃惊,一大片小土房坐落在这荒碱滩上,周围既没有树,也没有水,更看不到一块庄稼地,只有一片片的碱地,一片片枯黄的芦苇荡和黄蓿菜。

此时还是金秋的10月,但是,这里却像是进入了隆冬。六七级的大风迎面吹来,尘土飞扬,身上立刻感到很冷。

过了东营村,向东约3公里,在一片荒碱滩上,李仲田等人找到了华8井的井位。

不久,华7井打完后,32120队开始了整体向华8井搬迁。为了帮助32120队迅速搬迁,好尽早投入勘探工作,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了运输队帮助32120队完成搬迁。

在那时,井队每搬一次家,都十分困难。因为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车既少又小,大件得两部吊车吊装。

在当时,运输队仅有3部载重10吨的“太脱拉”,是唱“红娘”的运大件,其余的都是载重4吨的“解放”卡车。因此,一次搬不完,得跑好几趟。

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运输队终于将32120钻井队所有的设备搬运完毕,保证了华8井早日开钻。就这样,32120全队人马和他们的设备,来到了华8井。

1960年11月初,32120的队员们开始了在华8井的正式工作。

当时,32120队的首要工作是立井架,而在当时,井架是陆续运到的,而工作不能等啊!

于是,32120队队员边拆、边运、边立。

一部井架,45米高,40块大角铁,每块200多公斤,都是靠人拉肩扛,搬上去、立起来的。

经过三个月连续作战,一个45米高的大井架在黄河三角洲的荒原上顶天立地地耸立起来了。

这时,井架立起来了,钻机也搬来了,队伍也都到齐了,可是仍然开不了钻,因为没有水。

于是,在队长李仲田的带领下,工人们冒着严寒,经过几天的紧张战斗,终于建成了两个直径3米、深6米多的大水井,日供水120立方米。

这两口水井有效地保证了钻井队的打井用水。

1961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二日,华8井终于开钻了。 HCvFGHcMP/xQ8ceRpYHpbZuyAA4Ay8+hfyJWzCev625wOzrTBLhLV/Djr0f1ek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