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央决策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拉开序幕后,解放华北就成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考虑的中心问题。

所谓解放华北,主要就是消灭国民党军在华北的两个战略集团:傅作义集团和较弱的阎锡山集团,解放北平、天津和太原等城市。

对如何解决华北问题,毛泽东从战略全局出发,早在1947年5月20日,在给林彪、罗荣桓的一份电报中就作出大致的规划。

这份电报明确地指出:为了将来解放北宁、长春两路和平、津、沈、长四城,东北和华北必须密切配合,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北满、南满、冀热辽强大根据地。

1948年8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召见聂荣臻、杨成武时,又对他们说:“现在中央的战略决策是,先解放东北,然后再回过头来解放华北。因此,你们目前的战略任务就是配合东北作战,抓住华北的敌人,不让他们增援东北。”

10月31日,当东北野战军即将攻占沈阳、营口时,毛泽东部署东北主力先抽两个纵队即行南下,其他部队准备在下一步协同华北力量歼灭傅作义主力,夺取平津等地,使政治协商会议能于明年夏天在北平开会。

同一天,新华社发表他所写的评论《国民党军队北线总崩溃在即》。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提上了历史日程。如果之前有关解放华北的战略设想主要是一种预想的话,那现在这种预想就要一步步走向现实了。

这时,解放军对平津作战,在战略上已经据有了绝对的优势。但战争总是很残酷激烈的,要对一个重大战役作出决断,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解放军要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从军事上说,已不成问题。但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具有全局意义的胜利,则是毛泽东非常关注的战略问题。

为了解决华北问题,毛泽东的这时的方案是,先阎锡山后傅作义,先取归绥。

11月5日,毛泽东指示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等,待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进至冀东后,发起攻击归绥作战,具体时间定在11月15日左右,并争取在10天左右攻克归绥城。

按计划,解放归绥后是解放太原。太原外围战已于10月5日发起。由于当地防御工事坚固,守军负隅顽抗,解放军兵力、火力均不占优势,致形成对峙。

11月9日,中央军委同意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和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周士第的建议,命令华北第二兵团从11月11日起由现地向太原地区移动。

准备12月1日起参加太原作战,并受徐向前、周士第指挥,争取于12月15日以前攻克太原。

接着才是平津战役。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在结束辽沈战役后,全军休整一个月左右,于12月上旬或是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

正是因为毛泽东这时的方针是“先阎锡山后傅作义”,因此,对于傅作义,解放军主要采取了守势。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以为有机可乘,伺机进行偷袭。

1948年10月下旬,党中央从北平地下党的几个渠道获悉:傅作义要派快速部队偷袭石家庄,企图威胁驻在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机关,同时牵制正在包围太原的解放军,以援助阎锡山。

中央军委在部署华北军区部队准备阻击傅作义偷袭部队的同时,于10月29日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

蒋介石、傅作义为挽救危局刺激人心起见,令十六军、第三十五军、九十四军、骑四师、骑十二旅,附坦克及爆炸部队向石家庄进攻,其九十四军、骑四师、骑十二旅等部昨日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

除令杨、罗、耿率部回援外,请你们考虑将现在锦西附近之第十一纵队派至冀东,向通县、北平方向活动,威胁北平,是否可能,盼告。

刚签发完上述电报,毛泽东又收到敌情通报,说傅作义部已过方顺桥,南下到了望都。同时收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给中央军委的报告,得知塔山守备部队已撤下休整。

于是毛泽东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你们既已将塔山守备部队撤下休整,十一纵似可调出使用于北平方面。如你们同意,即请令该纵取捷径,经遵化、蓟县,到三河集结,相机攻击通县一带,并暂受杨、罗、耿指挥。蒋、傅为捣毁平山、石门一带中央及华北政府所在地之目的,使用3个最强的军,一个骑兵师,一个骑兵旅,一个坦克队及一个工兵爆炸队,先头本日已占望都。”

“我杨、罗、耿回援后,在兵力对比上,尚不足歼灭此敌。现通县、北平一带空虚,原开通县之十三军的第四师亦被调用于平保线,如十一纵能出现于通县方面调动南下敌军一部回头,则我杨、罗、耿可给其余部以歼灭打击。”

此时,东北野战军在辽西走廊驻有两个纵队,即第四纵队和第十一纵队。毛泽东知道,第四纵队在塔山阻击战中伤亡重大,十分疲惫,因此只要求第十一纵队先行出动。

29日14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收到这一电报后,进行了紧急磋商,认为:为粉碎傅作义的进攻,华北确需增兵。此时,锦州已经攻克,廖耀湘兵团已被歼,长春已经解放。北面只有进攻沈阳尚需一些兵力。如今,在辽西走廊的部队都可以开进关内。

于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为牵制傅作义,我们可将目前在锦西附近之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全部及3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日内即开始向山海关冀东方面前进,威胁敌人。”

“但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在守备战及小战斗中各伤亡五六千人,部队已较疲劳,故每日行程不能过多,并须一方面前进,一方面休整,使其恢复组织和疲劳。”

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很高兴。

29日23时半,他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你们将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全部及3个独立师、一个骑兵师南调很好。”

10月31日,由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及3个独立师和一个骑兵师组成的先遣兵团奉命由锦西地区南下。

由于中共中央公开揭露了傅作义的阴谋,华北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由平张线以北南下,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傅作义见偷袭不成,可能还要吃亏,又把部队缩回北平。

在这一回合中,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指挥员都采用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毛泽东体谅到东北野战军大战之后,亟须休整的具体情况,只提出调第十一纵队入关。

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也体谅到为应对傅作义的偷袭,华北确实需要增兵,建议调先遣兵团入关。只经过一次电报往返,便使问题顺利解决。

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蠢蠢欲动,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傅作义系国民党军中一位能战的将领,指挥机动灵活,统率有44个军,其中20个为本部军队,24个为中央系军队,仍有顽强的战斗力。

从当时情况来说,在北平的傅作义面临三种选择:

一是按蒋介石的想法,放弃平津南撤徐州一带,但傅作义一直担心被蒋介石吞并;二是放弃平津西撤归绥一带。然而那里地瘠民穷,兵源枯竭,补给困难,终非长久之计;三是固守平津。然而坚守的前景也不看好。不过,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人多地丰,交通便利,守撤回旋余地大。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预感到华北局势紧张,乃千方百计地促使傅作义集团南撤,并委以“东南军政司令长官”的头衔,令其掌管东南地区的军政大权。

蒋介石企图以此为诱饵,调傅作义的50万人马撤至江南,以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备,妄图确保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

1948年11月4日,傅作义到南京与蒋介石商量,同意自北平撤退,采取固守津沽,万一不利,则由海上撤退的方案。

不过,傅作义这时仍然心存犹豫。他虽然是蒋介石集团的高级指挥,而内心已极不愿意继续为蒋介石所役使。他曾经以坚决的态度,逼迫蒋介石撤换了北平警备总司令,北平市政府内的中统、军统特务,削弱了蒋介石对北平的控制,这为他能够独立处理北平事务奠定了基础。

作为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统辖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50万人,其中傅系有17个师,蒋系有25个师,分布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张家口约500千米的狭长地带。

傅作义有意把傅系兵力量重点放在平绥线上,而把蒋系兵力重点放在平津线上。这样部署,就是为了西撤绥远方便起见。

当傅作义接到蒋介石要他南撤的命令时,他虽不敢公开违背,却迟迟不做部署。

傅作义考虑到,辽沈战役刚结束,东北野战军不可能马上入关,正值隆冬严寒,难以远征,即便要打,自己具有以主待客、以逸待劳的优势,可以争取胜利。

傅作义还认为,即使平津不保,撤至绥远,自成局面,要比南撤被蒋介石的势力所吞并,前途要好得多。

几经考虑,傅作义终于作出“暂守平律,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基本方针。

因此,他的56万兵力,收缩在东起北宁路的滦县,西至平绥路的张家口,长达600千米的地带,以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为重点,摆开一字长蛇阵。

傅作义的部署和犹豫,几乎都被我党所掌控。这不仅因为他女儿是共产党,而且被称为他“左膀右臂”的上校秘书阎又文,其实是隐蔽北平多年的共产党情报人员,负责起草傅作义的各种重要电报、文件及讲稿。

于是从解放战争初期开始,傅作义的军事实力、作战意图,甚至傅作义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对我党而言,几乎都是透明的。

毛泽东洞悉蒋介石、傅作义两人的心理,他在给前线指挥员的电报中指出:敌人总是对我们估计不足,对他们自己总是估计过高,但他们已是“惊弓之鸟”,随时准备飞走。

随着淮海战役的打响,蒋介石与傅作义加紧了是撤是守的磋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获悉国民党有放弃平津的企图后,决定改变原定的先阎锡山后傅作义的作战顺序,先歼傅作义集团,夺取平津,后解决太原、归绥。

这个改变是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作出的。

在阎锡山集团已被包围无从逃脱的态势下,最为紧迫的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抑留与消灭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

毛泽东认为,抑留傅作义部在平津地区加以歼灭,对全局最为有利。为此,毛泽东于11月7日即指示华北、东北解放军将领,密切注意傅作义的动向。

为了稳住并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中央军委还决定杨成武、李天焕兵团停止攻击归绥,华北第二兵团准备增援太原前线,协助徐向前的第一兵团,争取于12月15日前攻克太原。

11月9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要求在与聂荣臻商议后,指示杨成武部停攻归绥,“即在归绥、卓资山、集宁地区休整,待东北我军南下攻平津时再攻归绥”。但对太原阎锡山的攻击仍照常准备。

在这封信里,毛泽东仍令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主力即开保定、石家庄地区整补,16日开始向西参加太原作战。

当天24时,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份给杨成武、李井泉等人的电报,指出,在傅作义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在尚未下最后决心的情况下,我军“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作义集其嫡系3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

中央军委决定杨成武、李天焕停止攻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监视包头的部队取得联络外,主力即移至归绥、集宁之间休整,准备歼灭由平、津向绥远退却之傅作义部,待东北野战军攻平、津时或杨罗兵团在完成太原任务后回到平张线时,再打归绥。

停止攻击归绥,而继续打太原,似乎难以达到抑留傅作义的目的。这时,林彪看出了问题:太原的阎锡山,虽然不属于傅作义集团,但两人原属一系,有着历史渊源,打下太原,傅作义必惊恐不安,对抑留傅作义不利。

15日13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电中央军委,建议“暂不攻太原”。

文中说道:

一、徐州国民党军已有两个军起义,数个师被歼,刘汝明部亦甚动摇。在我军进攻下,该处敌人已有迅速被歼和瓦解的可能。

在此种情况下,蒋介石必更加企图将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调至南方增防和避免在平津地域遭受歼灭,而傅作义则为了保证〔存〕自己,可能企图向西逃回绥远,使东北我军入关将会扑空,不能发挥歼敌作用。

二、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除感觉军委令杨成武部暂不攻归绥的方针很好外,我们建议徐周、杨得志、罗瑞卿两部目前既未正式总攻太原,亦可暂不攻太原,而集中力量迅速包围保定或张家口。

在这两处中何处敌人较多,较可能达到包围的目的则包围何处,切断其与北平的联络,对所包围之敌,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

使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既不能撒手南下,亦不能撤退绥远,亦不能集中兵力守天津,或守平津。如我不攻城,他来增援则正便于我军歼灭等到东北部队南下后,再同时合力发动攻势,歼灭全部敌人。

三、太原已成死城,在我军歼灭傅作义及其所属之中央军后,届时可随时轻易拿,故太原之敌横直可歼灭的,并可有意留在打了平津之后作为那时无仗可打时的目标。”

已先期入关的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也不赞成军委令华北第二兵团西进打太原的方案,主张集中力量对付傅作义。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所提暂不攻太原的建议,对防止傅作义西撤也是有效的。

然而,他们对国民党军经天津由塘沽从海上安全撤退却未提出阻止的措施。显然,不封住国民党军从海上撤退的道路,就无法将其抑留在平津地区。

这个电报除建议不攻太原外,还建议对所包围之失望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以达到拖住敌人的目的。这对后来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方针的形成无疑有着一定的影响。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建议立即引起毛泽东的重视。16日,毛泽东电示太原前线的徐向前、周士第,征询推迟攻击太原的意见。

毛泽东在电文中指出,估计到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请你们考虑下列方针是否可行:再打一两个星期,将外围要点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部队固守已得阵地,就地休整等明年1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但是,毛泽东觉得林彪等提出的包围张家口、保定的建议似不可行。

毛泽东认为,华北第二、第三兵团集结在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嫡系部队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蒋、傅两系部队向海上撤退。

即使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因为国民党军共有35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如决心从海上撤退,可以集中10多个师将张家口之敌接出来,集中于津、沽逐步船运。而保定守军是两个保安队组成的师,包围与否不关大局,也有撤退模样。

尽管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这个建议非常粗糙,不够严密和完善,但却引起了毛泽东进一步的思索。

夜深了,未眠的寒风,在门外探头探脑,总想找个机会悄悄钻进来,门缝里便常常响起“吱吱”的声音,门也轻轻发出开合的响声。

屋里的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在思考战争问题,丝毫没注意到风的动静。此刻,墙上挂的大幅地图,成为毛泽东生活中的唯一。

毛泽东盯着地图上标定的新保安看了又看,然后抽烟,可是当手抬到嘴边,才发现指间的那支烟没有点燃。毛泽东发现后,轻轻“哦”了一声,却不立即点上,仅是把香烟夹在指间,继续他的思考。

毛泽东认为,可以停止对太原的攻击,但要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放弃10万人近月余苦战攻占的阵地,开至张家口去担负包围任务,一则阎锡山敌将出城骚扰;二则部队情绪上转不过来;三则我军未到张家口,而张家口之敌势将惧歼先逃。

撤围归绥,停攻太原,只能起到在心理上减轻傅作义迅速决定逃跑的作用,如果傅作义要放弃平津,华北军区部队仍然难以阻止其逃跑,而这正是毛泽东最不放心的地方。

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已经按计划被毛泽东调往张家口。从兵力部署来看,华北第二、三兵团,完全有能力阻止敌人向绥远撤退。

可是,要想阻止蒋、傅两系的部队从海上南逃,显然有困难。也就是说,仅仅包围张家口是不够的,不能达到抑留敌人于华北,就地全歼的目的。

华北的国民党军共有35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合计60万人。

假如傅作义拿定主意从海上逃跑,他完全可以仗着人多势众,集中10多个师强行西进,把张家口被围困的国民党军接出来,然后从津沽海口乘船南逃。届时,你挡都挡不住,那情况可是十分严重啊!

由此带出毛泽东另一层考虑,这就是请林彪等人考虑东北主力是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

这是一道摆在毛泽东面前,急待解决的难题!

毛泽东想了许久,当他再一次习惯性地把烟举到嘴边时,发现烟仍旧未点燃,不禁笑了。

“点火,点火!”毛泽东自言自语道,然后从旧棉袄的口袋里掏出火柴,把香烟点着。

一缕淡蓝色的烟云袅袅升起,一缕思绪也从毛泽东的脑海里缓缓升了起来。毛泽东猛地吸了几口香烟,接着,把烟掐灭。

毛泽东坚定地说:“就这么办,让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

由林彪等的停攻太原建议引出毛泽东要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这恐怕是林彪始料不及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建议和后来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对平津战役的胜利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朱德当即叫好。

朱德说:“我华北40万大军,即使胃口再好,也难吃掉敌人的60万兵马。何况敌人搞不好鞋底抹油——溜掉了。一旦我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从全局来看,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发动平津战役,有利于加速蒋家王朝的彻底崩溃!”

深夜,是清晨的前奏。清晨,给新的一天带来了希望。

在西柏坡的这个深夜,毛泽东和党中央决策层关于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定,同样昭示着华北战场上一个胜利的晨曲就要奏响。

11月16日4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曾经考虑过,认为如以杨得志、罗瑞卿、耿飚部位于绥东与杨成武集结一起,可以阻止傅作义部向绥远撤退,但不能阻止傅部及中央军向海上撤退,包围张家口也不能达此目的。

傅部主力均在北平附近。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法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你们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毛泽东之所以在电文中用商量的口气,是考虑到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就让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入关,确实有困难。

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林彪倒骑座椅,将双臂担在椅背上,面对墙壁上的那张巨大的作战地图,沉默了许久。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但我军伤亡也不小,以伤亡690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其中团以上干部就损失了18人。

部队连续作战,太疲劳了,需要补充兵力,进行休整,至少一个月时间的休整;其次,部队中东北籍战士居多,故土难离啊,大量的思想工作等着去做,并非说走抬腿就能走得了的;再次,部队的冬装均未下发,后勤保障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

作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的林彪,不得不为他的部队考虑。

林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他静静地思考着上述问题,他的浓眉下的一双眼睛里,流露出了些许难色。

11月17日14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致电中央军委,一一陈述了提前入关的困难:

一、东北主力提早入关很困难,因为东北解放后,部队思想发生很大波动。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以大力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新兵与俘虏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争取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否则逃亡减员会更为严重。此外,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发下。

二、为争取能迅速完成出动的准备工作,我们已于14日将原定之整训计划改变,集中在战士中进行解决入关思想及争取巩固补充新战士及俘虏战士工作,及在干部中反无政府无纪律的教育,已将军事教育改在将来行军作战的机会再进行。各纵队均提出要求延长休整时间,我们未予答复。

三、此次秋攻(指东北野战军发起的秋季攻势,即辽沈战役)第一纵队伤亡较少,虽可提前入关,但该纵队现在沈阳。第三纵队在锦州便于入关,但该纵队在秋攻中伤亡共10000余人,需要必需的休整。

我们拟争取现在海城、营口之第九纵队和在黑山的第十纵队尽可能先出动。

四、如敌确定不守平津,则必将在我东北主力尚未入关及开始发现我主力入关时即开始撤退。因此关内部队,最好能在东北主力尚未动时即能包围一股较大敌人,以拖住敌人为好。

五、以上情况及意见,供作参考,请指示。

可以看出,林彪态度明了:部队留在东北进行休整。同时,仍主张关内部队先包围一部敌军的策略。

然而,战场的局势发展得很快。

11月16日,华东北野战军战军对黄百韬兵团发起了总攻,中原野战军也攻克宿县,对徐州地区形成合围。

11月17日22时,由于形势紧迫要求东北野战军早日入关,在尚未收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复电的情况下,毛泽东便修改和签发了经书记处集体讨论,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央军委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并告东北局、华北局的电报,再次提出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问题。

电报指出,在南线战局急剧变化的情况下,蒋介石必将考虑长江防线问题,目前他“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华北、西北两集团,首先必是华北”,因为西北胡宗南集团还负有掩护四川和西南的任务。

毛泽东在这里填写道:虽然蒋介石不调动平津一带兵力这一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

电报接着说:“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和傅系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

“但欲抑留蒋介石、傅作义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如果蒋匪集中其24个师于津沽一线掩护海运,我们集中程子华、黄志勇兵团、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无法破坏其计划。”

“如果使用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于察绥方面,也没有充分把握阻止傅系西退。因傅系可在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到达绥东之前,乃至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兵团到达绥东之后,使用其骑兵、汽车及地方熟悉等条件,经大青山北麓冲过去,我军只能截歼其一部,难于截歼其主力。傅系一返,蒋系必同时南撤,使我两头失塌。”

鉴于东北野战军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提供了两种方案: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望你们郑重考虑下述两个方案:

一、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25日左右起向关内开动。预计现在锦、义地区的部队,下月10日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区。如敌正在南撤,我可歼灭其一部或大部。

如敌尚未开动,我可抑留该敌,继续休整,并恢复北宁路,然后大举歼敌。

二、不管蒋系、傅系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12月半,然后南进。

即是说,蒋介石、傅作义要撤就让其撤走,你们则准备到平津后无仗可打时即沿平汉路南下,先在长江中游作战,逐步东进与刘伯承、陈毅会攻京沪。以上两案何者为宜,望考虑答复。

此电报两个方案为毛泽东所写。十分明显,他虽然提出两个方案,但显然倾向于实行第一方案。

停攻归绥,停攻太原,只能起到刺激傅作义的作用。要确实把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华北,关键是要东北野战军入关。但是,东北野战军要提前入关困难不少。

当时,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大战之后,喘息未定,内部整理任务繁杂,以调整组织,融化俘虏,补充新兵,总结经验,并针对指战员的思想情况进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教育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做,都需要时间,很难以在短期内出动作战,因此纷纷要求延长休整时间。

对此,毛泽东和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在17日22时的电报中才提出提前入关或不提前入关两种方案,供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考虑选择。

解放军将帅之间,为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绞尽脑汁,一时难以找到一个妥善的办法。

然而,这时候,傅作义对蒋介石已失去了信心。他认为蒋介石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应宋美龄的要求,离开北平到上海去救投机倒把的孔令侃,要美人不要江山,何必再为蒋介石卖命?

事实上,华北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出路,所以,傅作义的战斗意志开始动摇。他到南京时,会见了桂系的副总统李宗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认为国民党政府已经不能战斗,必须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而中国共产党没有力量解放全中国,所以,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建立联合政府的和平谈判是有把握的。

傅作义当时想,既然和谈有把握,何必再北走南走。他于11月6日回到北平后,就把军队收缩在平津张地区不动,也不做进行战斗的准备,却忙着进行会见各界人士的政治活动。

同时,傅作义在北平与李宗仁的主和活动相呼应,自己也开始秘密地进行和谈活动,让他的政工处处长王克俊与傅的朋友刘厚同商议,与我党联系。

大军尚未出动,对方主将却试图暗地和谈。

在毛泽东看来,如此华北国民党50多万大军很可能从内部就分化了一半。

毛泽东考虑,这是将傅作义抑留在华北的一个契机。而要真正能把傅作义留在华北,并不在于傅作义有无起义的意向,关键还是要有留住他的实力。

如果要把战机变为战果,必须要依靠军事上的压迫,而不是在等待中幻想,而且如果此时国民党军发现傅作义试图和谈,很可能迅速放弃抵抗南逃。

18日18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

电报中说:

“一、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者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与我党联系等问题。现符定一已到石门,明后日即可见面,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国民党军。”

“二、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以一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国民党军不战投降。”

“三、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四、我们已令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在阜平停止,并准备出张家口附近协同杨成武阻止傅作义西退。徐周已复电同意停攻太原。”

2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先以4个纵队夜行晓宿秘密入关,执行隔断平津的任务。”

为了使东北主力入关的行动不过早惊动对方,毛泽东特别强调:“部队行动须十分隐蔽,蒋介石、傅作义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的,他们尚未料到你们主力会马上入关,因此除部队行动十分荫蔽外,请东北局及林彪、罗荣桓、谭政令新华社及东北各广播台在今后两星期内多发沈阳、新民、营口、锦州各地我主力部队庆功祝捷练兵开会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毛泽东还决定以聂荣臻的名义,通过符定一等,要傅作义派可靠代表到石家主,做起义谈判的初步接洽。

解放战争中,中央军委对各大野战军的指示,并不都是命令式的,大多是商量,只有出现像林彪在辽沈战役前期优柔寡断那样的情况,才迫不得已下死命令。

这几乎又是一道死命令!

林彪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没有表态。他问罗荣桓和刘亚楼:“你们的意见?”

罗荣桓是政委。罗荣桓换位思考,从毛泽东的来电中读出了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事关平津作战大局。于是,罗荣桓态度明确地说:“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至于困难,我们自己想办法克服。”

林彪当然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战机的重要性。

其实,11月17日复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之后,林彪已经意识到部队入关的十万火急,一旦延误时间,致使华北之敌向西或向南撤退,那么,不仅坐失良机,增加今后我军作战的困难,而且会酿成历史性大错,对解放战争的整个战局十分不利。

对于征战,林彪一向深思熟虑,这次也不例外。他的主意已经拿定,但出于个人性格的原因,不爱张扬,他没有把话事先说出来。

现在,见罗荣桓政委表了态,林彪这才不慌不忙地对参谋长刘亚楼说:“命令部队,立即行动,准备入关。”

林彪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面部风平浪静,语气十分随和,听上去,根本不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而是与老乡在聊家常。

19日9时30分,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报告中央军委:“18日18时来电敬悉。我们遵来电于22日出发,详细部署另电告。”

接着,经过和罗荣桓、刘亚楼等商定,林彪口述了一封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行动计划”的电文:

东北野战军决定暂时以玉田及其东西两侧地区为目标,向冀东前进。并计划取道两条平行路线分头前进,北路将经由义县、沈家台、达子岭、孤山子、喜峰口、遵化等地;南路则过锦州、边门、青龙、三岔口、建昌营。

鉴于诸多困难,各路部队可能比军委要求的时间推迟一天。南路先头部队为锦州的第三纵队,北路先行者为义县之第五纵队,各纵队均于23日黄昏出发,在沈阳之部队则于24日黄昏出发。

各部都将采取夜行晓宿原则,迅速秘密前进。

至此,经过中央军委和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电报往返,反复论证,不断补充,由停攻归绥,到停攻太原,再到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入关,中央军委发起平津战役的方针最终形成。 2lTXIC/DKmCxxp6o2VQJLGAzT27jTLJpG06RxpDJFRwyqstm+e+29MsfBHCRcl9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