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上海纺织行业裔式娟小组组长裔式娟因在“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活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裔式娟小组也被评为纺织工业部模范小组和全国先进集体。
裔式娟是江苏盐城县人,解放前,在上海第二棉纺织厂作细纱工。解放后,她努力工作,要求进步,很快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50年代初期,在推广郝建秀工作法时,裔式娟在上海市举办的训练班中担任小先生。
当时,车间平均看锭能力为525锭,裔式娟的看锭能力为576锭;车间的平均皮辊花率为0.58%,裔式娟的皮辊花率为0.28%。
在训练班中,裔式娟耐心细致地将郝建秀工作法教给每一个学员。她的小组,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小组,对上海市纺织行业推广郝建秀工作法,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多年来,裔式娟小组一直坚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她们针对生产需要,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内容、形式多样的竞赛。
当厂里推广半自动落纱机,提高劳动效率时,小组开展高工效竞赛;在提高质量运动中,小组针对棉纱疵点多,清洁工作不彻底的关键,开展捉疵点、清洁工作好的竞赛;当提高车速,活难做时,小组开展互助组和两姊妹协作赛。
在竞赛中,她注意发现先进,树立标兵,时刻都有比、学、赶、帮的目标。
有一个时期,钢丝圈耗费很大,主要原因是套钢丝圈时,用力过大易碎。裔式娟小组有位工人叫王群,技术比别人差,可是她套钢丝圈却有独到之处,操作时,套得快,套得好,3秒钟内能套二三大只,只只都好。
裔式娟发现她和别人操作不一样,就让她做给大家看,她是用一只手来套,大家都认为好,就都改为一只手套,解决了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也使钢丝圈的消耗大大降低,王群也被选为单项标兵。
在开展提高质量竞赛中,厂里规定每天坏纱不能超过40只,可是有时裔式娟小组出到100只以上,大家心里都很着急。她们发现本组的姐妹洪小妹一天捉200只纱疵,就及时总结她的经验进行交流,使一天1只也捉不到的,达到一天捉100只的水平,推动了竞赛,提高了质量,洪小妹也被选为捉纱疵的标兵。
在竞赛中,她们还互相帮助,提高技术水平,组织三个互助组,由组内技术比较好的人担任技术互助组长,采用观摩、表演和手把手教等方法,不让一个同伴掉队,使全组成员都达到操作能手的水平,接头速度平均在18根以上,做到了消灭白点。
裔式娟在生产中感到,档车工除了要提高本职技术外,还有一个难题是机器出了毛病找不出原因,往往因修理不及时而影响生产。
因此,她下定决心学好修车本领,主动地向师傅请教学技术,订师徒合同,使修车技术迅速提高。
她的修车技术提高后,她又想,光自己学会还不行,还要在全组中来一个“一精多会”的活动,使大家都能掌握修车的本领。
这样,不到一个月,人人都成了多面手,生产效率从92%,提高到96%。
技术提高,断头减少,全组扩大了看锭能力,21支纱由看1台扩大到2台;32支纱由2台扩大到2.5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至40%。
裔式娟认为,做好小组的思想工作,关怀同伴们的日常生活,把思想工作做到家里去,是搞好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天,上班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洪小妹还未来上班,大家都很关心,想起她这两天喊眼疼。一了解,果然生病在家。下班后大家到洪家去看,发现她的眼肿得连人也看不清,就把她送进医院,家务事全由小组同志包下来。
这时,洪小妹最小的孩子又出了麻疹并发肺炎,裔式娟她们瞒着洪小妹把孩子送进医院,直到孩子脱离危险,才告诉她。
洪小妹眼睛好了感动地说:“要不是小组同志的帮助。我的眼不肿瞎也得急瞎。”
上班后,洪小妹工作更积极了。
裔式娟还有一条重要体会,就是小组骨干要以身作则,事事干在前,冲在前。
1958年党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裔式娟和全组同志第一个在厂里提出加快车速的倡议。
可是车速加快后,断头增多,生产效率低。裔式娟急得睡不好觉。
她想,要闯过快速关,首先要顶住断头。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组骨干,大家认为倪玉珍技术水平比较高,大家想办法先让她顶住断头,一起找断头多的原因,终于抓住了要害,想出了办法。当天倪玉珍就超过了新的生产计划,第一个插上了红旗。
经她向大家介绍经验,两个星期内,全组人人都插上了红旗。21支纱从268转加快到400转,千锭时产量从30公斤提高到45公斤以上;32支纱车速从214转增加到310转,千锭时产量从16公斤左右提高到21.5公斤;棉纱正品率达到100%。
这一年,她们小组又一马当先,高产优质提前17天全面完成本年度的国家计划。产、质量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裔式娟小组从1953年起,连续8年,月月、年年全面完成国家计划,成为纺织战线一面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