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7月,党中央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不久,江西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江西省政府立即发出了全民支援农业的号召。
江西拖拉机厂决定赶制一批抗旱机械,即30马力的煤气机投入抗旱第一线。
但在加工这种机械不久,江西拖拉机厂就遇到了困难。原来,工厂没有加工煤气机缸头的工具,由于缺少这种部件,影响了煤气机的组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西拖拉机制造厂车工,著名技术革新能手赵志坚昼夜难眠,他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想这件事。
赵志坚是江西南昌人,生于1933年。解放前夕,他曾在南昌一家私营的外胎店学徒。1951年到江西拖拉机制造厂当车工。
赵志坚进厂后不仅工作踏实,重活、累活抢着干,而且还刻苦钻研技术。当时,车工最脏最累的活是车曲轴毛坯这种零件,每个重百斤,上下搬动多,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别人嫌干这种活是粗活,学不到技术,不愿意干。但赵志坚却不挑不拣,主动要求干。当工厂要给工人升级的时候,有人说赵志坚干的是粗活,没有技术,不同意给他升级,还有人说他是“傻瓜”。
赵志坚却说:“你说我是傻瓜,我就当‘傻瓜’,不升级我也干!”他干得比过去更起劲了。
赵志坚是个很有头脑的年轻人,别人说车曲轴毛坯没有技术,他偏偏要在这种粗活上作出成绩来。
他进厂不久,就学会了苏联的高速切削经验,并把它运用到车曲轴上,使原来加工一根煤气机曲轴由6小时降低到1小时20分钟。车柴油机曲轴毛坯,由原来4小时降低到40分钟。赵志坚的成就,立刻轰动了全厂。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说车曲轴的活没有技术了,而且,公认他是工厂的生产能手。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赵志坚只用了2年零3个多月,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从1955年2月到1958年7月,在3年半的时间里,赵志坚实现较大的技术革新65项,平均22天就有一项革新创造。有的提高工效1倍,有的达到300倍。
这次为了解决煤气机缸头的难题,他跑遍了南昌市的工厂和图书馆,到处搜寻资料。最后,终于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双轴钻搪缸头工具,将原5道生产工序改为1道,提高工效7倍,每只缸头由过去26分钟加工1只,降低到3分钟加工1只,保证了煤气机按时出厂,为支援抗旱立了一功。
60年代初期,赵志坚在技术革新方面又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一时期,他针对生产上的技术关键,奋力拚搏,勇于创新,为发展我国的拖拉机工业作出了显著贡献。
当时,我国由于贯彻了党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八字方针,顺利地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到了1963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开始恢复。这时,江西拖拉机厂生产开始大幅度上升,厂里多年没有解决的一些重大技术关键需要迅速解决;同时,还需要添置一些精密加工设备。
工厂领导对赵志坚寄以很大的希望。中共南昌市委也要求赵志坚等劳动模范发挥带头作用。
赵志坚没有辜负党和政府对他的信任和期望,他积极地投入了攻关热潮,把工厂的技术革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就在这一年,他一个人攻克了6项重大技术课题,创制了一台剃齿刀刃加工专用设备,还帮助别人实现了12项技术革新。
这一年的2月,工厂生产的皮带盘齿轮因没有合格的刀盘,无法生产了。当赵志坚得知技术部门准备进口刀盘的时候,他主动要求自己研制。这种刀盘上有30多个眼子,每个眼子角度的误差要求严格。
为了制造这种刀盘,他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经过日夜苦战,到6月初,他果真制造成功了。通过鉴定,这种刀盘加工出来的零件,同进口刀盘加工出来的完全一样。
这一年夏天,拖拉机上的变速箱加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为此全厂工人都十分着急。赵志坚又赶制出了一台专用加工机床。可是这台机床—直调整不好,不能投入使用。赵志坚刻苦努力,日以继夜地思索着、工作着,终于把它调整好了,从而解决了变速箱加工质量的技术关键。
随后,他又革新了煤气机活塞的加工方法,制造成功了四轴专用镗床、剃齿刀刃沟机等,有的提高工效26倍多。
这一时期,赵志坚除了自己坚持技术革新外,还无私地传授技术,热心地帮助和带动其他同志走技术革新的道路。他曾经帮助过许多同志革新和改进过工具。
特别是青年工人,在生产上一遇到困难,总是愿意找他研究。他也总是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使他们提高得很快。
有的青年工人问他:“你怎么这么聪明?不管什么问题,碰到你就能解决,到底有什么秘诀?”
赵志坚说:“我们工人哪个不聪明?你要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告诉你,多读书,多动脑筋保险你会比我更聪明!”
赵志坚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发展我国的拖拉机工业作出了贡献,到1964年,赵志坚总共实现技术革新195项。
从1955年起,他连续多次被选为省市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技术革新能手。1959年,他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命名为全国先进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