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9月15日,中南重镇的武汉是晴空万里,阳光和煦,一派喜气祥和的景象。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陪同下,专程来到武汉重型机床厂看望正在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而辛勤工作的一线工人们。
毛泽东是9月上旬离京到达武汉的。
在视察武汉重型机床厂前,他还参观了武汉大学校办工厂,接见了武汉大学、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南民族学院等4所高校的1.3万余名师生员工,并在武汉钢铁公司停留了一段时间,亲自观看了钢铁公司一号高炉的出铁情况。
走进武汉重型机床厂,毛泽东询问了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还真诚地向来这里援助的苏联专家们表示了诚挚的谢意。
在视察的过程中,王任重书记特地将一位技术工人介绍给毛泽东:“这位马学礼同志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为国家创造财富高达12万元。”
毛泽东一边微笑着点点头,一边向马学礼伸出手说:“马学礼同志,你的事迹我听说过了,不简单啊!”
马学礼激动地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毛主席,您好!那些贡献是我们全厂工人共同创造的,我个人实在是不敢当!”
毛泽东握着马学礼的手对王任重说:“我们的国家就需要这样的工人啊!”
马学礼激动地说:“毛主席,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
马学礼是山东省平度县人,解放后,考进了沈阳一机床厂当车工。1955年,24岁的马学礼由沈阳调到武汉重型机床厂,并被派往苏联学习技术,1957年7月回国,被安排到武重一车间重大件工部当工长。
当时,重大件工部承担了一批叫滑枕的零件的生产任务。这种零件有一个长2米、直径133毫米的内孔。按照惯例,工人们是用麻化钻头钻孔。钻完后,内孔的钢料成了一堆废钢屑。这种方法不仅速度慢,而且材料的浪费也十分惊人。
马学礼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高度的责任心使他坐卧不安。他想用在苏联看到的“套料刀”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刀具是把钻孔改成套孔,可以套出一根完整的好钢料,不会把好端端的钢料钻成钢屑,如果用于加工滑枕,肯定会既快又节省材料。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工艺科和工具车间的老技工,可由于加工“套料刀”设计复杂,制造精密,没人敢接这项任务,他们告诉马学礼说:套料刀好是好,就是干不了。
听了他们的话,马学礼并不灰心,他决定自己亲自动手研制出这种套料刀来。他借图纸、找原料,在人力物力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他常常和几个工人一起利用休息的时间躲在车间钻研刀具,边试验边改进。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套料刀制成了。
套料刀装好了,马上就要试验了!人们紧张地注视着刀头与圆钢接触的地方。
马学礼按了下电纽,机床旋转起来,套料刀楔入了圆钢里,但是套料刀套不出料来!
马学礼紧皱着眉头,察看着套料刀。工人们也都紧张地思索着。
“三个刀头的角度总是不对,是力量不均匀吧?”一个工人从嘴角溜出一句话来。
马学礼想了一下,大声说:“对,有道理。快磨刀吧!”
半小时后,修改后的套料刀,又顶住了圆钢的屁股。马学礼粗粗的手指头,又落在那电钮上。机床开动了,圆钢旋转着,套料刀慢慢地伸进圆钢里,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一截圆钢套下来了!
工人们欢呼着。欢呼声盖过了机床的轰鸣。
套料刀的制造成功,使原来需要3个人干的活,只要一个人就干完了,同时,加工一根滑枕的时间,也由原来的30多个工时,缩短到4个工时,为工厂节约了成倍的人力和时间。
看着一根根两米长的钢料被套了出来,马学礼感到非常的高兴。
马学礼的发明受到了工厂党委的大力赞扬,厂领导作出决定,号召全厂职工学习马学礼的创造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并把他誉为全厂“技术革新的一面红旗”。
1958年,中共中央制定“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马学礼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在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制造出一种叫外旋风铣的新工具,再一次为工厂创造了巨大的生产效益。
当时,马学礼被调到中小件工部当调整工,任务是帮助工人解决生产与技术上的难题。他来到中小件工部以后,发现工人们用原来的加工方法加工蜗杆零件,又慢又费力,常常完不成任务。
马学礼有了制造套料刀的经验,知道对于这种技术难题,只要寻找到好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他把丝杠铣床的原理运用到加工蜗杆零件上去,经过多次的实验和研究终于研制出了外旋风铣。
外旋风铣的成功研制,使加工蜗杆零件的工效提高12倍,也就是说,工人本来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一个月就可以完成了。
马学礼并不满足,他又将这种工具经过多次改进,使加工效率提高到了14倍到16倍。
马学礼研制外旋风铣的消息,轰动了全厂,轰动了全省,很快,甚至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也知道了他的大名。
6月,湖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接见了马学礼,他把马学礼的先进事迹概括为四句话:
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
马学礼受到党中央最高领导人接见后,并没有为此而骄傲,他在工作中依然虚心地学习先进的经验,并不断地在工作中寻找新技术革新项目。
一次,他发现另一个工作小组的一个工人,在铣螺丝帽时,工效很低,他就帮助那个工人创造了一种夹具,提高工效21倍。他还帮助齿轮车间的一个工人,掌握反行程往复吃刀法,提高效率14到16倍。
有一天,马学礼走过“套工段”,一串铁末飞到他脸上。他闪在一边,只见一台车床上,正在加工锌合金的零件,铁末满天飞,周围的机床上都落满了。
他走过去,看见转速只有600转,加工效率很低。便向那车工问道:
“怎么不把速度加快点?”
车工王敬乐苦笑了一下,说:“再快,铁末要飞出厂房去啦!”
马学礼思索着说:“不能叫它不飞吗?”
王敬乐笑了笑,没有说话。心想,铁末乱飞,这是常事,再说,这也值得动脑筋吗?
马学礼却真的动起脑筋来了。在他着来,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车床原可开1200转,现在只能开600转,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第二,铁末飞散在周围,影响其他机床的正常运行。
过了几天,马学礼手里拿着一块破布,和王敬乐商量起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试一试好吗?”
王敬乐停了车。只见马学礼把破布缠在刀头附近的刀杆上,心里觉得好笑。
马学礼缠好了,按了按电钮,车床旋转起来。铁末碰在破布上,像小溪似地流泻下去,再不满天飞了。
马学礼停了车,把转速加到1200转,再继续切削,铁末仍顺着刀架往下掉。
王敬乐激动地说:“马师傅,真解决问题!”
马学礼笑着说:“道理很简单,刀杆是硬的,弹力大,铁末碰到它肯定飞得又高又远;但若碰着软锦棉的一团破布,它就飞不起来了。”
后来,马学礼参加省观摩团,在沙市机械工厂表演的项目中,把这一项也列进去了。一个老工人看了以后,说:“这玩意看起来简单,效果可不简单。”
工人们对马学礼非常热爱。他们经常找他,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他们常对马学礼说:“马师傅!你真好!生产上的关键总是被你抓住了。”
马学礼回答道:“这就是因为有你们的帮助。你们不常常来找我,我那里知道什么是关键呢?”
马学礼还非常注意培养和帮助青年工人。工部里有一个生产小组,都是女青年。她们热情高,但因技术水平低,常常完不成任务。马学礼主动要求调到这个小组。他热心地向她们传授技术,给她们作示范表演,帮助她们提高技术。不久,这个小组就月月超额完成计划,成了先进小组。
以后,马学礼又对工厂的28件工具进行了革新,为国家创造财富12万多元。
同一年,他又实现技术革新60多项,提出了200多条革新建议。他创造的带有锥度的胎具,操作简便,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受到全国机械工人的欢迎,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他创造的这种胎具被命名为“马学礼胎具”。
每当一项创造发明实现的时候,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党和群众。当有人问他究竟实现了多少项技术革新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实在答不上来,因为我没有想到那是我一个人的东西。”
1959年,马学礼当选为全国劳模。在人民大会堂,他受到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