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湖南安江农校的教师袁隆平在带领学生劳动锻炼时,亲眼见到了人民遭受的苦难,心中疼痛不已。
在大学,他学的是遗传选种专业,在天灾面前,他感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于是便萌发了培育优良水稻品种的愿望。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一种水稻优良品种,让大江南北都增产,让人民不再饿肚子。回到学校后,他便开始了杂交水稻良种的探索和研究。
袁隆平是江西安德人,是50年代从西南农业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
1964年,他通过几年的细心观察,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肯定了水稻也具有杂种优势,并参阅了国外的有关资料,提出了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来利用杂种优势的设想。
这是国际上从1917年有人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以来,一直没有研究成功的课题。他从大田里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转育成第一代雄性不育系材料,首次写出了《水稻雄性不孕性》一文,发表在《科学通报》1966年第4期上。
这篇文章发表后遭到了某些人的反对。有人断言,开展这项研究是对遗传学的无知。可是国家科委、中共湖南省委和安江农校对此十分重视。
1967年,安江农校成立了科研小组,给他配备了两名助手,开始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某些人的嘲笑,没有吓倒这位立志要为我国水稻品种闯出一条新路的勇敢探索者。他通过对470多对不同品种的杂交,在1968年筛选出了有保持能力的“青小金一号”,为培育融型杂交水稻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不料就在这一年的5月,他培育出的“青小金一号”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走。几年的心血毁于一旦,这沉重的打击使他心肝欲裂,痛苦万分。
他抱着一线希望,四处去搜寻那些用心血凝成的秧苗。后来,在一口深水井里发现了一些残苗。他顾不得春寒水冷,立即脱掉衣服下井去寻摸。可是井窄水深,潜不到底。他赶紧找来水泵,把井水抽干。
不料,沉入井底的秧苗早已腐烂,只有浮在水面上的5株秧苗还有生机。他喜出望外,把这5株秧苗像宝贝一样保护起来,通过南繁北育,终于转育成“南广粘不育材料”。
1970年,“南广粘不育材料”已培育到第8代,但仍无法全部保持雄性不育特性。袁隆平逐渐认识到,“南广粘不育材料”可能属于核不育类型,便转而采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创造新的雄性不育材料,培育“三系”。
就在这一年的11月,传来了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沟边,发现了“野败型不育株”,从而为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他把这种不育株分发到全国15个省去培育,终于在1972年育成了第一批“野败型不育株”。
可是,恢复系仍没有找到。有人又断言,这种不育系是质不育,永远也找不到恢复系。不少地方的这项研究纷纷下马,而袁隆平则奋马扬鞭,又用了一年时间,从与华南野生稻亲缘较近的东南亚的高产品种中,找到了恢复系。
1973年10月,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袁隆平向大会汇报并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三系”的进展》一文,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基本配套。
籼型杂交水稻的发明,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这种水稻比普通水稻产量高、米质好、抗旱、抗涝、抗倒伏性强,平均亩产比其他良种增产100斤以上。
1973年,他选育成功了南优二号籼型杂交水稻。农校在1974年选用这种水稻作中稻试验,亩产达到1256斤,1975年作双季晚稻种,亩产1023斤。
这可喜的收获没有使他停步,为了使这项成果用于大面积生产,他又向最后一道难关,即提高杂交水稻制种田的产量展开了冲击。
在千军万马战海南的制种中,他担任省制种指挥部顾问。他深入田间,计算父本花粉的数量,扩大母本田的种植比例,制订以叶龄为指标,分期播父母本的方法,以保证花期相遇。
为了便于群众掌握幼穗分化的进程,他努力学习群众语言,提出鉴别的标准,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应用水、肥调整花期的办法,以及拉绳传粉、花期喷射等措施,使大面积制种亩产迅速突破百斤关,最高亩产突破四百斤,为千万亩推广杂交稻铺平了道路。
不久,这种新型水稻就成为我国13个省、市的中、晚稻的当家品种。使用5年中,全国累计增产粮食260多亿斤。
1979年,籼型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的专利转让给美国园环种子公司,为国家赢得23万美元的外汇,并商定,以后园环种子公司出售种子时,还将其总金额的6%付给我国,作为研究杂交水稻消耗费用的补偿。
此后,这个深受人们尊重的“天之骄子”很快被世界上许多盛产稻米的国家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的一次学术专题报告会上,袁隆平被命名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