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母为姓的母系社会时期

我国姓氏除了与原始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古代的女性分不开。那是在漫长的远古部落时代,人们多以狩猎满足于基本的生活。

人们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社会组织姓氏。人类经过长时期的不断发展,远古先民的游群部落逐步走向一种较高级的形态,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

这时候,人们已经走向社会组织形式下的“人”的角色分工,在男女性别对应下,常常是男子外出狩猎,女子则定居一方。

虽说人们都从事采集生产,但相比之下,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常常成为女性住地的“投宿者”。

那时候,男人和女人之间没有一定的配偶关系,男女交配繁衍之下的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唯一确认的尊亲。

传说远古时候在任地有一个部落,以地名为称呼,其首领叫任,也称“皇”。壬皇因手持规,有丁女手持矩,壬皇娶了丁女,生了三个儿子取名天皇、地皇、人皇,后世将他们称之为“三皇”。

至此,皇部落诞生,自称“规矩皇族”、“皇族”,最著名的就是人皇,规矩是皇族任氏的象征与图腾。规矩皇族基本上类似人类始祖。

人皇继承了部落首领,被称为“帝”,生下儿子戊和女儿己。皇子戊娶了癸女,于是产生了帝族。戊手持斧钺,武威四方;癸手持张开的圆规,那是她的佩饰。戊与癸生了儿子取名舜,因为“舜”字是“癸+戊”的合成,舜后来继承了部落首领。

舜娶了一对姐妹,姐妹也佩饰圆规,因此人们说舜娶了两个癸,其实舜娶的是娥皇、皇英姐妹。后来,两个癸分别生了很多孩子,为了区分母亲,有一支癸女的后代,将母亲“癸”下加“女”,形成“姜”姓;另一支癸女所生的后代,将“癸”左边加“女”字,形成“姚”姓。

所以,姜姓、姚姓,是同父异母,他们都是帝的后代,因为母亲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姓。姚、姜皆因母得姓,皆为癸女之后。

那时,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从西周铜器铭文可以看出,具有明确考证的姓不到30个,大多数都从“女”字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

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字旁,这就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在那时,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就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后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说:

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从生。

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后来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也说: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男子称氏,所以别贵贱。女子称姓,所以别婚姻。

由此可见,姓是古人用以判贵贱、明世系、别婚姻的,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群体性。

“姓”字从“女”从“生”,表示他或她都是由女性所生,这女性当然就是母亲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人,生下来后都会有一个姓和一个名,以表示他或她是属于某一氏族的成员。

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了。从周代以来,人的姓大多从父了,即以父之姓为姓,并且代代相传。

其实,“姓”本身只从“生”,加“女”偏旁,为形声字,反而后起于“生”字。因此,金文中“百姓”均写作“百生”。不但“姓”从“生”,而且“性”亦从“生”,故人性即“人生”,性命亦即“生命”。

从黄帝时代开始,母系的生殖已不再是命姓的根据了。后世姓氏的起源可以大致归为几类。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以邑名为氏,邑就是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赐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了。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来逐渐就不存在了。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还有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的,一般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为“伯”或“孟”,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如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了。

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太史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张、巫、屠、优、卜、陶等。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还有因赐姓、避讳改姓氏的,如明代赏功臣唐王胡赐以“李”姓,明王朝还赐“朱”姓等。汉文帝名刘恒,恒姓避讳改为“常”氏。西晋帝祖上是司马师,师姓遂缺笔改为“帅”氏。还有因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等。

姓作为氏族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了。

还有以国名为氏,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后来的常见姓。

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后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出现的新姓氏加入到旧有的形式行列中了。

[阅读链接]

在我国古代,尽管社会上已经流行跟父亲姓了,但也有少数跟母亲姓的,古人叫做“冒姓”。

汉代吕后姐姐的儿子叫吕长姁,他所以姓吕,很明显是因吕家权高势重而从母姓的。汉代赵王刘彭祖有宠姬名淖姬,她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叫淖子,这也是以其母之姓为淖。

这些从母姓者都是皇室或大贵族,从母姓的现象,很可能出于大贵族中一夫多妻制下的多子女,为了按生母的地位来区分高下贵贱的需要,用以区分远近亲疏。 6fzen4sRV6+sPCB9OrtLuPMKe7hO/pnAVoX1jN+w/Y4Suds57nyU11ik9jOfKY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