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以后,刘姓成为皇室国姓,人们以姓刘为荣,因此一些有功之臣或其他异族人,皆以皇恩赐姓为贵。如项羽的叔项伯,在鸿门宴上以身翼蔽,救刘邦脱险,后来高祖封项伯为列候,并赐姓为刘氏,其后裔遂之姓刘。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于是,娄敬的后代便将刘姓繁衍开来。
(2)西汉初年,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于是挛氏的子孙皆姓刘。
(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他们先后在山西、陕西、内蒙地区建立了汉、前赵和夏三个政权,后又定居河南。史称“河南刘氏”。因此这一支的刘氏便繁衍下来。
(4)公元494年,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后,入主中原。为了稳固对中原地区汉人的统治,就实行汉化政策,将鲜卑族人改用汉姓,率先将自己的‘拓跋”氏改为元姓,将独孤氏改为刘姓,共改了140多姓。
其实,独孤的祖先也姓刘,是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刘秀有个儿子刘辅,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败没于匈奴,曾被囚于独山下。后来,刘进伯与少数民族通婚,生子名尸利单于,传到六世孙罗辰这一代时后,随魏孝文帝迁洛阳时改姓刘。其后裔亦遂姓刘。
(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因此,沙陀刘氏的后世尊子孙都以刘为姓氏。
其他少数民族的刘姓有:宋元时期,被汉族同化的回族刘姓,蒙古族刘姓、满族刘姓,朝鲜族刘姓,维吾尔族刘姓等。至于台湾的高山族刘姓则出现较晚。
公元1758年,清朝廷曾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即卫、金,钱、廖、王、潘,黎,光绪末年,台湾被日本人侵占,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高山族人纷纷依托于当地有势力的汉人,其中就有刘姓者。
总之,一些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的原因,经济的原因,或天灾人祸,或仰汉,惧汉等原因,而改姓刘者为其多数。
刘姓的起源最主要的算是唐尧帝的后裔。特别是从汉以后,汉王朝达四百多年之久,且又有刘邦的“非刘姓不称王之盟约”,而且各王侯妻妾亦不止一个。据说光中山靖王刘胜就生了120个儿子又分封各地。
另外汉武帝时,还实行推恩法,允许各王国分封城邑给自己的子弟,于是大王国又分成许多小王国。与大封同姓王的同时,汉代还采取优待皇帝同姓的政策,凡与皇帝同姓者,均可免全家的一切徭役。
在西汉末年,可以免除徭役的同姓,可达10万余人。故平民百姓的刘氏人口,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兴旺。
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知远,本为沙佗族人,沙佗是西突厥族的一个别部,而西突厥也是古代匈奴族的别种。刘知远先世居太原,冒姓刘,叫刘唐明。
刘知远在后晋时辅晋高祖石敬塘立功,被封为太原王。晋亡后刘知远称帝,却有意在汉皇故里的丰县,为汉高祖刘邦修建了高皇庙,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