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你好!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我猜你八成在想:书里肯定有一些学习的秘籍,只要我学会了,就能在学习上如虎添翼。
如果你的预期是这样,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没错!”这本书里确实有一些看起来像秘籍的东西,只要你了解它、掌握它,你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因为这些是全世界顶级的心理学家、学习专家和脑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成果。但在打开这本“秘籍”之前,我想先和你聊聊: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当你在学习时,你有没有感到自己在发挥这种能力呢?
有件事我觉得很妙,比如我们去游泳,我们得学怎么换气、怎么拍水,要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才能下水。唱歌也是一样,要学会控制声带,要用身体共鸣,你才能唱好一首歌。但好像没人教过我们,“学习”这件事,应该要怎么学习。或者说,“学习”这件事,难道不应该经过学习之后,再去学习吗?
我上哈佛大学之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我一定是个很会学习的人,不然怎么能考上哈佛大学?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自认为是个很会学习的人。
在我移民到美国后,只会几句简单英文的我,通过努力,以全校第一名的身份,考入史岱文森高中。在史岱文森高中,我提前半年拿到毕业证,被哈佛大学录取,所以我自认为还是有点能力的。但是进入哈佛之后,我这个学霸被更厉害的学霸“干掉”了,而且心服口服。我也才知道,对于什么是学习,我还得好好学习一番。
在这里,不免要多说几句在哈佛的生活。哈佛坐落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镇,那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小镇。开学那天,我爸妈开车送我,对他们来说,那应该是一个非常骄傲的日子。
我母亲特地叮嘱我:“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总是待在宿舍里,多去图书馆,多看书,多向教授请教。”
在我母亲心中,哈佛生活大概就是在那座古香古色、超级无敌大的图书馆里,她的儿子每天清晨早早占好座位,到傍晚时分再背着书包离开吧。
但其实哈佛的社团活动特别多,也特别好玩!我可不想做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书呆子,所以当时我参加了亚洲同学会,加入一个杂志社,还在电台做DJ。当然了,我知道学习是第一重要的事,所以我也要好好规划一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
哈佛第一年主修通识课程,你可以选任何一门你感兴趣的课程。听“过来人”分享经验说:“你最好别选超过四门课,但也不要少于三门课。”于是,我“入乡随俗”,选了四门课。
选完之后,我身边的同学说:“轩,你要好好规划一下时间,因为每门课要读的书非常多。”
我想,没问题,我最擅长读书了!但去买课本的时候,我真傻了眼。
在哈佛校园旁边有个书店,哈佛的学生都是去那儿买书。里面有关于每个科目的各种各样的书,基本上同一个科目的书都放在同一个书架上。你选了哪门课,只要找到那个书架,把书拿下来放在篮子里去结账就好。
当我站在其中一个书架下面,我才知道什么叫“知识的重量”——我几乎需要搬走半个书架的书。
怪不得我的同学出发前都准备了一个购物车,像是去超市买菜一样!一开始,我还开他们玩笑,没想到糗在最后的是我自己。
抱了两次,我才把需要的书搬到收银台。我不光塞满了我的书包,还把店员给我的两个大大的塑料袋塞满了,结果回去的路上,因为书太重,塑料袋居然破了,书散落了一地。
最后我还是借了同学的购物车,才把书拉回宿舍。我把书摞在地上,从下到上用卷尺量了一下,差不多90厘米。这些就是第一个学期教授指定要读的书!我算了算需要花费的时间,还不包括上课的时间、准备考试的时间、写报告和写作业的时间……
好吧!我知道在哈佛上学很不容易了!
一开始,我真是拼了老命,白天时间不够就熬夜读书,经常读到满眼血丝。第二天的第一堂课一般是上午8:30,通常我在8:20才会醒过来,稍微洗把脸就跑出去,冲刺到教室里,坐在座位上,马上就想打瞌睡。
我还记得当时我要不断地掐自己,逼自己不能睡着,因为真是困极了。所以在第一学期,我真的觉得太难了!
不光是我,我发现很多同学的黑眼圈也越来越重,好像大家都没办法承受这种学习的强度。后来,有一些同学找到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办法,就是在宿舍的餐厅学习,困了累了就给自己倒咖啡或可乐。当然了,每个这么做的人,在学期结束后,都胖了十几斤。
就在我觉得累到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崩溃的边缘徘徊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神人”,他叫Joe,是我的舍友。
我还记得第一次结识这位老兄的情形。当时我搬着行李去宿舍楼,刚一进去,就听到有一个很低的贝斯的声音,好像有人在举办派对。越靠近我的房间,声音就越大,震得门框都在颤动。一进房间,我就看到了这位老兄在放音乐。
我想,这太酷了!刚好我也喜欢音乐。
我们相互做自我介绍,我得知他除了玩音乐,还是田径队的成员,每天都要去操场训练。此后的日子里,我常看到他早晨就跑出门,下午有时候回来睡个觉,晚上去同学的派对做DJ,感觉每天的日子都挺轻松的。
我有点好奇,他有多少精力放在学习上呢?要知道,我可是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自习呢!于是,在第一个学期之后,拿到成绩单,我就问他:“Hi,Joe,你的成绩如何?”
他耸耸肩说:“还好啊,都是A啊!”
什么?我翻翻他的成绩单,还真是这样。关键是,他主修的一些课,真的挺难的。
我太郁闷了!心想这哥们儿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霸,这么会玩,学习还这么好!
于是,我不禁问道:“你怎么能做到每天都这么轻松呢?”
没想到他反问我:“轩,你怎么能做到每天都那么忙呢?”
我以为他在嘲讽我,后来发现并不是。他很认真地跟我说:“我看你一天到晚都在读书,动不动就抱着一堆书去图书馆,我真的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有毅力,我是没办法做到。”
“但是你不用每天读书,照样可以全拿A啊,为什么你能办到呢,还可以这么轻松?”我虚心请教。
他回了我一句话:“You just do what you gotta do!(你就是做你得做的。)”
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对吧?
他接着解释说:“其实每天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但如果你真的停下来思考,会发现绝大多数事情,真的不是那么有必要去做。所以,如果你现在要做一件事,那么当下,你就必须要做。”
这是他上大学之前,在田径队学到的重要一课。因为田径队要占用大量时间来训练,所以教练跟他说:“一边要训练,一边还要完成学业,你的时间肯定不够用。所以,你要选出你必须要做的事,然后把它做好。做好之后,剩余时间你再去做别的。”
所以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他随时问自己:“当下我最需要做什么?”比如临近考试了,他训练完,冲回房间,洗个澡换好衣服之后,就坐在书桌前,把书打开,盯着看很久。以往我看见他这样做,以为他在看书发呆,现在才知道,他是在研究课纲。这个课纲就是每个学期开始,教授列给我们的要学的内容和要读的书,他就是在看这个。
为什么要看这么久?他说:“我必须要先搞清楚,教授最希望我们学到什么,以及这个课程的脉络。掌握了这个之后,我才能知道我必须要看什么书。因为我没有时间,也没办法看完所有的东西,所以掌握这个脉络之后,我才能知道如何取舍。”
他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像我之前准备考试,就是打开书,从第一页开始念,事无巨细都要掌握,尽量学得越多越好,但往往越学效率越低,直到筋疲力尽。而Joe的做法是,先挑出他必须要看的,今天就花2小时看,其他的先不管。他肯定没办法学完所有的东西,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习效率非常高,而且考试的内容,也都是从这些主要脉络来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件事——
学习,必须要寒窗苦读吗?要一直跟自己过不去,苦坐在那里学吗?按照传统的看法,“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得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根据我在哈佛的观察,那些学霸很少有这么做的。
他们通常既是“书虫”,又是“玩家”,学习、社交、社团活动、比赛,统统没落下,考试成绩照样顶呱呱。同样是一天24小时,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高效率?
为此,我向很多学霸请教,了解他们的方法和经验,他们也很乐意分享,于是,我获得了很多关于学习这件事的不同角度的认知。学到一些学习的招数后,我也不再是那个每天抱着一堆书,去图书馆苦读的傻小子了。
后来进入大二,出于个人兴趣,我主修了心理学,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研究人的大脑如何记忆、如何保持专注、如何提高自我效能等。从这些研究中,我也发现,原来Joe和那些学霸同学,他们或许并不了解这些研究,但他们使用的学习方法,或多或少都符合学习的规律。
所以,这就成为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缘起。既然这些关于学习的学习方法如此高效又好用,为什么不整理出来,让更多为学习而苦恼的同学,能够加倍甚至数倍地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呢?
更妙的是,心理学中的很多研究可以和这些方法相互佐证,让我能够从中选取出具有普遍性而不是基于个人特质的方法。换句话说,你只要掌握这些方法,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必然会有好的效果,这一点我非常确信。
所以,亲爱的同学,无论你处在哪个年级,我都希望你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一天只有24小时,一年只有365天,而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忙,你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而留给学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那么,如何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实现最高的学习产出,是我们年轻时就要解决的课题。
或许学过的知识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忘却,让你头疼的考试会随着升学而被抛之身后,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哪怕在你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仍然会源源不断地为你带来收益。
这正是我所希望达成的愿景。在不断流逝的时光里,让我们抓住那些根本的、重要的事,让它们在之后的岁月里,能够闪闪发光。
You just do what you gotta do!(你就是做你得做的。)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