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少先队队长成长为警卫营班长

1915年4月,张思德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还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出生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2月他加入红军,在仪陇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川陕省军区指挥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先后多次负伤,九死一生。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三度走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县地区,他神奇地一人夺下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

1936年到陕北后,他进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前,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行动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啥。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在水塘旁边果然看到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要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止住他,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随后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诉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迷迷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搪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1938年春,张思德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讯班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讯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讯班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不久,张思德任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备团一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项革命工作。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30多公里的安塞县石峡峪办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他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上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

张思德(左)和战友一起烧炭 STEDsI4LJQ7a9eeAfODh/jGd37jMVM9xtLOMJ/pSDqa2Njzss7LGdvKOmt5hyu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