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路途都会有始终坚定不移陪伴着你的人,那些人是谁呢?对于我而言,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告白最爱“你们”的人,一起把沿路的感谢活成答案。你们陪我们长大,我们陪你们变老!
第一次看这个标题,你会想到什么?陈奕迅的那首歌,还是爱情?其实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值新中国七十华诞,我便借着红色的旋律向我的父母表白,向他们二十年的酸甜苦辣表白。
我的妈妈生我时很年轻,较小的年龄差为后来我们一家的相处模式奠定了基础。青春期懵懵懂懂时,与我的朋友、同学不同,我会选择和父母讲述处于这个阶段的迷茫和困惑,他们也会及时给我指出一条光亮的路。因此,我的青春期里没有争吵,更多的是属于青春的那一份美好。换一种角度来看,正因为这种相处模式,才造就了我如今活泼外向的性格。
我的父母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他们给予我的建设性意见却一点也不少。老话常说“父母走过的桥都比子女走过的路来得多”,当多数同龄人面临选择时,他们的父母通常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而我的父母刚好相反,如果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影响较大时,他们会给我详细分析这件事的利与弊,然后让我自己来衡量。就比如高考完填报志愿时,他们不会把他们觉得什么是对的告诉我,而是到处问朋友、亲戚什么专业、学校好,一一列举出来,让我选择。就像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遇见幸福》一样,女儿一直有一个音乐梦,但是妈妈却一直想要把她送到会计班学习,但也因后来的彼此理解,矛盾逐渐一一化解。剧中有一句台词写得非常好——“孩子们该走的歪路一条也不会少,只有走过了,才会知道歪路是长什么样的。”我的父母在我童年的时候,不会强迫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当时年幼的我,现在回忆起来,记得最多的回忆是和沙子一起度过的。很感谢你们,才让我拥有了一个如此完整的童年。彼此理解,遇见幸福!
《定西女儿远嫁的孤独》里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是假的,空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唯有父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曾经的他们也有梦想,但当我出生后,他们的梦想就变成了我的梦想。那个年代的他们,没有将我一人丢给在老家的爷爷奶奶,而是选择将我带在身边,一直陪伴着我的童年、少年,乃至成年。就如《陪你度过漫长岁月》的歌词中写道:“陪你把想念的酸拥抱成温暖,陪你把彷徨写出情节来,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陪你把独自孤单变成了勇敢,陪伴你一直到这故事说完。”这肯定也是父母想对我说的,他们希望一直陪伴着我,陪我抒写自己的人生。
我亲爱的父母,你们从来都不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你们总会用一种鼓励和激发的态度来教育我和弟弟。从小到大,你们都不会拿我和别人相比,但前提是我们尽力而为。在我怀着胆怯的心情犹豫该不该参加演讲比赛的时候,你们会推我一把,即使我没有拿到名次(你们给予我的安慰是“起码你尝试过了”);在我想要打暑假工的时候,你们不会阻拦我,而会在幕后做好充分的后勤工作,即使没有得到丰厚的回扣(你们给我的安慰是“起码你获得了老板的欣赏和认同”);你们也许有的时候会怪罪我不懂事,我也会不理智地顶撞你们,但我知道,你们是想让我尝试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谢谢你们,让我能够更早地体验生活,让我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家庭,不是非常富有,但你们总会把最好的留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喜欢的东西,你们都会买给我,这一点连弟弟有时候都会很羡慕呢。你们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但你们很注重我们的见识长短,坚信着“行路多者见识广”这一说法,因此,只要你们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带着我和弟弟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品味祖国的壮丽宏图。起初的我,仅仅是觉得能够出去玩就是一件好事,直到前几年,才明白你们的用意——人一定要旅行,尤其是女孩子,旅行获得的远见是书本永远无法给予的。
曾在网络上看过一句话:“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物从嘴巴里说出的最动人的言语不是情侣之间的海誓山盟,而是那一声声的‘爸爸妈妈’。”你们说,当时很辛苦,但听到了那一声呢喃的“爸爸妈妈”,就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父母总是在付出,子女们总是在不断地索取,这就是中国传统却又饱富情感的一种纽带,在不断付出与索取中代代相传。随着我不断长大,生活也让我懂得了很多,你们也变得苍老了许多。就像那首《父亲》所唱的一样,我也希望时光能够慢一些,别再让你们变老了,也希望今后你们能够岁月静好,我来替你们负重前行。
我的父母,跟大多数已婚人士一样,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而发生争吵,但有时他们的争吵却也为生活添加了一些乐趣。尽管他们结婚快二十年了,但仍然会像情侣一样,在公园手牵着手聊天。我和弟弟在前面走着,时不时回头,还能看见父亲脸上娇羞的表情,藏不住的是他那幸福洋溢的笑容。俗话说孩子身上总会带着父母的影子,没错,我很幸福;人们又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没错。如果有一天我要成家了,我也一定要活得像他们一样精彩幸福。
像我们慢慢长大,父母们也逐渐变老。慢慢长大的我后来也才知道,爸爸并不是无敌的那个爸爸,妈妈也不是刚强的那个妈妈,他们也是会生病的。有一次爸爸的手实在疼得厉害,去了很多家医院都没有治好。那个时候的我,还在高一,于是暗自下了一个决心,别人治不好我的爸爸,我就来帮爸爸治。自此之后,我慢慢变得有目标了,想当一名医生的执念越来越明确。每天的努力更加有了方向。我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的医生,可以帮助我的爸爸。就这样,依稀记得高考前夕的那段时光,爸爸妈妈弟弟给我送了一大堆吃的、补的。想必你们也一定知道我很紧张且有一点胆怯了,就在你们要回家的时候,你们挨个拥抱我,替我加油。爸爸也一如既往,很稳重,微笑着对我讲,加油,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你们的鼓励,仿佛给我吃下了一粒定心丸般。最终,我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医学院校。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快二十岁的大姑娘了,而且离家挺远的,好在生活在当下一个信息发展迅速的环境中,有时候会两天甚至每天都像一个三岁的小朋友一样在电话的这头跟父母撒娇、聊家常。一到节假日,我就会回家。每次回家的心情总是激动、忐忑又夹杂着满满的开心。我知道,这是对亲情的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最大的依赖;我们越长大,越明白亲情的可贵。你们没有缺席我人生中任何一个重要的成长环节,我也不应缺席你们逐渐衰老的岁月!
现如今的我,已经是一名大二的学姐了,也已在心理中心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待了一年多了。想当初,刚步入大学的我在父母的陪同下认识了丁老师,慢慢学会了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做过一些心理咨询,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同学的根源性问题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换句话说,如若一个家庭美满幸福,其家人的心理状况也必将是幸福的。我觉得心理中心的小伙伴们都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积极和活泼。在我看来,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和人格特性,而我们朋辈心理咨询员所应该做的分内事就是用自己的幸福来照亮其他人的黑夜吧!
父爱无言,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常用他独特的沉默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同样,他也以这样的方式来教会我人生道理和陪我长大;母爱如水,我的妈妈就是这样,如同一个姐姐,用她独特的温暖来照亮我前行的路途。我很爱你们,我的爸爸妈妈。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来吧,让我们彼此陪伴,学会珍惜,遇见幸福吧!
自2013年二胎政策放开,我身边许多同学多了弟弟妹妹,但总会听到他们抱怨,新生命到来后,自己不再是家里最受疼爱的孩子,所有的东西都要留给那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弟弟妹妹。我也同这部分人一样,有一个我并不喜欢的弟弟,但那是上高中之前的事了。
在担任朋辈心理咨询员这段时间里,我接触了几个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其中有个同学我印象深刻。她觉得自己不被爸爸妈妈喜欢,自从有了弟弟,她就开始做出各种行为来讨好爸妈,但是心态不断地扭曲。这是很多青春期孩子会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也不例外。反抗家长所做的决定,与家长吵架,离家出走,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弟弟的出生。
在当今时代有二胎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特别是第一胎生了女儿的家庭。当父母有了想要第二胎的想法,他们就会给你灌输一种“你都喜欢跟小伙伴玩耍,那爸爸妈妈给你生一个可以一直和你玩的小伙伴”的观念。起初,我总是高兴地幻想着爸爸妈妈会带给我一个小伙伴,但当弟弟出生的那一刻,我放弃了荒唐的想法。2006年8月3日,6岁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刚刚出生、像个小老鼠一样的小崽子会是以后最宠我的人。
在弟弟快出生时,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姑姑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不同于往常对我的关爱备至,那天的他们一点都没有注意到我的情绪,只是一直询问我等下有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开不开心。那一刻,我对这个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有了一丝讨厌。妈妈被推出产房,医生告知生的是个小男孩,一家人高高兴兴地一起前往病房等待我的弟弟。护士姐姐把我弟弟抱过来的时候,爸爸高兴地笑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老爸总是不苟言笑的。我的心里多了一些不舒服,看着我那刚出生的弟弟又多了一丝讨厌。父亲竟然还让我抱他,我憋着怒气,不满地接了过来,哪知他直接在我身上上了个厕所,慌不择路的我差点把这个小生命给扔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弟弟也一天天长大了。他开始和我抢东西。饭桌上我喜欢吃小鸡腿,弟弟就插嘴说那是他喜欢的,让我把鸡腿让给他;看电视时,我想看综艺,弟弟就哭闹着控诉我欺负他,不让他看动画片;吃零食时,不分享给他他就告状。爷爷总是说我不懂事,作为姐姐不懂得要让着弟弟。就是他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的行为,导致我一度不给弟弟好脸色看,还说了一句伤他心的话——“为什么当初要生你的时候我没有极力反对?要不然就没有你了。”这话出口后,我与弟弟陷入了将近两个星期的冷战,但那时我还不懂事,庆幸着那个讨人厌的弟弟终于不来烦我了。好景不长,我们结束冷战后,几乎每天都要吵架,但最后被骂的只有我。带着这份委屈,加之青春期叛逆作祟,我开始有意无意地针对他。我会“好心”带弟弟出去玩,让他一身脏脏地回家等待挨骂;我会留下离家出走的信,信里满是不喜欢弟弟的话语;哥哥姐姐到我家来玩,总是不带他。
就在弟弟刚刚上幼儿园的年纪,妈妈离开了我们。我不清楚妈妈是不是因为我的行为感到失望难过了,那一夜后,我不再欺负弟弟,可也不愿给他好脸色,我总觉得是因为我和他的无数次不和与吵闹,妈妈才会离开,到头来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但弟弟好像一夜间长大了,每次不管我对他态度有多坏,他只是对我笑笑,也不再和我争抢,将自己的零食分给我吃。频繁的争吵停息了,我和弟弟的关系有所缓和。
过了四年,我上了高中。我去了市里上高中,离开了家,在学校住宿。或许是短暂地离开了家庭,距离产生美,我和弟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每次打电话回家,询问家里情况,总少不了奶奶嘴里那句“弟弟想你了”,我只是震惊,他怎么可能想我呢?奶奶说弟弟每每遇到好吃的好玩的都会乖巧地等待姐姐回家,期盼一家人早点相聚。奶奶的话显然可信度不高,然而有一次回家,我发现奶奶说的好像是真的。弟弟去找同学玩,奶奶就拉着我到厨房里念叨,“前两天杀了一只鸡,想给你弟弟补身体,你弟弟说要等你回来再炖。你看看对你多好呀!”就此我对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有了不同的看法。哪怕他回家后并没有如奶奶所说的那般热情,依旧是对我不理不睬。我就想,哼,装什么呢,心里面肯定想我想得紧哩!
后来,他会跑到车站等我回家,帮我提行李。邻居看到都会说:“翔啊,又来接姐姐回家啦,真乖啊。”一开始我就在心里笑笑。谁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盘引起我的注意?可真的不一样了,这个小男孩长大了,成男子汉了,学会了等待与照顾,我每次一下车就充满了轻松与愉悦。慢慢地,我开始同他交流,问他在学校里发生的趣事,问他需不需要添置什么新东西。高三那年,因为要全力备考,我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每个月回家一趟,也没有经常打电话。
高三开学前,我正在准备行李箱,弟弟到房间来,给了我一个红包。我拿着红包说不出只言片语,他却红着脸说,那是他存的一点点钱,给我了,反正他也没什么用。问他是哪里来的钱,他没有回答我。我不信,在饭桌上问了爷爷。爷爷就笑了,说你:“弟弟对你多好啊。这些都是我每个星期给他的零花钱,他都存起来给你了。”这下我没话了,鼻头酸巴巴的,眼泪堵住了双眼。弟弟扒着饭,还在安慰我:“反正我才小学没什么用,先给你用。等我读大学,你应该工作了吧,你养我就好。”我从没想过,他会这么想这么做,规划自己的将来,把我也写进他的计划中,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一夜长大不过如此。日后的熟稔时常让我恍惚,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没有他一半懂事,作为姐姐好像都没有为他做过什么。
自嫌弃到陪伴,我们的关系不止归功于时间,更多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主动,另一方呈现了效果并反馈。在宿舍和舍友聊天,她们抱怨自己的弟弟找自己要钱买东西,我就会笑着说:“那我弟真好,他把自己的零花钱交给我保管,需要买东西就让我帮忙参考意见。”原来弟弟也能成为我的骄傲,也能成为我炫耀的对象啊。有次炒菜我不小心烫到手,他竟然站在厨房跟奶奶学做菜,有模有样的。他那时上小学,尚未长高,竟也能踩着个小板凳炒起菜来了。拌嘴的事情也常有,虽然他存着心思学做菜,但成品并不好吃,我嫌弃他,他就会回怼,明明很好吃,是我蠢不懂得欣赏。若他想要买鞋,自己又没有钱了,就来找我。我总是给他制定标准,考到某个分数段就立刻下单。然而弟弟实诚得紧,没考到就不要了,有时候真不知道是实诚还是固执。尽管如此,鞋还是下单了。当我告知他快递到家时,他边说自己没有达到要求,边忍不住奔向了自己的新鞋子。上大学前的暑假,我拉着他聊天,我疑惑于明明弟弟以前也会跟我吵架,怎么就突然对我那么好。他回答:“你又不在家我跟谁吵啊,再说你在外面吃那么多,我又不买什么,有钱也没什么用,就给你好了。”
我从没想过,这个带着傲娇属性的弟弟,其实处处在为我着想,反而是我在笨拙地接受着这份关爱,不够坦然。相处是一门学问,外界强加给你的压力,或许会让你在一阵子迷失,但请别犹豫,你其实很爱你的弟弟妹妹,他们也一样爱着你,只是他们突然的降临会让你有些不知所措,只是你第一次做哥哥姐姐还不懂得什么是爱。跟弟弟妹妹打电话吧,或许他们正在想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