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叛逆的模样,有你们的功劳

陈倩玢

为什么孩子会叛逆?家长总觉得孩子不够理解自己工作的辛苦,而忽略了自己是否理解过孩子的情绪和想法。为人父母,家长总认为在物质条件上尽量满足孩子就是“爱”的表达,却不承想情感认知更为细腻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陪伴。同时暴露出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教育任重而道远,每个人都仍在路上。

近期陪妈妈和同事聚餐,听妈妈的同事说自己的儿子处在叛逆期,不肯上学,拒绝与父亲交流,不与同龄人接触,情绪不受控,喜怒无常。叛逆的起因是和父亲吵架,父亲怒骂了一声“滚出去”,于是孩子一下子逆反了,逐渐长成现在叛逆的模样。

但是真的仅仅只是吵的那一架的问题吗?席间,长辈家长们都觉得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过于叛逆,对吵架中的一句气话过度反应。作为家长,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有更好的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以自己的心理情况来代入孩子,觉得孩子也能充分地自觉消化所有不良情绪。殊不知孩子经历得太少,不能良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和各种人际关系,会为伤人的话语耿耿于怀。当这种受伤的感受和不满的情绪堆积到顶点的时候,孩子就会情绪崩溃。而这在家长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你这么大的小孩能有什么情绪?能有什么压力?有什么东西能记恨这么久?

而这样的想法就会造成他们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孩子觉得家长不关心、不懂自己;家长觉得孩子叛逆、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双方在一次次争吵中磨灭了耐心和爱意,最后爆发积攒的情绪。叔叔家的儿子现在就处在一个独处时很平静,但一旦见到自己的父亲就会情绪爆发,甚至发生过拿美工刀胁迫父亲离开的情况,他平时就把自己封闭在小房间中,也不会与其他的家人进行沟通。

这种双方对于情绪和压力的认知差异是造成家庭中家长与子女之间隔阂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总认为孩子再累也不会比自己在职场上打拼赚钱累,自己工作这么辛苦、养家压力这么大都能够维持良好的状态,孩子学习能比自己工作压力更大吗?并且在与子女的交流中,家长也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忽略了话语的伤人程度,常常说出对于孩子而言很伤人的话语但却不自知,更不会承认。很多人叙述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时就常常提到来自父母的“言语暴力”。

在妈妈的同事们看来,那位叔叔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宠溺,无论孩子在物质上有什么要求都会尽全力去满足,骂孩子、和孩子吵架也只是因为太过关心孩子的学习。我不知道在此前的每一次争吵中是否都有对孩子而言伤人的话语存在,但孩子对父亲的失望和拒绝交流并非偶然或者一次争吵的结果。我的发小在中学成绩一直都是中等偏下,她的妈妈在她考试成绩并不喜人的时候很爱指责她说她是“没用的东西”“垃圾”“以后就是去要饭”,甚至不会顾忌责骂当时有没有其他人在场。幸好发小天生乐观,从来不会在意这些伤人自尊的话。但如若换作一个心思细腻敏感的孩子,这些话绝对会在他心上留一道疤,可能就算长大成人后也无法忘记听到这些话语时的伤害。

在席间听妈妈的同事叙述自己儿子的问题,除了家长与子女间交流的问题和对情绪压力的认知差异,我还注意到在现在这个很多心理疾病发病率都明显升高的时代,仍有很多人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不够准确,存在抵抗心理,觉得有心理疾病的人是“疯子”“要被关进精神病院”。

妈妈同事的儿子有时会与他的母亲沟通,他的母亲也曾想给他联系心理治疗,但孩子却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对他的侮辱,是家里人都觉得他是疯子,要把他关进精神病院。虽然现在高校的心理辅导已经很深入地渗透进大学生活,新生入学都会开办多场相关的心理讲座进行知识普及和测试摸底,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相关活动开展,但就整个大众的普及层面来说,心理知识科普任重道远。

不仅仅是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科普,对于平常的压力放松和情绪排解的方式也需要更多人去了解。我的一个学妹在情绪烦躁的时候会忍不住冲着亲人发脾气,冷静后又会觉得家人对自己这么好,自己却这样暴躁是非常不对的,感到十分后悔,但在当下她就是无法合理控制自己的烦躁情绪。后来,她一有烦躁情绪就和我聊天排解或是通过运动排解,她对情绪的控制明显好了很多,烦躁情绪产生的频率也降低了。

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人终生都在治愈小时候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每一个孩子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每一位家长也都是第一次当这个孩子的父母,双方更需要的是互相理解而非强行要求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因为阅历和认知层面的不同,可能大多数父母都无法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也不太可能在学生时期就懂得父母的为难,这种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更需要学会情绪的排解控制,以求能达成更好的沟通。一味地输出情绪并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如我妈妈同事那样的恶性结果。

现在那位叔叔也终于懂得服软,不再像此前那样“说着说着就火大”,但他儿子何时能不再执拗,何时能懂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和医院其他科室的治疗一样,是为达成机体健康的常规治疗,没有任何的特殊性,还需要他的弟弟、母亲、朋友持之以恒地劝说和开导。

其实多和长辈沟通就会发现,老一辈的人都对心理疾病抱有一种“不相信”或是“觉得是疯了”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会影响到下一代孩子对心理疾病的看法,所以我们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平常也可以多和自己的亲人科普相关的心理知识,和他们细说如何科学控制情绪、排解情绪,引导他们要懂得述说,从身边开始普及,才能让与心理相关的一切被更多的人正确认知,让那位叔叔家的情况不再发生。 6IMGLNemAbA5G2zUWuFMK4i+0VdYrlwio3mg2vsHB7YRFcwz7lkGosSk1q51pm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