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顺应人发展,而人也在借助移动互联进化。
梅洛-庞蒂常说,“身体”是我们与生存的世界实现连接的关键
。而从12世纪眼镜的发明之后,我们便渐渐开始明悟人类在身体层面超越原本天赋缺陷乃至能力边界的可能了。“我们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
。时至今日,在移动互联的辅助下,这种“数字化义肢”更是将对人类的赋能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相比于电脑正襟危坐般立于人前,移动端往往在使用的环境与方式上有着更大的灵活性。用户使用移动端注重的是随叫随到、讲究的是快进快出,而这种灵活的场景和目标也就导致移动化的过程中,产品的基本设计、技术应用
、内容呈现、操作模式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与固定在桌前的PC端不同的使用需求。简单来说,为的是让人和机器的对话,来得更加容易一点;让机器给人的赋能,来得更多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对话是一切赋能的基础,也是我们和一切机器进行交互的时候,都必须触达的一种状态,即人类应该能够经由对方给出的反馈判断互动的有效性。对此,尼葛洛庞帝的一段论述堪称经典:
“只要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按了电梯按钮之后灯却不亮的情景,你就能体会到感知、生效和反馈有多么重要了。电梯按钮不亮的原因也许是灯泡烧坏了。但你心里一定万分沮丧,开始怀疑:电梯听到我的指示了吗?”
当下我们对于一切移动互联产品的要求,都远要比这个场景中描述得更高、更复杂。面对移动端较小的屏幕,APP的开发者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通过布局设计让用户更流畅地使用,其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让用户如面对不亮的电梯按钮一样别扭。
这种流畅首先体现在对符号的采纳上。开发者通常会充分利用已经被用户熟知的基本符号,并遵从对于符号使用和呈现的普遍规则,让自己的设计更加清晰地被用户理解
。遵循这种基本的标准以及对于使用惯例的承认,会大幅度减少用户熟悉产品的成本,使得用户在一个相对具备统一条理性的交互体验中去使用每一个独立的产品。
从结构以及呈现方式深入下去,移动端有限的空间以及用户碎片化的使用方式也在改变着具体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接受内容的时候,用户在对内容结构条理性要求变高的同时,对内容实际信息条理性的要求却在降低
。当然,其背后的目的是一致的,即用户希望能够在有限空间以及时间内,更加快速和清晰地抓取并且理解内容。相应地,内容提供者会采用短段落的形式构建整个内容框架,强调重点内容的“闪现”而非完整的起承转合。
尼尔·波兹曼并没有经历当下无比碎片化的移动互联内容排布方式,然而早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他就已经敏锐地提出了阅读方式对于思维习惯的影响。“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它需要读者构建一个思路,具备分类、识别、评判的能力
。然而当下的文字排布,却是以一个向着波兹曼所描述的“图像”式呈现方式的目标演进的。文字仍然存在,然而寻求能够被直观拆解和理解的投放效果,却取代了促使读者构建逻辑框架的实践模式,成为新的主流。对于很多人来说,其阅读行为是相对固化的,大脑很容易适应人们选择的媒介。如果经常做浏览和扫读,那么当在阅读严肃文学时,大脑也会习惯性地选择扫读的阅读方式,从而关闭自身逻辑思考的通路
。这种下沉并不新鲜,当年美国报纸逐渐兴盛的时期,美国的文字天才们也都被吸引到了报刊写作中去,而其写作的方式,也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变,变得更加流畅轻快、易于理解
。而正如美国的报纸不会刊登康德和黑格尔的文章一样,现在的手机屏幕上,也不会让对胡适和杜威的阅读有多么的轻松。
当然,很多移动互联自媒体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纷纷撰文,但通过以完全移动互联化的模式撰写一篇推送,来抨击移动互联非逻辑性推送可能会对用户的理性思考能力造成的破坏,总有着一点黑色幽默的味道,就像100年前的菲律宾革命者西蒙用精美流畅的西班牙语,去书写反对菲律宾人学习和使用西班牙语的檄文一样
。这个问题影响深远,但在这里的论述中不妨先点到为止。
与用户获取内容相似的,在用户输入内容的时候,移动端产品也在遵循着一定的新规则。IOS平台中,苹果提供了一整套官方产品设计指南
。其中涉及用户输入内容的时候给出了众多建议供开发者参考
。这些设计的宗旨,都是为了在移动场景下,帮助用户更加快捷地进行内容输入,进而让用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使用服务而非获取服务的过程中。而早在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的时候,乔布斯就曾骄傲地宣称,苹果手机摆脱了对于触控笔的依赖,而将人类最“精准”的控制工具——手的作用,再次发挥到极致。手势的多样性、模糊性,甚至与手势连接的信息传输等都被苹果的工程师们仔细考虑并一一实现
。
以这种基本的交互模式为基础,我们渐渐为移动互联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它们不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同时还需要让这种工具性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
“下一个10年的挑战将远远不止是为人们提供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音质和更易使用的图形输入装置:这一挑战将是,让计算机认识你、懂得你的需求,了解你的言词、表情和肢体语言。当你说‘Kissinger’(基辛格)和‘kissing her’(吻她)时,计算机应该能分辨个中差异。但这并不是因为它能找出声音信号上的微小差别,而是因为它懂得你的意思。这才是好的界面设计
。”
简单来说,当移动互联时代被开启后,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和机器的交互场景骤然增多。而这种增加也反向推动着提供移动互联服务的主体愈发重视去探索应如何让这种互动更加的高效和无缝,让互动并不仅能够成为一种反馈,甚至推至极处,让互动转化为某种“对话”,进而形成基于对话的赋能。
2003年,Siri的创始人诺曼威纳尔斯基及同事,预感到未来智能手机将会具备极为强大的计算能力,并拥有众多在当时难以想象的服务功能。而在这样的趋势下,能够让手机与人的交互更加快捷,必定会是硬件端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不断重复地在有限的操作空间内按键以调用服务实际上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Siri的创始团队,便期待着能够在通过手指发送指令的模式之上,为用户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即基于语音对话的产品服务
。2008年,Siri公司成立,团队协商出了几个Siri的产品核心要素,但实际上最为根本的只有两个,一是瞄准需要多次点击的日常手机操作痛点;二是直接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而非链接。以此为产品构建逻辑的Siri于2010年在苹果上线,一鸣惊人,并获得了乔布斯的关注进而将其收入囊中,成了iPhone4S起每一款苹果手机的必备语音交互工具
。另一个将语音识别与更大范围的外界环境相融合的领先案例是亚马逊推出的Echo智能家庭音箱。用户能够通过与它对话,来管理自己家中的众多入网设备和线上功能,如收听音乐、播放新闻、控制家用电器、检查银行账户等
。拜其所赐,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自言自语终于成了一个“后现代”的时尚行为。
语音识别快速发展的背后,渐渐催生了“家庭大娱乐平台”的概念。即身处家中,用户需要一个结合了移动功能以及固定场景的综合平台。它应该能够与移动化产品以及其他入网智能硬件实现联动,同时也能够承载足够多、足够好的娱乐内容,成为家庭设备控制和娱乐活动的枢纽。PC端在过去的十年中逐渐取代电视,成了这样的一个中心。然而,随着入网设备的增多,以及用户对于高清视频和音频的渴望,普通的电脑已经渐渐无法满足一种全面智能化的家庭娱乐需求了。因为我们对于设备赋能的要求已不仅限于通过它们给我们自己赋能;我们同时期待这些设备能够交叉赋能,构筑一个愈发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也是最近几年,电视厂商、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及华为、小米等智能硬件生产商纷纷布局家庭大娱乐平台的原因之一,它们试图抢占下一个互联网的风口,成为接下去十年的“个人电脑”或者“智能手机”
。而家庭大娱乐中心的建立,则代表着移动互联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出了开始的探索期,乃至第二个阶段的扩张期,而进入了一个成熟的、稳定的,且具备向着更多社会场景以及互动结构中渗透的阶段了。它完成了传统家庭生活和娱乐互动与移动互联时代的虚拟场景的逐渐聚合。智能硬件们背后不再是各自独立的虚拟空间,而是经由内容、连接工具、账户系统、支付系统等构建的桥梁而愈发紧密连接的实践空间,良好的对话模式则在此扮演着一个赋能发起者的角色。传统的电视产业被移动互联背后的技术和内容同时进攻,也不得不渐渐承认移动互联逻辑对于家庭生活的全方位占领,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可以想象,随着移动互联支持的远程办公在未来愈发普及,这种聚合便将不仅局限于家庭—娱乐生活,而会从同样深远的层面(如工作组织模式)上影响生产过程,并最终使得移动互联构建的社会交互模式几乎完全覆盖人们最为核心的社会生活实践。
整体来看,移动智能设备当前是作为人类与外界环境交互的中介而存在的。其中人机之间,需要的是对话,它的目标,是机器与外部世界之间基于对话的赋能。机器曾经作为禁锢人们生命力的客体存在着,正如马克思抨击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一样,在机器带来的高效率、齐一化生产新模式下,人们从四面八方向着机器聚拢而来,不仅在工作中成为机械的附庸,同时还围绕机器重新铺展开自己的生活图景。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因为每天的工作就是拧那六角形的螺帽而发了疯,看见生活中所有六角形的东西都想上去拧一拧。 而当下,在移动互联勾勒的新画卷中,随着消费的关键角色被不断强调,机械对于生产的掌控渐渐被人淡忘,我们的生活图景仍然依据某些冰冷的规则的建构而展开,但是宣扬着赋能的它们却已经成了多彩主体的一部分。机械无比主动地降低着自身的主体性,翻转过来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延伸,成了我们与整个世界沟通的最佳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