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是儒学正途,还是儒学岔路?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不太喜欢荀子的学说,主要是因为他的主张与“性善说”针锋相对。有些人甚至批评他“走上歧途”或“根本不是真正的儒家”。

其实,荀子的学说在汉代的境况还好,甚至还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尊崇,荀子曾与孟子比肩,号称“孟荀”。

到了唐代,杨倞为《荀子》作注时还说,孔子尊崇周公,并阐述其礼乐思想(这项工作后由孟子和荀子最终完成)。不过,唐代更有名望的韩愈,对荀子可没那么客气。

韩愈在《原道》这篇文章里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儒家的“道统”从尧开始,经由舜、禹、汤、文、武、周公,传给孔子,孔子再传给孟子;孟子一死,这个“道统”就传不下去了。

第二,荀子(还有西汉的扬雄)从儒家的文化典籍里选了一些材料来论述儒道,但选得不精,而且语焉不详。

韩愈的这些话不但确立了孟子儒家“正统”继承人的身份,还把荀子完全排除在儒家的“道统”之外。这两个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孔孟之道”观念的形成就可以追溯到韩愈。

宋、明两代是理学昌盛的时期。所谓理学,仍以儒学为主体,又从佛家和道家吸取了一些养分,注重“性理”研究。这一时期的理学家大多对荀子没好感,例如北宋的程颐(yí)曾批评荀子偏颇,“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又如南宋的朱熹用了几近于蔑视的口吻,说读荀子的学说就像在吃糙米饭,还说:“不须理会荀卿,且理会孟子性善。”这简直是把荀子晾在旁边,不把他当一回事儿。

明哲听史老师这么说,忍不住调侃了一句:“想不到朱熹这么有学问,骂起人来都不带脏字,真让我佩服!”

现今的儒学研究,已经融入不少新观念和新方法,只不过很多人对荀子的态度还是沿袭了宋明理学的立场,不承认荀子是儒家的“正统”,说荀子“误入歧途”的更是大有人在。

荀子真的有这么糟吗?怎么看待荀子的学说才比较允当呢?孔子以后的儒家发展方向,除了孟子所主张的性善说外,难道不能有其他主张了吗?

上述问题中,第三个问题尤其重要。荀子以“性恶说”为根底的思想,固然与孟子以“性善说”为基础的思想相抵触,但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以成立。

在以前的课堂上,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学问本就不该急着下结论,应先看看各方的说法有何不同,然后再确定各自的优劣。就像孟子曾把墨子批得体无完肤,但墨子的思想难道就真的一无是处?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曾暐杰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荀子的学说,指出荀子和孟子有个很大的区别,即孟子的“性善说”是从“道德人”的角度切入的,而荀子的“性恶说”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切入的,这是学术上两种不同的“典范”,不能轻易判定哪一种才是儒家的“正统”。事实上,从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来看,曾暐杰教授认为荀子对于“人类生来具有感官欲求”的强调,或许更接近孔子的“儒学正宗”。

明哲很早就立志要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也一直在自修经济学,听史老师这么说,他一下子来劲儿了,问:“这位学者真有趣!他是怎么用经济学来研究荀子的学说的?难道是用什么经济理论来建立模式吗?如果哲学也能这样研究,那就太让人惊讶了!”

史老师说:“明哲,你别误会了。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学’不是当代那种满是各种数据和图表的经济学,而是那种还没有经过数字化的古典经济学。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等多种学科。事实上,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哪能和人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体系没有关联呢?一位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就说过,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里,经济学被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明哲这时若有所思,忽然大叫一声:“啊!我想到了!”

明哲这一叫把学敏吓了一跳。她说:“明哲,你怎么了?干吗这么大声?”

明哲急切地说:“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提到,‘经济人’和‘道德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组概念。‘经济人’讲的是利己的原则,‘道德人’讲的是利他的原则。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这两种人都是运用理性来面对周遭这个世界的。”

学敏啧啧两声,笑着对明哲说:“你这家伙现在可厉害了,自从开始接触经济学,现在讲话都高深莫测的,连我都快追不上了!”

明哲笑着说:“哪里哪里,过奖过奖!”

史老师也笑着说:“明哲的确进步很大,刚刚讲得一点儿都没错!亚当·斯密除了《国富论》,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强调的是‘经济人’的概念;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强调的是‘道德人’的概念。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国富论》,不知道《道德情操论》,其实这本书也很重要,亚当·斯密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喜爱和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国富论》。”

学敏感到疑惑,问:“老师,回到我们先前讨论的课题。从‘道德人’的角度来解释孟子的‘性善说’,这点我能理解。孟子的学说本来就有很强的道德性,甚至联结到形而上的天。从‘经济人’的角度来解释荀子的‘性恶说’,这点我就有些不明白了。难不成荀子是想将人们的欲求合理化,把它看成一般经济活动的必然因素?”

史老师笑了笑,说:“学敏,你提了一个好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求。用‘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当然是不同于‘道德人’的!”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之父”,但真正让他闻名于欧洲的,是出版于1759年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源自亚当·斯密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道德哲学”时所用的讲稿,经过了多次修订和改版。

这本书关注的核心,是人类幸福与道德的根源。亚当·斯密认为,慈悲与怜悯是人的本能,人们透过想象和换位思考,能感知与同情他人的苦痛;其实,人天生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正因为人类同时具有慈悲与怜悯的本能,我们才会去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的事。同情心、同理心是人类道德情操的起点,而道德又与正义息息相关,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我们才能正向推行有良知的市场经济。

曾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利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何谓‘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方知‘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孟子重视道德,但也没有否定经济,他对恒产、社会分工的阐述,以及对市场竞争的认可都表明了这一点。然而,孟子毕竟是个“道德人”,终究是以道德的立场来看待“欲望”的,正如他所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认为,人的欲望越少,善性保存得越多。

荀子就不同了。他提出“性恶说”并不是要否定“欲望”,反而是正视它。人有欲求,就会想办法来满足,但不是所有的欲求都能得到满足;若是不依赖理性来管控无止境的欲求,整个社会秩序恐怕就会大乱了。

所谓的“经济学”,不管定义是什么,总要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对荀子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依“礼”来分配资源,让人们的正当欲求经由合理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有礼必有义。义的基本定义是“正当”,不具备正当性的礼不能称之为礼。

看得出来,在荀子运用“经济人”的思维来解决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时,道德仍位居核心的地位。事实上,荀子既重视经济也重视道德,只不过,在逻辑上得先提出人性逐利的“恶”,以此凸显“礼”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总之,荀子并没有走上儒学的歧途,相反,还为儒家的发展开拓了一条颇具现实意义的道路。要是人们忽略了荀子学说的价值,那就太委屈这位也能称得上大师的哲学家了! lfw7pjvSzfCOb0FqMhD3Bxi7Yc6BKV3IPeCEX6WL96PxqUFYJZtv8aZ5JO2Pvc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