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子一生的简历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维护和发扬,功不可没,是儒家的大师之一,但在宋代以前,他的历史地位并不高。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和荀子写在一起,且文字很简略;在同一个列传里,对于孟子之后开创阴阳家学说的邹衍,司马迁所花的笔墨比写孟子还要多。

孟子是从唐朝开始获得重视的。到了宋代,宋神宗封他为“邹国公”。元文宗又封他为“邹国亚圣公”。到了明朝,明世宗干脆尊称他为“亚圣”。亚圣就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这个头衔当然更显得荣耀了。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自古以来有很多说法,差异不小。一般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但这种说法遭到不少学者的怀疑,疑点之一是:孟子才五十二岁,为什么就被梁惠王称作老人家(叟)?我们这里根据著名学者钱穆的考证,大致定出孟子的生平。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孟子的一生。

孟子大概出生于公元前390年,从小到大都住在邹国。二十二岁那年,他到鲁国去游学,受教于子思的门人,在鲁国一待便是四年。孟子二十六岁时回到邹国,开始毕生的教育工作,广收门徒。由于齐威王创办“稷(jì)下学宫”,广招天下贤才,孟子四十三岁时便从邹国前往齐国的临淄。这是孟子第一次到齐国去。

商鞅变法

在发展农业、扩张军事力量、强化君主权力的三大变法目标下,让秦国在短时间内迈向富国强兵;但民风也在严刑峻法的压力下悄悄转变,这也是后世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所保留的地方。

“徙木示信”与“作法自毙”都是与商鞅变法有关的成语故事。徙木示信是指商鞅在推行新法之前,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重金奖赏了依照贴出的告示将南门的木头搬到北门去的人;作法自毙则是指商鞅受制于自己所立新法中的规定,以至于在逃亡途中,因没有相关凭证不能投宿而害惨了自己。

在此前的近二十年,天下发生了许多变化,最重要的当然是商鞅的变法,因为它让秦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商鞅还没到秦国之前,魏国欲图谋天下,早就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地理形势更好的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称作梁惠王。

孟子在齐国一直未受重用,但他也没离开。后来,他终于获得齐威王所赐的客卿地位,便把母亲从邹国接到齐国同住。孟子六十三岁那年,母亲过世。因父亲葬在鲁国,孟子依古代的合葬制,归葬母亲于鲁国,并按照卿大夫的等级来办丧礼,葬母之礼高过了葬父之礼。

孟子在鲁国为母亲守丧三年,在六十六岁时返回齐国,仍待在稷下学宫。次年,孟子眼看自己的学说又不被齐威王接受,便离开齐国,到宋国去找机会,但宋国国君终究不可期待。孟子经过薛国,回到了邹国。

孟子六十八岁时,到滕(téng)国去为滕文公讲解怎么实行儒家的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以仁德为基础的政治。

七十岁那年,孟子从滕国前往魏国大梁,向梁惠王推荐儒家的仁政,但梁惠王不太感兴趣。次年,梁惠王过世,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孟子眼看梁襄王比他的父亲还差劲,恰巧齐国也迎来新的国君齐宣王,于是打包离开魏国,回老东家齐国去。这是孟子第二次到齐国。

齐宣王对孟子还算礼遇,而孟子也愿意尽心为齐宣王讲解施行仁政之道,但齐宣王只在意如何称霸天下。

在孟子七十四岁到七十六岁的几年间,齐国贪图利益,趁燕国内乱,攻打燕国国都,捞到了一些好处,还杀了燕国的国君。这事让孟子很生气。孟子劝齐宣王撤军,为燕国立一个新国君,但齐宣王不听。他和国君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裂缝。

孟子七十八岁时,终于离开齐国,回到邹国。从此,他与学生努力著书,再也没外出过,直到八十五岁过世。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305年。

以上大致是孟子一生的行迹。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孟子》第一篇写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有些人便以为孟子游说的第一个君主是梁惠王,这是不对的。孟子两度到齐国,第一次还待得挺久,齐威王才是孟子游说的第一个君主,只不过在《孟子》一书里并没有明确记载他和齐威王的对话。

了解了孟子的生平,再来谈孟子的哲学思想,这样大家对所谈内容的时代背景就比较清楚了。 4QjoGgw0t/J2VjTAqmLGFdRuE4k6iqVB6BJJAfHGNFSqqzgMWs+a2fr3uSIUUU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