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仁义礼智的根源,在于心的四个发端

公都子根据告子和当时其他人的观点,向孟子提出三种说法:一、人性没有善,也没有不善;二、人性可以成为善的,也可以成为不善的;三、有些人生性良善,有些人生性不良善。公都子问:“现在老师主张‘人性向善’,难道这些说法都错了吗?”

孟子也不啰唆,没有去解释公都子所说的那些说法错在哪里,而是一针见血地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出人性之所以向着善来发展,是因为人性中有四个让人向善的东西。

孟子说,一个人要是顺着人性的真实状态来处世,那他就可以做到善,这就是所谓的“性善”。要是有人做了不善的事情,那也不能把过错全归因于他天生的资质。

孟子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学敏先前提过的杭州那三个年轻人便是一个好例子,他们“顺性而为”,所以遇到有人掉进河里就毫不犹豫地下水救人,成就了一件善事。而他们干坏事,偷别人车里的钱,却不能说这是因为他们本性坏。

孟子说,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并非从外头强加在一个人身上,而是他本来就有的,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去探究罢了!所以说,去探究就会得到,一旦放弃就会失去。人跟人相比,有时候会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就是因为有的人没有充分发挥自己天生的资质。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也提到人性中所蕴含的这四种心,把它们称之为“心之四端”——这段记载也是先秦儒家一份非常重要的文献。端,就是发端、开启的意思。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恭敬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个发端,就像是拥有四肢。有了这四个发端,却说自己行不了善,那是自己在害自己。有了这四个发端,却说自己的君主行不了善,那是在害他的君主。

孟子跟孔子一样,也认为道德是政治的基础,但他比孔子更强调人心在道德与政治上的作用,说:“人都有不忍别人受伤害的心。古代圣王有不忍别人受伤害的心,才有不忍别人受伤害的政治。用不忍别人受伤害的心,来实行不忍别人受伤害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像在手里转动东西那么容易。”

孟子举出一个例子,用来说明人都有不忍别人受伤害的心。他说,有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马上会惊恐并开始担忧。这个人会有这样的同情心,不是为了和那个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间博个好名声,更不是出于讨厌孩子哭声的缘故。

孟子说,从这一点来看,人都是具有同情心的。他用这个例子以点代面,旨在说明人都具有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一个人要是没有这四种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

明哲说:“老师,孟子举的这个例子,怎么好像学敏举过的杭州那三个年轻人的例子?”

史老师笑道:“是的,这两个例子有共通之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类似的例子还很多。例如看到同学跌倒了,我们会马上去扶;路上遇到车祸,我们会赶紧打电话叫救护车。这都是我们不忍别人受伤害的心在起作用。”

孟子非常重视“心之四端”,认为所有具备这四个发端的人,如果懂得将它们扩大、充实,那么它们发挥的作用就会像刚刚燃烧的火,越烧越旺;也会像刚刚奔涌的泉水,越涌越多。要是真能充分发展这四个发端,那就足以保住天下;要是不能充分发展这四个发端,那就连侍奉父母也做不到。

听了这堂课,想必大家对孟子的“性善说”已有充分的了解,现在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整理。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是要肯定人有向善的潜能,这也是人和禽兽有所区别的地方。要是像告子那样主张本性没有什么善不善的区分,而人只是依循“生物本能”活着,那人跟禽兽也就差不多了。

人有向善的潜能。这种潜能也是一种动能,依赖的是一个人懂不懂得扩大并充分发展自己内心的四个发端,即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和是非心。能够充分发展内心的这四个发端,它们便能发展成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四种德性,即仁义礼智。仁,让我们懂得爱人;义,让我们懂得行为正当;礼,让我们懂得规矩;智,让我们懂得是非对错。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发端”,不是“末端”。打个比方,它就像刚从土里露出的芽,你要为它浇水、给它养分,它才会长大;你若不理它,也不给它水分和养分,它很快就会枯萎。

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孟子把“心之四端”比喻成火种,更加形象生动。孟子对世界的期盼,便是人人都能点燃“心之四端”的火种,一一燃出善的火焰。 mD52cNDC1GtPzio/KVxwuFlhBowq8Ni8d5OV2VmPAZkUqGaKxXAZASD3jsimTP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